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②

政务   2024-11-08 07:00   福建  


三明化肥厂

三明热电厂

三明水厂

三明化机厂



 
PART
01
三明化肥厂:重工业基地建设重要引擎


三化合成氨厂(谢守明 供图)

三明化肥厂(三明化工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7年10月,当时化工部原则上批准了福建化肥厂的设计方案。经过多次勘查与复查,化肥厂最终选址在三明列西,与钢铁厂一道成为推动三明重工业发展的双龙头。



三化石灰窑(谢守明 供图)
三化作为一家以生产基础化工原料、化肥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国有大型企业。曾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福建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期间,三化拥有合成氨厂、成品厂、电石厂、机械厂、热电厂、有机厂、综合厂等多个部门。其化工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斑竹”牌尿素、三聚氰胺、甲醇、甲醛、电石以及粗苯、焦油、硫酸铵等。其中,“斑竹”牌尿素是国家免检产品,三聚氰胺被评为省名牌产品,甲醇和电石也获得了省级优质产品称号。2007年1月18日,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决定,三化公司整体并入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三钢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王书



PART
02
三明热电厂:用一份深情 换一片蓝天

三明热电厂最初是作为化工厂的一个动力车间设计的,为化工厂提供热蒸气和电力能源。由于钢铁厂规模不断扩大,古田电站的输电网还未接通,为保证三钢上马,决定扩大热电厂的建设规模,为三钢、三化和整个重工业基地建设提供热电能源。1958年底,热电厂被列入重点先行工程。1959年9月22日,热电厂一期工程6000千瓦机组正式投入生产,向建国10周年献礼。

旧日热电厂大门(何晓东 摄)











 三明热电厂前身是三明化肥厂热电站,1958年上半年,由全国各地来三明支援建设的技术工人参与建设,1959年国庆发电。最早,只建有一台锅炉,到1978年建成了4台锅炉。当年,三化热电站一部分技术人员、职工,分流参与组建三明供电局,热电站也改为三化热电厂。后来,三化公司热电厂逐步扩大,共有7台锅炉,5台汽轮发电机。
三化公司热电厂生产的蒸汽,主要供应三化合成氨生产线,生产的锅炉汽每小时达300吨,以保障三化每年32万吨合成氨的产能。关停前,三化公司热电厂每年总发电量达1.5亿多千瓦时,高峰时2.5亿多千瓦时,供电量占三化总用电量的六分之一多。

旧日热电厂的操作台(何晓东 摄)

2014年10月10日凌晨1时36分,三钢(集团)三化公司热电厂4号锅炉炉火熄灭并关停。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曾是三明重工业基地重要电力设施之一的热电厂,运行了55个年头后,为“蓝天、碧水”让位,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书

PART
03
三明水厂:奋斗拼搏出奇迹



三明水厂机修班先进集体成员合影(三明恒源供水股份公司档案室 供图)

三明水厂的建设速度,在福建省给水工程史上堪称奇迹。1958年7月,水厂工程正式进入筹备阶段;仅仅两个月后的9月,第一进水泵房就开始破土动工。到了1959年9月,土建和安装工程基本完工,并随即投入生产。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1959年 “十一”前供水的光荣任务,为电厂发电、三钢炼出第一炉钢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8年6月,随着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启动,大批建设者纷纷涌入三明,市区人口从6000多人迅速增长至数万人。所有的建设者都依赖于大食堂提供饮食,每个食堂需要为数百人提供食物。然而,当时的饮用水大多直接取自沙溪河或通过毛竹管道从山间引入的山泉水,这些水源未经消毒处理,卫生状况堪忧,导致许多人感染了痢疾。
不仅是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工业用水也同样面临着挑战。随着三明重工业基地的建设,确保水电供应成了首要任务。为了满足三钢在1959年国庆节前出铁、热电厂在同年9月发电以及广大职工的生活用水需求,快速建成三明自来水厂迫在眉睫。

三明水厂建设初期工地

三明水厂的第一进水泵房承担工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是省建一公司一工程处和9128部队七连。这是一个结构复杂、高度约为17米的多层混凝土建筑。按照常规施工流程,需要安装4500平方米的木模板,绑扎113吨钢筋,浇筑混凝土,并砌筑5800立方米的砖墙,通常这样的工程需要大约45天才能完成。然而,三明水厂的第一进水泵房实际建设工期仅为8天,这一惊人的速度充分展示了建设者们高效协作与全力以赴的精神。1959年9月21日,水泵房建成,通过试压正式供水,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水厂,第一水泵房拥有8台每小时抽水2000~3000吨水的水泵,抽水量达48万吨,几乎占沙溪河枯水期流量的三分之一,满足了三明重工业基地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奋斗铸胜利,拼搏才能出奇迹。三明水厂快速建成的背后是建设者们披荆斩棘白手起家的勇气,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韧性,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倔强。在物资紧张的年代,用铸铁管、钢管做水管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决定采用三明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制造大口径高压力的水管。这些木水管成了三明建设史上抹不去的“功臣”之一,为电厂发电、三钢炼出第 一炉钢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素凤

PART
04
三明化机厂:厚积薄发,阔步向前




1958年8月,三明机修厂破土动工,作为三明钢铁厂的重要配套工程,它肩负着为钢铁厂及其他单位的大型机械设备提供修理与部分制造的重任。一期工程包含了机工、铸造、铆焊、电修、锻造五个车间,其中铸造车间总面积达到7700平方米,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铸造车间。到了1960年3月,该厂更名为三明化机厂。

1959年,化机厂建厂第一批产品——列东大桥栏杆

1958年,三明化工机械厂应运而生,开启了其60多年的风雨历程。





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三明化工机械厂经历了诸多挑战。1975年,工厂迎来了历史性突破,成功制造出了中国首台用于生产63.5英寸轮胎的硫化机,自此,生产重心转向橡塑机械领域。然而,在计划经济桎梏下,三明化机曾一度面临销路狭窄、订单稀少的困境,加之跨部门协作壁垒与内部管理冗繁,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岁月流转至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春风拂遍大地,三明化工机械厂亦于1996年华丽转身,改制为福建省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实施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机构精简,制度革新,彻底摒弃了 “大锅饭”的旧疾,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1973年金工车间一景
公司紧抓市场机遇,专注于轮胎硫化机的研发与生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为固特异、米其林等国际知名轮胎生产商提供机械设备。

1975年,该厂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55寸双模轮胎定型硫化机

2004年,双轮化机顺应行业大势,重组资产,并入中国化工集团,成为中国化工装备有限公司的一员,依托央企强大后盾,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2008年,根据市委、市政府“退城入园”“退二进三”的政策要求,双轮化机整体搬迁至沙县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厂区规划科学,设施先进,为企业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根据中国化工集团的战略规划,双轮化机与中国化工集团旗下其他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并成功在中国A股上市。次年,福建天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承继了双轮化机与福建华橡的深厚底蕴与辉煌成就,继续引领行业前行。

如今,双轮化机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版图,向着高端智能化迈进!



三明市电工仪器厂

ACADEMIC

PRESENTATIONS

前身为上海新兴电机厂,1959年5月从上海迁入三明,并入福建省三明机器厂(即三明化工机械厂)。
王书/文 中国化工装备有限公司/供图

往期链接: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致敬1958,首批三明建设者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①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编辑:黄羲之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柳青  总监制:庄万强

三元之窗
由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主办,关注三元之窗,掌握最新三元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