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深圳这座新兴的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逃港风盛行,大量劳动力流失,城区人口稀少,然而,就在这时,两万名基建工程兵神秘南下,如一股洪流涌入这片热土,使得原本空旷的深圳一下子变得像一个大军营。这一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在隔岸的香港引起了巨大恐慌,人们纷纷猜测其背后的意图。
这些基建工程兵的到来,实际上是为了参与深圳特区的建设。然而,在当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误解,人们普遍以为这是一场军事行动。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情绪,深圳指挥部特别发布通知,要求工程兵们在外出时尽量避免穿着军装,甚至摘掉了领章和帽徽。
1981年初冬,一个细雨绵绵的早晨,满载着基建工程兵和各类施工设备的军列缓缓驶入深圳火车北站。他们来不及脱下厚重的冬装,便背起背包,提着行李,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在深圳白沙岭,这些基建工程兵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他们测绘地形,规划特区的发展蓝图;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军帽,豪迈地走向特区工地;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承担了深圳火车站广场、市工人文化宫广场、深圳老街排污沟等改建工程。
在特区初创时期,条件异常艰苦。台风经常揭去竹棚的屋顶,大火也可能烧毁家园。然而,这些并未动摇建设者的决心。他们渴了就喝沟中的水,累了就地小憩,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了改变深圳对外脏乱差的形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红岭大厦基础桩施工中,由于缺少应有的基建设备,他们不等不靠,土法上马,保证了工期完成。他们还承担了跨越深圳市区的地下排洪工程施工,修建了一条形如地下长龙的排洪暗渠,成为了民心工程。
此外,基建工程兵们还积极参与了国防战略工事的清除工作,以及特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特区建设的壮丽篇章。
1984年,当这些基建工程兵脱下军装,转变为特区建设者时,他们在操场上进行了技术晋级考试。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为深圳特区的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要为这些基建工程兵们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而感到敬佩。正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深圳特区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