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山兰稻,如何能在山坡旱地茁壮生长?

体娱   2024-12-18 17:09   海南  



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群山连绵。海岛上的山区,常有台风过境,连山之间尽是坡地,行走已属不易,耕种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世代琼中人笑对这方山水,以智慧打造出一片片良田稻海。

山兰稻,旱稻的一个分支,是琼中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坡地旱作,从播种的一刻开始,贯穿山兰稻整个生长周期的都是考验。



雨季的到来,如同给农人发出的信号。他们要赶每一个降雨间歇,翻山越岭,去播撒一年的希望。

黄雄、王梅英夫妇家的田块,位于一处山坡,几乎与地面呈45度夹角,是一片典型的山兰稻田。夫妻二人要赶在难得的响晴天,完成今年的播种。



播种山兰稻,是一项需要两人配合的活计。一人在前,以固定的行间距戳孔,一人要紧随其后,将种子准确投入孔穴中。一前一后的两人,各有专属工具。

木棍顶端嵌入自制的尖锥状铁块,就是一件称手的戳孔工具。当尖头插入土中,铁块与木棍的衔接处要刚好与土层齐高,这是稻种破土而出最理想的“挑高”。种子落地,覆一层薄土,就构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地下空间。



田间劳作,对于琼中世代种稻的农人来说,是年年岁岁的头等大事,男女均着传统服装点缀山林,农耕的仪式感展露无遗。女子筒裙和衣摆上的特殊织纹,就是黎锦,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株山兰稻,从播种,到长成秧苗,再到收获,都在一块块黎族织锦上,以生动的线条、纹路被呈现出来。这是对琼中地区农耕文化的完美记录。



8月到10月间,充足的雨水如同山兰稻的天然助长剂,这一时期的稻田日新月异。它们的根系,在不断向下奋力抓握土壤;它们的茎秆,则向上追寻每天的第一缕阳光。

3个多月时间,当初奋力冲破土壤的种子已然亭亭玉立,粗壮的茎秆时刻准备着,去承托那份沉甸甸的收获。



山兰稻,穗长粒大,大部分长有长芒,这是物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外显。芒,是禾本科植物结实后,外梗延伸出的细刺,通常密布人类肉眼不易察觉的微小锯齿,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鸟类啄食。

琼中多密林,是鸟类的天堂。稻谷,对它们来说可是上等美味。山兰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进化出长芒,尽可能保护谷粒免受鸟类侵扰。



更何况,它们还有最强守护者——人类。

王启进蹚进稻田,像武林高手信步迈入江湖,守护一方安宁。他手里的“神秘武器”,是琼中传统的驱鸟弹弓。

弹丸是用柔软的红泥揉搓制成,而非林中可随手捡拾的坚硬石子。他们无心伤害生命,一人一弓,只在鸟类成群结队侵袭时,才以这样的方式,向大自然索要一份微妙的平衡。



11月末,台风终于暂停了脚步。历经风雨肆虐的稻谷,以发达的根系和粗壮的茎秆屹立山野,虽匍匐着身子,却仍竭力高昂着头,承托起宝贵的种子。

田间,当黎族女性的短裙换成长裙,就到了山兰稻采收的季节。



在这场遍及县域的大丰收中,有一部分特殊的田间劳作者,他们精心打理的田块,更像规规整整的颜料盘,这是山兰稻不同分支品种打造出的田间奇观。

每一年,袁潜华都要和团队收集一批新的山兰稻种作为留存,并在新的一年,通过筛选,将高产、稳产品种加以开发推广。



山兰稻种,和普通稻作品种相比,具有极强的外观辨识度。不同的山兰稻品种,种子外观差异极大,色彩、表皮质感,甚至形态,都各有特色。这是山兰稻经大自然之手,为自己编织的华服。



农忙之后,家家户户新采收的山兰稻散发出的清香,在琼中的村巷间弥漫。庆贺丰收的各种仪式,将在这份稻香中,拉开帷幕。

山兰酒酿造技艺,和山兰稻作紧密相连,也在当地传承了数百年。

针对山兰稻种的特殊性,人们几度改进酿造工艺,在保留了山兰酒特有风味特征的同时,也让酒体的色泽、口感更加稳定。



山兰丰收,酒香绵长。一年一度的长桌宴也会在这个时节亮相。新米经山野中天然植物染色,被赋予了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端上长桌。轻歌曼舞间,同庆丰收之喜。



周一至周五 CCTV-1

18:20档

跟随《农耕探文明》

走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于中华大地,探农耕文明



来源:央视一套







     《海南岛纪事》是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外宣部在三沙卫视推出的一档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栏目。栏目始终坚守“记录海南、守望梦想”的创作理念,以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透视海南的文化历史、记录海南的现实生活。


海南岛纪事
《海南岛纪事》是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外宣部推出的纪录片栏目;以真实的影像和多维的叙事记录海南的自然风情与历史文化,以微观的视角和多元的传播展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栏目在海南卫视、三沙卫视、凤凰欧洲台播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