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75年,“舌尖上”的变化这么大!

民生   2024-09-24 11:40   内蒙古  

点击蓝色字关注“青山圣水 大美新城”



原标题:小餐桌折射民生大变化——75载砥砺奋进之呼和浩特“舌尖上的幸福”篇


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荡荡的菜篮子到食材丰富的餐桌,从温饱到吃饱再到吃好吃得健康……新中国成立75年来,居民餐桌上的食物品类越来越丰富,在食材的变化中,从量到质的转变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也折射出了经济发展带给民生的大变化。
如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丰盈已成常态。
“小的时候,忍饥挨饿是常事儿。现在想吃啥就吃啥,冰箱里什么时候都是满满的。”说到如今餐桌上的变化,现居回民区阿吉拉小区73岁的梅秀花老人深有感触。
记者采访时恰逢周末,梅秀花老人当天做了儿子和儿媳最喜欢吃的大盘鸡,家中饭香味道浓郁。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家共有兄弟姐妹9人,十几岁的时候,吃不饱是常态,那时候是有啥吃点啥,没有就得饿着。当时买东西凭票,吃玉米面都算好的。
“因为总是吃不饱,年轻的时候体重只有六七十斤,面黄肌瘦。”老人回忆说,她16岁参加工作,20岁成家,后来有了孩子。30岁左右时,玉米面就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逢年过节可以吃到一些白面,因为量少觉得很稀罕,食物先紧着家中长辈和孩子吃。记得那会儿偶尔也能吃到大米,那就已经算奢侈了。再后来,日子越来越好了,工资涨了,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能吃饱饭了,吃的东西种类逐渐丰富,从吃饱慢慢过渡到了吃好。
餐桌虽小,但是最能直观地体现群众生活的变化。梅秀花告诉记者,以前,一家人勒紧裤腰带难以果腹,有点吃的,也总是想着留给父母和孩子吃。如今,贫穷落后、商品匮乏、定量供给已成为历史,大家的生活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逐渐富裕起来后,小餐桌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现在,食物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鱼等应有尽有,农贸市场、超市遍地开花。以前,下馆子是件奢侈且令人羡慕的事情,如今,在外就餐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餐饮行业一派繁荣景象。华灯初上时,万千灯火下,家家户户的厨房热气腾腾,餐桌上的食物无比丰盛。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人们的饮食在品质、就餐方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城市到农村,不同的餐桌,有着不同的记忆。
一场秋雨过后,空气中多了些许凉意。夜幕降临,居住在东乌素图村回迁小区的焦淑芳正在准备一家人的晚餐。作为一名美食制作爱好者,年过五旬的焦淑芳细心留意过餐桌上的新变化。“小时候物资匮乏,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村里光景好的人家喂了鸡鸭猪羊,过年的时候就有肉吃,光景不好的人家,吃肉是件困难的事情。”焦淑芳说,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家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再到如今的讲究健康、讲究营养,小小的餐桌见证了一代人的生活变化。现在,水果要吃当季的,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鱼要吃活蹦乱跳的,吃面食要吃粗粮,人们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了鲜货上,而不在意价格的高低。
“吃了吗?”这是最朴素、最实在、最贴心的问候。吃饱是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成了人们的第一关心。
“以前,吃饱是人们的普遍愿望,现在,百姓对饮食消费的要求不仅是吃饱、吃好,更要吃得健康、吃得科学。我们现在的生活几乎就是想吃啥吃啥,去星级酒店享用自助餐也不是什么难事,动动手指,无论早餐、午餐还是晚餐都能送到家门口。”说到当下的幸福生活,市民马志婕如是说。
75年来,人们餐桌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餐桌上的记忆成了历史符号,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今天的居民餐桌,蔬菜水果品种多样、肉蛋奶类供应充足、鱼虾贝类应有尽有,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逐步到了吃得美味、吃得健康……75年,中国人餐桌上的变化与国家的发展同步。从努力果腹到追求健康,变化的是数量和品种,不变的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郇昕丨初审:施少宇复审:李捷 魏小龙丨终审:张静


推荐专栏





青山圣水 大美新城
青山圣水 大美新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