继20多年的“西部大开发”后,又一轮产业大转移开启。重磅政策落下的同时,也赋予了一个新的概念: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具体而言就是,国家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与“西部大开发”不同的是,这回国家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也将承接东部地区的关键产业转移,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国家发改委就点名要求中西部、东北21个省市开启承接任务。
现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而新能源产业成为重点转移对象。
今年三季度全国各省份经济成绩单显示,和上半年相比,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普遍出现增速回落的现象,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为代表的较强增长动能。
由产业转移而引发西部城市的经济增长,这在我国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最早是六七十年代,出于国防安全考虑,东部沿海、东北地区的工厂、设备、技术等都曾迁往中西部,造就了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的工业发展。
再之后,大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一些附加值较高且对交通成本相对不敏感的产业又开始从东部迁往中西部,贵阳大数据产业、河南手机制造等也因此崛起。
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业态,更是创造新一轮的“城市经济支柱”。因此,中西部成都、重庆跃居TOP10城市,郑州、西安等地晋级万亿城市。
在这一轮新的机遇下,每个城市都不想错过。那么,谁能抓住风口,再次腾飞?
四川:时刻准备
在众多中西部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被点名认定为中国发展“战略腹地”的四川。
10月,一张成都市区拆迁小地图引爆全网,传言一个人或者一户人要赔几千万。放眼望去,成都市区全是红色拆迁标志。
据说这是为了迎接东部的产业转移需要而进行的征地拆迁。
要知道,在今年国务院刚批复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未来十年,四川将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共同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关于拆迁网图,虽然最后官方出面澄清这些拆迁并非近期集中产生,但也从侧面表明了成都正为将来产业转移下一盘大棋做准备。
早在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就曾提出,成都要将新能源作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主攻方向之一。
在这大方向之下,今年前8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3229.1亿元,这其中涵盖了光伏、储能等多个新能源产业。
就四川全省而言,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带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0.3%。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开始,已经有数百家企业从江浙沪搬到了四川。以宁德时代入驻宜宾为例,相较于宜宾常住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了11.7万人。
现在,四川已经逐步发展成我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产业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全省单晶硅增长113.2%,多晶硅增长104.0%,新能源汽车增长87.2%,动力电池增长30.4%。未来,预计四川动力电池和光伏行业的产值规模均将超过5000亿元。
这还不够,四川已经做好了未来2-3年的投资计划:约有3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15万亿元,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具体项目有通威股份电池片、雅江县木绒锂矿采选尾工程等共计167个。
看来,为了承接新能源的产业转移,四川下的这盘棋“有勇有谋”。
甘肃:默默蓄力
相比于四川,甘肃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却一直在默默发力。今年前三季度,甘肃GDP同比增长6.0%,增速居全国第二。
这个好成绩全靠工业的贡献。前三季度,甘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超过全国水平6.2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2%和8.7%。新能源装备等“新三样”产品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甘肃的爆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10年前就开始蓄力。
在2012年,甘肃就签下了6690亿元的产业转移项目。要知道,当时甘肃全省的GDP都没这么大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这几年中,甘肃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总投资金额已高达33000亿元,实际落地的投资金额也接近20000亿元。
对于项目的选择,甘肃更多考虑的是因地制宜。作为全国最适合发展新能源的省份之一,甘肃引进的项目中,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占了一半以上。
就今年来看,甘肃引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已有160多个。全国风电行业多家整机制造企业区域总部悉数落地甘肃。
例如,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远景科技集团在武威民勤的智能风机、叶片、智慧发电机和储能等绿色产业制造基地,已成为甘肃新能源装备制造标杆性园区。
此外,酒泉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也规模巨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从2021年的7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05亿元。
就连一个常住人口不足15万的小县城——临泽县,都先后成功引进易事特、中电建、龙源、天合光能四家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入驻。
从风电到光伏,再到光热发电项目,风光资源无限的甘肃,正全力从“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快速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对于这样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甘肃牢牢把握。
江西:扬眉吐气
作为靠长三角、珠三角最近的省份江西,当同为中部城市的湖北、湖南、河南迅速崛起之时, “环江西万亿城市群”的戏称出现,自嘲没有存在感。
然而,现在的江西却不一样了。
2023年江西GDP达3.22万亿元,制造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绿色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在中部地区六省排名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江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8.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7%、1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4%、33.1%。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24.0%。
突飞猛进的工业成绩单来源于江西对自身的定位和机遇的把握。
2022年出台的《江西省深度融入长珠闽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十四五”规划》中表述,要素成本上升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相比‘长珠闽’发达地区,江西在劳动力、土地、环保等要素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在江西,传统产业与承接产业已经各占半壁江山。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引进周边发达地区新兴技术,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形成,城市因此而兴,“亚洲锂都”宜春就是最好的诠释。
宜春蕴藏着世界最大的锂云母矿。锂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核心金属,成为这条万亿产业链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近两年宜春屡屡迎来“高光时刻”。继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全球头部企业落户之后,2022年宜春新增引入比亚迪、欣旺达、吉利等一批头部企业,赣锋锂业、恩捷股份、格林美、璞泰来等一批企业纷纷扩大投资。
还有上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瞄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短短几年时间,当地已拥有6家整车、70余家零部件企业,未来3年可形成近100万辆整车生产规模。
而10年前落户上饶的晶科能源,也已经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长为全球第一的光伏组件制造商。
在晶科能源的带动下,上饶光伏产业已跻身中国百强产业集群;今年1至5月,上饶太阳能电池出口136亿元,占出口总值的71%。到2025年,上饶市光伏产业营业收入将力争突破3000亿元。
从以上三个省份来看,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成果已经开始显露,能否持续抓住此次机遇,对中西部城市来说,也将是一场考验。
中西部城市变革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