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盐碱地高效利用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文摘   2024-12-03 17:36   宁夏  

石嘴山市耕地总面积167.19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101.4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0.66%。近年来,我市坚持治水、改土、改种协同推进,通过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分类高效利用盐碱地,科学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有效遏制盐渍化趋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主要做法是:

加快高标准农田和盐碱地高效利用项目建设

针对重度盐碱地灌排矛盾突出,耕地次生盐渍化化加重,部分中低产田土壤碱化加重等实际,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支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项目建设,解决灌水和排水问题,通过暗管排水、沟渠砌护、损毁渠道修复、沟道清淤等措施完善灌排体系,提升灌溉与排水效能。2024年共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项目7个,建设规模6.8万亩,总投资2.3亿元,其中:平罗县4个,建设规模2.8万亩,投资10754万元(其中增发国债项目1个,建设规模0.7万亩,投资2310万元);大武口区1个,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0.98万亩,投资3068.97万元;惠农区2个,投资5979万元,建设规模3.06万亩(其中增发国债项目1个,建设规模1.08万亩,投资3564万元)。

积极开展盐碱地治理试验示范

引进宁夏大学等科研单在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重度盐碱荒地区域开展土壤快速脱盐培肥、耐盐碱适生饲草品种筛选和节水控盐高效栽培等关键技术集成研发与示范,实现盐碱地精准改良和高效利用盐碱地生物修复技术试验示范,面积50亩。在平罗县通伏乡新潮村开展控制地下水位、防止根层土壤返盐碱为核心,构建地下水位调控、治盐、节水、增效与生态保护“五位一体”的灌区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试验示范,面积4307亩。在平罗县灵沙乡开展以阻控土壤盐碱危害为核心,研发破除土壤障碍层设备为突破,研究高效节水与暗管排水协同控盐、土壤修复与地力快速提升等关键技术攻关实验,面积650亩。在大武口区祥和村实施客地回填、增施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盐碱地综合试点项目,面积5000亩。

积极开展盐碱地专题调查

争取盐碱地专题调查项目资金30万元,开展盐碱地专项调查,全面摸清我市土壤PH、土壤总盐含量以及盐分组成等盐碱相关指标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基础信息数据,建立专题数据库。按照土壤三普土壤制图相关技术规范,制作县级、市级盐碱地专题调查图件成果,对全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盐碱程度的盐碱地面积进行统计。结合以以往调查成果,分析盐碱地可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盐碱地改造提升的政策建议。

持续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质效

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应用,探索出以“改、培、保、控”为重点,耐盐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明沟暗管控盐、改土培肥结合提质增效、农牧结合循环绿色生产、产学研结合的“两良一控三结合”盐碱地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盐碱地治理与资源高效利用的难题,实现了中重度盐碱地降等、轻度盐碱地改良目的。项目区重度盐碱区地下水位从1.1m下降至2.1m,土壤全盐含量降低30%以上、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土壤有机物含量逐步上升,盐碱化逐步下降。

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合理轮作、间作或休耕模式,在盐碱化程度不同区域探索不同种植模式,轻度盐碱地发展饲草玉米、轻粮药间作(春小麦-大豆-菟丝子)种植,中度盐碱地发展耐盐玉米饲草种植,重度盐碱地发展菌草、富硒水稻、耐盐玉米种植等。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盐碱综合利用效益。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充分挖掘盐碱地、沙荒地、裸土地等非耕地资源,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引进清华大学、宁夏大学等技术团队在新品种引进耐盐碱作物,选择耐盐碱农作物种子研发等方式逐步形成草蓄、水产、菌菇等特色产业,利用盐碱地发展设施种植业2.33万亩、设施渔业28.22万平方米。

下一步我市将结合全市现有盐碱地资源,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配合工程、农艺、生物、产业等措施综合施策,按照不同区域盐碱类型、盐碱程度、基础配套等确定发展布局,梯次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供稿 /  田爱武

责编 /  苗余民

审核 /  陈东华

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农业农村信息与乡村振兴动态、惠农政策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