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 大英多彩非遗等你来体验(一)

旅行   2024-11-15 20:04   四川  

话非遗

大英

多彩非遗

编者按

  

大英地处巴蜀交接地带,“四达之区,东连重庆,西接成都,北通绵阳,南临内江”,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英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谱写历史,铸就辉煌,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川中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大英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


悠久的历史给大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蕴藏丰富。目前大英县共有非遗项目44项,有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的“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和造像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的“徐氏泥彩塑”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蓬莱大乐”和流畅自然,悠扬婉转的“象山花锣鼓”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谢氏根雕”、“莲箫”、“包旱烟杆”、“斩龙垭神奇传说”等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八仙鼓”、“旱船车灯”、“刺绣”、“扎龙”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项,都极具特色。


大英非遗




1

非遗·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昔日的井场,今天的“非遗”,卓筒井是大英县卓筒井镇的标志,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为了保护世界工业文明的这颗“活化石”,大英县在这里修建了陈列馆,把凿井制盐的全部工具收藏于馆内。这些弥足珍贵的工具,是我国乃至世界人类钻探工业文明起步的重要佐证。


沉睡千年,一醒惊天下。卓筒井开西方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先河,揭开了人类向地下深处探寻宝藏的序幕。其“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盐井及地面建筑物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非遗·徐氏泥彩塑



徐氏泥彩塑主要流传于遂宁大英县,始于清末民初,以泥塑圆雕、浮雕、单尊、群像为主,以“传统的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为主要特征。

在非遗传承人巧手中,黄泥和粘土经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再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工序,成为栩栩如生的泥塑万象。

近年来,徐氏泥彩塑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传承,除了传统历史故事题材外,“冰墩墩”“三星堆黄金面具”等创意作品,更具时代生活气息。



3

非遗·蓬莱大乐





蓬莱大乐,又名“川中大乐”,是流行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传统打击音乐。此乐由我国周朝时宫廷乐师发明,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唐明皇听到此乐高昂悦耳,演奏队型壮观,气势磅礴,特命为“大乐”,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后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艺建起了一支乐队,于是世代相袭,清光绪年间传入现在的大英县蓬莱镇境内。20世纪初,蓬莱大乐在四川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

蓬莱大乐由主乐组和辅乐组两部分组成,阵容庞大,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等十多种。早期的蓬莱大乐节奏欢快,气势热烈喜庆,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丽风格于一体。后来经政府部门组织专人发掘整理,依据传统模式,结合巴蜀文化特点,重新制作乐器,创制新曲牌“五洲庆瑞”,改进乐器组合,调整鼓乐队形,使得“蓬莱大乐”演奏时场面更加恢宏,节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气勃发。人们盛赞“蓬莱大乐”为四川的“威风锣鼓”。



4

非遗·象山花锣鼓



象山花锣鼓是大英县象山镇特有的一种原生态情景音乐,又称“花花锣”“耍耍锣”,是当时象山镇的各姓家族在农闲时演奏的一种自娱自乐的鼓乐,源自川剧锣鼓的变异。


象山花锣鼓由“打”“唱”两部分组成,方言土语,唱打交融,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堪称蜀地汉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2007年,“象山花锣鼓”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5


非遗·谢氏根雕



根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始于战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民国时期逐渐衰落,新中国建立后复苏并蓬勃发展。大英县蓬莱镇寸塘口村的“谢氏根雕”技艺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谢氏根雕”第一代艺人谢耀俊(18611943年早年继承其祖传三代的银匠手艺,中年到贵州遵义一银楼打工,与银楼旁一家根雕铺艺人李老师傅相交,甚是投缘,于是互相传授技艺。由于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根雕的浓厚兴趣,通过数十年的技艺锤炼,谢耀俊的根雕技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晚年著有《根雕要诀》一篇,并把技艺传授于其子谢光超(19141987年)。谢光超从艺50余年,将技艺传授其子谢主正。“谢氏根雕”目前第三代传人谢主正,生于1946年,自幼随其父学习根雕技艺,其创作的根雕抽象有度,具有民俗特色;通过数十年技艺的总结,把根塑艺术,融于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历史感。


“谢氏根雕”传承数代,其选料、剥皮、雕琢、抛光等工序都有上百年的流传,极具特色,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谢耀俊、谢光超的遗留作品有“福禄寿三星”、“魁星点斗”等,可惜于1968年在“文革”中被烧毁。谢主正的典型根雕作品百鸟朝凤、国宝献艺、运动员系列等都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谢氏根雕”于2006年8月被大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大英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2年4月被遂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遂宁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4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

非遗·竹编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大英县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光术,以竹为骨,以篾为片,将一根平平无奇的竹子,通过选料、裁料、破篾、打磨等工序,成为一条条薄薄的篾丝,再经手艺人指尖交错编织,“一挑一压”,纵横交织,经纬交叉、条条环扣,编织成饭盒、簸箕、筛子、背篾、篾桌等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



更多非遗内容
关注大英文旅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 四川新闻

本公众号内广告及部分图片、视频、音乐,均通过网络等公开合法场合渠道获取。该资源仅作为阅读,学习,交流使用。其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如若版权方出版社认为本公众号为侵权,请立即通知本公众号删除。


-END-

大美大英欢迎您



一审一校:伍   凤

二审二校:王均玥

三审三校:郭小军 

大英文旅
大美大英 有你更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