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授牌及研讨会举行

财富   2024-12-21 10:34   北京  

12月19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在湖北神农架举行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授牌及研讨会。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刘泽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出席会议并致辞,合作组织副秘书长李宝森主持会议并宣介合作组织工作情况。研讨会得到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大力支持,林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林业管理局党委书记王常彬出席会议。合作组织发展局、秘书局,国网湖北公司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刘泽洪指出,基于自身在能源、气候、环境等领域的多年研究,合作组织首次提出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宏观层面,能够有力促进全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减少因全球温度上升、海洋酸化、冰川消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观层面,能够改变基于化石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减缓和消除煤油气开发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破坏;微观层面,采取为生态保护区提供绿色供电、在输电线路上架设人工鸟窝、水电站建设洄游通道、光伏治沙等举措,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张林秀表示,从系统角度看,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能源都是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诸多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栖息地的破坏,过度利用和入侵物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五大驱动因素。而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对上述因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需要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消除不合理能源发展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实现能源与环境协同发展。
为引导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能源与生物多样性协同起到示范作用,合作组织发起设立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并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期间面向全球首次发布,同时发布《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集》,为各方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参考。首批名录遴选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上千家企业机构案例,收录来自中国、新加坡、智利、瑞典、意大利、埃塞俄比亚等6个国家10个最具代表性、创新性、成效显著的项目。

会上为首批入选名录的4个中国企业项目授牌。项目分别来自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其中,既有大规模开发和配置清洁能源促进碳减排、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又有在能源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等环节,减少栖息地破坏、促进环境改善和生态修复、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12个入选《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集》的项目企业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实践经验。




授牌项目介绍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打造光储一体微电网

 为金丝猴筑牢保护屏障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案例背景

神农架林区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是全球北纬31度带保存最为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生物圈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是全球14个具有国际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林区面积3253平方公里,海拔分布400米至3100米,平均海拔1700米。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特征,使神农架成为生物物种的过渡区和交汇地,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地区森林覆盖率91.12%,落叶木本植物838种,高等维管束植物3183种,真菌、地衣等927种,分布着金丝猴、金雕、梅花鹿等野生动物318种,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濒危动植物避难所。

行动举措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有关领域中长期规划,规定要对大型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等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2023年6月,当地政府结合神农架地区实际,制定颁布《神农架林区自然生态保护和统筹发展规划》,提出以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等自然生态资源为核心,对神农架实行严格的底线和分区管控。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湖北电力公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保护生物多样性融入电网建设运营全过程。在规划阶段,推动电力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与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积极推动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从源头减少生态破坏;在可研设计阶段,严格落实生态红线保护条例,优化选址选线和建设路径,做到生态敏感区“应避尽避”,并严格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如大湖村农村能源革命和红花-湘坪110千伏输电工程均取得生物多样性评估批复;在建设阶段,项目开工前要取得环评报告和水保方案批复文件,建设过程中落实环水保“三同时”制度要求,工程竣工后依法完成竣工设备验收;在运行阶段,保证环水保设施正常运行,环境因子、废弃物处置等符合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

实施成效

建成大龙潭金丝猴科研基地零碳微电网。对基地生产、生活进行全电气化改造,打造光储一体微电网,全年光伏发电约3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9吨,最大限度减少科研基地对金丝猴栖息地的影响。经过保护人员多年努力,神农架金丝猴种群数量由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初的5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300余只,30年增加了一倍多。

推动神农架林区绿色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全区实现约90%清洁能源供电;推动服务业、交通、居民领域电能替代,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67%;聚焦保护生态和提高收入两大目标,加快建设神农架全电绿色智慧景区,已完成71家单位办公场所、星级酒店、品牌民宿“全电厨房”与清洁采暖试点工程。

创立“双长双通道”工作模式。推动林业部门“林长”与电力部门“线路长”合作,建立电力线路通道、林火阻隔带二合一通道,极大减少森林砍伐,并通过双方基层人员巡视融合、检修融合、宣传融合,及早处理线路隐患、森林防火隐患,联合开展防火安全、电力设施保护、禁止偷盗猎宣传,达到一条通道、双方应用的效果。目前已建成“双通道”4条、90余亩,170公里电力线路通道已纳入林火阻隔带规划。

大龙潭“零碳”金丝猴科研基地

工作亮点

(1)政府部门确立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定颁布生态保护与统筹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能源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电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

(2)当地电力企业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低碳转型等方面,持续挖掘清洁能源板块和绿色生态价值空间,积极推动全绿电景区、光储一体微电网项目建设,打造多场景新能源大龙潭“零碳”金丝猴科研基地深度开发与应用的典型示范。

林火阻隔带、电力线路廊道二合一“双通道”

数字化手段助力鸟类保护

促进电网与生物和谐共生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案例背景

中国广州市鸟类资源丰富,综合历史数据统计鸟类总数可达300种左右,占广东省鸟类总数的45.8%,并且在途径中国的三条鸟类迁徙路线中,有两条经过广州及周边地区。广州地区架空输电线路大多位于城市周边地区,鸟类尤其喜欢栖息于较高的输电线路杆塔上,特别是鹭类、喜鹊、麻雀等种类,导致输电线路闪络跳闸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较大威胁。

行动举措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遵循“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处置”,从人防、物防、技防三个方面着手,将较为普遍采取的以“堵”为主的隔离型、驱逐型措施,改进为以引导型为主,“堵”、“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全方位的鸟类保护管控措施。

从技术上利用数据化手段建立鸟类保护系统。开发“鸟类物种信息检索数据库”,绘制输电线路鸟类隐患分布图,提前预判鸟类活动的时间与地段,提前开展鸟类保护行动。

自主研发的鸟类物种信息检索网络数据库

输电线路沿线鸟类隐患分布图

鸟类隐患故障监测预警

发明应用新型鸟巢夹取装置、人工鸟巢等。通过人为、主动地创设有利于鸟类栖息和繁衍的条件因子来保护和招引鸟类,让鸟类和电力系统和谐共处。

实施成效

目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数字化手段掌握鸟类活动分布,在广州地区输电线路上,人工鸟巢保留点达1200余处,筑巢痕迹比达80%,成功孵化幼鸟200余只,成功为东方白鹳、黑领椋鸟等受保护鸟类提供繁衍栖息场所,平均每年减少防鸟投入300余万元人民币。鸟类隐患跳闸次数逐年减少,减少运维费约100万元人民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工作亮点

(1)自主研发了广州地区输电线路鸟类隐患防御信息系统,可适用变、配电运维,农林业等多个生产场景。

(2)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降低企业运维成本,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给企业在传统防止鸟类隐患和设备安全方面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

“沙戈荒”里“种太阳”

 实现沙漠披“绿衣”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背景

阜新市彰武县地处中国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位于温带季风气候与大陆性气候过渡带,气候干燥,年降水量300—500毫米。根据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彰武县现有沙化土地总面约200万亩,约占辽宁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0%,防风治沙形势严峻。沙化土地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种子及幼苗极易受到大风侵害,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行动举措

2023年,中国华能集团投建阜新彰武光伏复合治沙示范项目(装机容量50万千瓦),在光伏板下及阵列之间采用“生态+特色农业”模式,大力推行“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对荒漠化土地治理。为减少可耕种的土地占用,项目光伏阵列间距14米,组件最低点离地1.8米,仅占原土地面积的20%~30%。项目还采用浅埋滴灌种植方式,增设种植区排涝设施和腐熟有机肥施放设备,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农业产出。

阜新彰武光伏复合治沙示范项目

行动举措

2023年,彰武县在阿尔乡镇、章古台镇、后新秋镇、冯家镇各选取300亩沙化土地,建设光伏治沙先行先试项目主体工程,种植酒高粱、大豆、谷子、向日葵、花生、杂豆等6种作物。试验结果表明,每亩地可达到甚至超过了其他地块标准亩均产量,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例如,试验区内酒高梁亩产量达到616.1公斤,正常产量494.6公斤;黄仁黑豆亩产量达到150.6公斤/亩,正常产量150公斤/亩。

工作亮点

(1)政府部门明确要求推进荒漠化防治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积极引导能源企业推动光伏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

(2)项目将“光伏治沙”与彰武县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安全及乡村振兴等多重效益。

实施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

守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背景

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自西而东横贯全国中部,最终汇入东海,全长6300多公里。同时,长江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24种,特有鱼类183种。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度捕捞、水环境恶化、河道采砂等改变了鱼类生存繁殖环境,鱼类资源量显著降低。为防洪渡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长江干流相继建设了一批梯级水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天然河道水文、水温节律,对中华鲟等长江中上游部分特有鱼类生长繁殖产生不良影响。

行动举措

三峡工程投运以来,中国三峡集团积极探索拓展三峡工程生态效益,建成长江流域规模化珍稀鱼类保育中心,相继攻克中华鲟繁育及放流、人工合成催产剂催产、大规格苗种培育、全人工子二代繁育等多项“世界首个”技术难题,并成功繁育圆口铜鱼、长薄鳅等珍稀鱼类20多种;建成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园,迁地保护珍稀植物共1300余种2.9万株,首次实现华中低海拔地区的珙桐开花结果,成功攻克疏花水柏枝种子人工繁殖以及荷叶铁线蕨孢子体不增殖、原叶体不分化等技术难点,孢子体增殖率达100%、原叶体分化率达90%以上。

三峡集团保护珍稀鱼类

三峡集团保护珍稀植物

实施成效

截至2022年,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保有100多种珍稀鱼类的细胞、组织、精子、核酸、活体等种质资源,中华鲟人工种群数量超过6000尾,打造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诺亚方舟”。放流珍稀鱼类总量超过1100万,其中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约530万尾。实施长江流域生态调度,推动青鱼、草鱼、鲢、鳙等经济鱼类产卵规模由2011年均不足1亿颗增加至超过100亿颗。人工繁育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红豆杉、丰都车前等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21万株,并积极推动珍稀植物野外回归,已让自主繁育的5万余株珍稀植物幼苗重新在长江两岸“安家落户”。

工作亮点

(1)项目通过野生动植物物迁地保护、珍稀动植物野外回归等方式,有效避免了濒危动植物灭绝风险,保护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

(2)项目根据珍稀鱼类和植物特点,深入系统开展特有物种保护和基因、遗传等专业研究和实践,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修复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消息来源: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中国能源报
《中国能源报》社有限公司由人民日报主管,专注报道能源行业,深度观察能源现象,为广大能源产业管理者、从业者提供最具价值的产经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