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需求的实质在于科技创新。新时期,绿色转型的需求实质上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来加快能源电力、工业以及交通三个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
11月5日,在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的第十六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白马湖实验室主任、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高翔作《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绿色转型》报告时指出。
根据IEA(国际能源署)的评估,在碳中和背景下,近50%的碳减排量依赖尚未成熟的技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制定政策来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推动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促进碳协同治理和绿色转型。
推动能源电力低碳化: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创新
能源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最大源头,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3。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在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和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化。
近年来,中国加速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风光装机容量在2023年已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这一成就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使得中国在全球风电和光伏设备制造上占据领先地位,其中全球风电十大厂商中有六家来自中国,全球光伏设备出货量前十的企业也均在中国。”高翔说。
据他介绍,在浙江兰溪电厂建成的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验证平台依托白马湖实验室,通过开发新型吸附和吸收技术,有效实现了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多途径资源化利用。平台已成功产出的零碳混凝土,并在河南示范应用,获得了国际认可。此外,平台开发的微藻固碳和基因改良生物转化技术也获奖,并被用于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为甲醇、甲酸等工业、储能、交通所需的低碳燃料。这些创新性研究不仅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也为绿色低碳电力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典范
工业是基础行业,也是碳排放大户。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行业整体的低碳转型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已有成功的绿色园区案例,例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和韩国的威赛工业园,这些园区通过共享能源和资源循环,达到了零排放的可持续目标。日本北九州ECO建立了循环产业网络,构建了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资源再利用再循环为模式,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的零排放、零污染的人工生态工业体系。它包含了废旧产品的再循环,废渣熔融物再次资源化利用与余热发电相结合的零碳模式。合作伙伴包括家电、汽车、荧光管、木材等各类企业相互协作,是日本国内最大的生态工业园区,它实现了零排放和电力供应。
“这些园区都给我们未来绿色低碳的园区构建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所以说未来也要推动我们园区的清洁低碳发展,既包含环保的关键装备,也包含烟气治理系统、大气环境监测溯源和碳污监测综合管控,实现智慧防控、精准防控,包括园区环保装备的智慧诊断与调控,包含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与污染物的溯源预警。”高翔指出,中国也正在加速推进类似园区的构建,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绿色发展。如他们正在嘉兴建设智慧零碳园区,实现智慧低碳共能的示范,用绿电来供应绿色的蒸汽。未来在园区内还要发展低碳零碳技术解决方案,实现碳产品全生命周期、高精度的碳足迹碳标签的核算。
绿色燃料推动交通行业低碳转型
交通行业也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为此,发展绿色燃料成为交通行业低碳转型的关键。
2016年以来,部分国家、地区和组织陆续通过议案和计划文件,战略规划提出了燃油车禁售计划和航空航运的脱碳计划。同时,国际海事组织和欧盟、中国都提出了航运和航空的碳减排计划。因此,发展绿色燃料技术是推动交通行业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首次超过了传统燃油车,显示出绿色出行的良好前景。
高翔指出,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并合成绿色燃料,例如绿色甲醇和合成柴油,未来交通领域将拥有更清洁的动力来源。绿色燃料不仅可以用于汽车,也可广泛应用于船舶和航空航天,满足多样化交通方式的低碳需求。
高翔介绍,目前,白马湖实验室在绿氢技术和燃料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去年,杭州亚运会的主火炬燃料正是通过电合成技术制成的绿色甲醇,展示了其实际应用潜力。这一成就是白马湖实验室与吉利、浙能、北仑等企业联合研发的成果。此外,浙能迈领也正在推广用于船舶的绿色燃料,进一步推动海运行业的低碳转型。这些技术将助力实现2050年全球每年6亿吨绿色燃料的需求目标。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环报记者徐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