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永陵之前,得了解这座帝陵的几个独特之处

文摘   2024-12-22 19:20   北京  


作为北京人耳熟能详的明十三陵,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陵墓群,虽然早在2003年7月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永陵因长期未开放,对大多数人来说充满了神秘感。


永陵 摄影:甘南


永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的一座陵寝,有许多创新性的设计,处处体现出嘉靖皇帝标新立异的个性,此次酝酿多年的开放,为我们开启了探究历史的神秘之门。


规制仅次于长陵


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和他的孝洁皇后陈氏、孝烈皇后方氏、孝恪皇后杜氏的合葬陵寝。嘉靖皇帝是明朝非常有个性和争议的皇帝,他起于外藩,入京为帝伊始就引发了种种政治斗争,一生虽毁多誉少,但对北京城的建设,可同后世的乾隆皇帝相互映照。


永陵陵门 摄影:王密林


早在嘉靖七年(1528年)嘉靖皇帝的原配陈皇后去世后,在选择陵址时,嘉靖皇帝也同时为自己选风水宝地,由著名风水师骆用卿选择了葫芦峪和十八道岭两处陵址,最终由嘉靖皇帝确定将十八道岭南侧作为自己的陵寝所在地,并将十八道陵更名为“阳翠岭”。对于这处陵址,《帝陵图说》的作者梁份给予高度的评价:“天寿蕞尔之山,而犹有佳城若阳翠岭者,非地灵之效顺,世宗之睿鉴,其何以得之!”


在建陵时,嘉靖皇帝指示大臣们:“陵寝之制,量仿长陵之规,必重加抑杀,绒衣瓦棺,朕所常念之。”在帝制时代,上位的话得用心领受,后面那几句显然是皇帝言不由衷的场面话,只有那句“仿长陵之规”才是他给大臣们发自内心的暗示。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的武定侯郭勋、阁臣李时心领神会,设计的规模确实比长陵小,但也就是略逊一点点而已。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二月,永陵完工,用时7年多,耗银800万两。永陵规模宏大,占地达25万平方米,仅次于明成祖朱棣的长陵,而从仁宗到武宗这些前辈皇帝们的陵寝面积多在2.5万平方米左右。据专家介绍,永陵的宝城直径为81丈,祾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规制仅次于长陵,在明十三陵中位列第二。而永陵的精致与豪华,“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甚至远超明太祖的孝陵,诚如明《昌平州志》所云:“重门严邃,殿宇宏深,城楼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长陵之后、永陵之前所建六陵,祾恩门均为三间,祾恩殿、左右配殿都是五间,宝城的直径更是肉眼可见地小于永陵。需要说明的是,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永陵和定陵是皇帝生前自己营建的,果然自己的事就会格外尽心,所以长陵、永陵、定陵的规模也就位居十三陵前三甲。


外罗城创新陵寝形式


永陵之前建有并列的单孔石桥三座,这是永陵的神桥。神桥之后,就是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的神功圣德碑亭。原碑亭早已圮废,清乾隆年间整修时,拆去废亭,改为四方矮墙围护神功圣德碑,现只剩下台基和四面垂带式踏跺,中间是高碑兀立。


现在的永陵平面呈前方后圆形状,但在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增建了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划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的由来,据《帝陵图说》:“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帝登阳翠岭顾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仓皇对曰:‘外尚有周垣未作。’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坚厚,壮大完固。”由此开创了一种新的陵寝形式。


另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当时永陵陵寝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从葬之式与陵园制度一体考虑的,嘉靖皇帝是想把妃子们也葬在自己的陵园内。于是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祔。但后来世宗的妃墓并未建于此,可外罗城还是按原定计划修建了。外罗城墙今日只剩下墙基湮没在农田和荒草中,城门在陵门前,仅存条石基和礓礤路面。外罗城内左右各五间的神厨、神库,也只剩下残砖烂瓦了。


永陵陵门 摄影:王密林


永陵的前方院共有三进,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券门三洞,单檐歇山顶。陵门现保存完好,形制仿长陵陵门,陵门两侧的陵墙仍保留了明代的琉璃瓦顶形制。第二进院落前墙间设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设门三道,门左右各设随墙式角门。院内左右两侧建配殿各九间、神帛炉两座。今祾恩门仅存须弥座台基,四角石雕螭首保存完好。四面小螭首多残坏,栏板望柱均已不存。台基前后设踏垛式台阶三道,中路御路石雕,饰以海水江崖、宝山、龙凤和云纹。


祾恩殿御路上的龙凤丹陛石  摄影:王密林


长陵御路上的丹陛石,雕刻的是“二龙升降纹”,其后六陵的丹陛石则仅雕纹饰简单的云纹,而永陵雕刻的则是一龙一凤,呈现出“龙腾凤舞”的姿态,据说是寓意着帝后和睦。但嘉靖朝恐怕是整个明朝中帝后最不和睦的,嘉靖皇帝先后册立了三位皇后,但他性格暴戾,导致陈、张、方三位皇后没一个善终的。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一群宫女在妃子的指使下差点杀死嘉靖皇帝,创下宫女谋杀皇帝的奇葩纪录。


前方院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的祾恩殿,现在永陵的祾恩殿只剩下台基和月台。“祾恩殿”之名是嘉靖皇帝的首创,以前只称“享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到天寿山朝陵,把“享殿”更名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意。


永陵明楼及五供  摄影:王密林


三进院内建两柱牌楼门(棂星门)及陈列石五供的供案,棂星门的木构部分和单檐黄琉璃瓦顶是1955年复建的;石五供的供案和供器同长陵,但石供器遗失了最西边的一个花瓶,成了永陵的特征之一。


一帝三后合葬于此


前方院之后是方城明楼、宝城和墓冢。宝城、城台均为保存完好的明朝旧制,垛墙均为色彩斑斓的花斑石砌筑,奢华至极。这种石材,雅致的花斑如同竹叶,外观非常美丽,因此又有“竹叶玛瑙石”的美称。万历皇帝修建定陵时,也曾仿效乃祖,宝城的城垛采用花斑石砌筑。但好东西必然令人觊觎,清朝乾隆皇帝借口维修明陵,实则拆大改小,把自己看中的好材料都给运走。定陵的花斑石也被全部拆走,换成了普通的城砖,所以永陵的花斑石城垛景观就硕果仅存。


永陵的明楼是其一大特色,它不同于其他陵寝在城台下有券洞直通前后的木构明楼形制,而是一座实心的仿木砖石结构的城楼,在城台左右两侧建了可达城台之上的礓礤路,路前各设石门楼一座。明楼为重檐式方亭形制,内部结构采用砖券顶,斗拱、檐椽、飞檐椽、额枋等构件均以石料雕成,敷以文采。楼内圣号碑保存完整,碑正面刻楷书“世宗肃皇帝之陵”,碑趺为上小下大的五级方趺,上面四级自上而下分别雕刻有二龙戏珠、祥云、宝山、海浪等图案,雕工精细。仔细看,在每个大方趺间还夹着个小方趺,大小都加起来,一共是九级,寓意“九五”之尊。楼顶下两檐间悬挂石质榜额,上书“永陵”二字。正是因为永陵明楼的特殊构造,使其异常坚固,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宝城之内,封土同山,松柏林立。永陵的封土土方量巨大,实际上多年并未填培完成,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工部上奏说“永陵宝城的黄土填培自嘉靖十八年至今已四十二年,但尚未完成,尚欠八分之一”。到了万历十年十月,永陵宝城的黄土填培才最终完工,长达43年,可见其耗时之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卒于乾清宫。嘉靖皇帝虽然是永陵的陵主,但他不是第一个安葬在这里的人,他的第三任皇后孝烈皇后方氏占了个头筹。嘉靖皇帝不顾皇家礼仪,否认孝洁陈皇后“元后”的地位,不同意将其葬入永陵。他还坚定地将方皇后作为原配,甚至将孝烈方皇后的神主升祔到太庙第九室,就是为了保住方氏的“元后”地位。


但是,倔强了一生的嘉靖皇帝无力顾及身后之事。新天子朱载坖即位后,立即废除了先帝的各种规矩,恢复了陈皇后“元后”的待遇,并从悼陵迁葬永陵,同时还将自己的生母、已故的康妃杜氏追尊为皇后,也从金山迁葬永陵,最终形成了一帝三后共居一陵的情况。


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修葺明十三陵时,永陵的裬恩门和裬恩殿虽有糟朽损毁,但由于初建时用材宏壮、施工精细,其大木构架尚无大损。乾隆皇帝拆大改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永陵的旧有建筑格局。


围绕着永陵的还有一个未解之谜,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永乐大典》的正本被作为陪葬品放进了永陵的地宫。如果此说可信,那永陵无疑是有着巨大文化价值的宝库。无论如何,永陵的开放,将进一步丰富明代文化和古代陵寝文化的内涵,引发新的文化热潮。




本文内容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了解更多




























旅游指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点亮星标

北京昌平文旅集团
昌平文旅集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