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高联考
德州市优高联盟九校联考语文试题
2024.10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主要形态之一,是国家安全诸多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在AI(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主要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经过文本分析技术,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存在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这种监测模式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把抓取的数据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当找到匹配项时,系统会触发警报。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威胁有效,但对新的和未知的威胁并不适用。此外,这种模式还可能会产生大量误报,一旦合法流量恰好与已知威胁具有相似的特征,就可能被标记为恶意信息,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人工判断,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巡查与监测的责任,通过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信息数量呈现爆发态势。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千万级的数目增长。网络空间公众意见数量与密度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通过传统方法来监测网络文化安全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当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相比传统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基于AI的解决方案在网络文化预警中具有明显优势。
人工智能不仅拥有精密的计算能力和强悍的算法,更可以24小时持续提供对网络信息的核查、定位、追踪、监管和治理,彻底改变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方式。例如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全天候收集、整理、归类数据,并借助语义、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对内容进行有效识别,通过数据模型深度分析,精准得出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图像及视频的特征,从而在第一时间阻止日益隐喻化的反主流意识内容的扩散和传播。利用算法实时监测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的应用不胜枚举。
AI算法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分析网络信息的效率。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中,安全分析师经常面临着筛选大量日志、警报和报告以识别潜在威胁的挑战。面对当前的互联网规模,传统的网络监管模式显得费力耗时。相比之下,AI算法可以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有效识别和优先处理潜在风险。例如监测网络文化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不良网络文化形成模型”对不良网络文化类型进行有效识别,并通过分析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追踪舆情变化,利用大数据模型来判断群体情感,判断某一网络群体的情感倾向,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限流、删帖,减少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阻绝不良网络文化的扩散与蔓延,减轻甚至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现实的影响。与此同时,AI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语料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网络文化安全威胁。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依赖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关键词的数据库来识别威胁,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AI则显著提高了准确性。例如2021年,日本学者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一款社交类游戏进行分析,在不监测聊天内容的情况下,仅基于聊天次数、聊天对象、聊天时间等基本信息,就能较为精准地识别出潜在网络违法者,并预测出违法行为的大概时间。
随着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文化安全已经不再只包含网络空间内的“言论”,更包含更广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文化现象与文化安全。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研究人员利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用户身心健康评估。如Meta的自杀预警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梳理,寻找有自杀倾向的人。在国内,仅2023年第二季度,抖音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并报警救助安抚用户773人,处理怂恿、教唆他人实施极端行为的不当视频2.7万条。在弱势群体方面,日均为未成年用户过滤不当内容20万条,处置80多万条骗取中老年用户互动的违规视频,发出近7万次风险提醒。知乎平台的算法机器人“瓦力”能在0.3秒内识别判断内容是否为不友善、答非所问、阴阳怪气等多种需被折叠的答案。
在网络文学领域,AI技术已经深度嵌入网络文学生态。AI技术不仅在内容审核方面被深度运用于网络文化安全的监测,还在文本审校上辅助编辑迅速检索文本,完成网络文学文稿的批量审核、修改和冗余章节的删除等任务,有效提升了网络文学的作品质量。除了可以预测网络攻击威胁、提高危机事件的预测与管理能力,AI算法在保障金融安全、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提供有效网络安全防护手段等方面均有不俗建树。
(摘编自朱艳、刘铭宸《AI算法赋能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策略》)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的网络文化检测技术容易产生大量误报,需要介入人工检测,以此就能及时解决网络文化安全出现的问题。
B. 网络文化安全必须要利用AI的强大技术支持,面对信息数量和密度增长,传统监管模式耗时费力难以为继。
C. 借助专职或兼职人员巡查和检测,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虽然较为固化且效率较低,但可以判断新生威胁。
D. AI算法能够完成对网络内容的审核、修改和删除的前提是其能准确把握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算法能较精准地识别话语、图像及视频等内容是否属于反主流意识形态。
B. AI算法实现了对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下的显性信息和隐喻化信息的监测。
C. 受数字化程度加深的影响,网络文化安全范畴逐渐扩大,不只限于网络言论。
D. AI已经深度嵌入网络文学生态,也将会极大的促进社会技术良性进步发展。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4. 材料摘编自技术说明的文章,选文在论证上也有明显特色,请试做分析。
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产业的急剧增长,政府在执政管理上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行政能力,保障居民生活。根据材料内容,请针对如何处理好民生突发事件(如夏季城市内涝或环境污染等),利用人工智能网络检测技术的优势,给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方案。
【答案】1. B 2. B
3. C 4. ①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如对比论证,通过对比AI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和传统网络文化预警方法,突出了AI预警的优势;举例论证,列举了多个具体事例来说明AI算法在网络文化安全方面的应用。
②论证结构清晰严谨,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简洁明了,使用了大量准确的专业术语和数据,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
5. ①进行数据收集整合,计算风险概率并预警;
②实现24小时持续监测,提供快速响应与决策支持;
③事后进行事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更好服务于民生突发事件处理和预防。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及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对比传统与AI技术,突出AI在监测和预警中的效率与精准性。文章强调了AI在识别新兴威胁、促进网络文学、以及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展现了AI对网络文化安全的深刻影响和广泛应用。论述清晰,观点明确,体现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此就能及时解决网络文化安全出现的问题”错误。根据“通过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可知,原文是“发现”而不是“解决”。
C.“但可以判断新生威胁”错误。根据“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可知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对新生威胁不容易判断。
D.“前提是其能准确把握网络内容的情感与流量变化”错误。根据“利用大数据模型来判断群体情感,判断某一网络群体的情感倾向,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限流、删帖”,可知“前提”是“利用大数据模型来判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AI算法实现了对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模式下的显性信息和隐喻化信息的监测”错误。根据“传统的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依赖存有已知威胁信息和关键词的数据库来识别威胁,很难识别隐喻化的威胁信息和新兴网络文化安全信息,AI则显著提高了准确性”可知,原文只是说AI算法能够提高对隐喻化信息的识别精准度,并不是完全实现了对显性信息和隐喻化信息的有效监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C.逻辑错误,根据“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可知“AI算法风险预警”是“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而不是“借助技术模型”“通过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对比论证:文中将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方法与基于AI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进行对比。如“相比传统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基于AI的解决方案在网络文化预警中具有明显优势”“面对当前的互联网规模,传统的网络监管模式显得费力耗时。相比之下,AI算法可以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有效识别和优先处理潜在风险”等,通过对比,突出了AI算法在网络文化安全预警中的明显优势。
举例论证:列举了多个具体事例来说明AI算法在网络文化安全方面的应用。如“例如2021年……并预测出违法行为的大概时间”“如Meta的自杀预警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梳理,寻找有自杀倾向的人”等,这些事例丰富具体,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②先阐述在AI出现之前传统网络文化监测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接着说明随着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传统监测模式难以为继的现状。然后引出当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的方式及优势,从提高分析网络信息效率、更准确识别网络文化安全威胁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扩展到网络文化安全包含更广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文化现象与文化安全,并以网络文学领域和其他领域为例说明AI技术的深度应用。整体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③文中使用了大量准确的专业术语和数据,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例如“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主要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经过文本分析技术,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对传统网络文化监测方法的描述准确具体;“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千万级的数目增长”,用具体的数据说明我国网民数量的情况,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简洁明了则体现在论述过程中不拖沓,用词精炼。如“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威胁有效,但对新的和未知的威胁并不适用”,简洁地指出传统方法的局限性;“AI算法技术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分析网络信息的效率”,直接点明AI算法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文中提到“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明确说明了人工智能在网络检测中能够进行数据收集整合,并计算风险概率进行预警。
②根据“实现24小时持续监测,提供快速响应与决策支持”;“人工智能不仅拥有精密的计算能力和强悍的算法,更可以24小时持续提供对网络信息的核查、定位、追踪、监管和治理,彻底改变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方式”可知,人工智能能够24小时持续监测,为民生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响应与决策支持。
③在民生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利用人工智能对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事件分析的结果,对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进行优化和改进。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分析报告和可视化成果,向公众进行教育和宣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猪头
苏童
我母亲凌晨就提着篮子去肉铺排队,可是她买不到猪头肉。人们明明看见肉联厂的小货车运来了八只猪头,八只猪头都冒着新鲜生猪特有的热气,我母亲排在第六位。可是等肉铺的门打开了,我母亲却看见柜台上只放着四个小号的猪头,另外四只大的不见了。我母亲踮着脚向张云兰的脚下看,看见的是张云兰紫红色的胶鞋。那只胶鞋突然抬起来,把什么东西踢到更隐蔽的地方去了。我母亲断定那是一只大猪头。
猪头售空了,我母亲却倔,“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我母亲说,“还有四只,拿出来!你不拿我自己进来拿了。”我母亲以为正义在她一边,人就有点冲动,推推这人,拨拨那人,可是也不知是肉铺里人太多,或者干脆就是人家故意挡着我母亲的去路,她怎么也无法进入柜台里侧。她听见张云兰冷笑的声音,你算老几呀,自己进来拿,谁批准你进来了?一些纷乱的男女混杂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来,少数声音息事宁人,大多数声音却立场鲜明,表示他们站在张云兰的一边。见喜的母亲向我母亲耳语了几句,竟然就让她冷静下来了。她说,“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
我们街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还是说猪头吧,有的人到了八点钟才去肉铺,却提着猪头从肉铺里出来了。比如我们家隔壁的小兵,那天我母亲看见小兵肩上扛着一只猪头往家里走,尽管天底下的猪头长相雷同,我母亲还是一眼认出来,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肉铺失踪的猪头之一。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我母亲不是笨人,用不着问小兵就知道个究竟了。
我母亲平时善于与女邻居相处,她手巧,会裁剪,也会缝纫,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有煤票,草纸票,最好的是布票。我们家那么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不花钱,每人都有新衣服新裤子穿。
那天夜里我母亲带了一只崭新的假领子到小兵家去了。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说,张云兰也有四个孩子呢,你给她家的孩子做几条裤子嘛!为了孩子的肚子,你就别管你的面子了,你做好了裤子我给送去,保证你有好处,马上要过年了,这么和她僵下去,你还指望有什么好东西端给孩子们吃呀,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女邻居把我母亲说动了心。母亲说,你替我捎个口信给张云兰,让她把料子拿来,以后她儿女的衣服我来做好了。
凡事都是趁热打铁的好,尤其在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小兵的母亲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带了一捆藏青色的布到我家来。此后的一个星期也许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张云兰提供的一捆布要求做五条长裤子,都是男裤,长短不一。时间紧迫,只好挑灯夜战。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声音有时流畅,有时迟疑,有时热情奔放,有时哀怨不已。
我母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整个事情的结局却出乎意料,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
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想象,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天色还早,其他人都没起床,我和我三哥计划在家门前堆雪人。我们在拉门栓的时候感觉到外面什么东西在轻轻撞着门,门打开了,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她一身寒气地挤进门来,把两只猪头放在了地上,说,你妈妈等会儿起来,告诉她张云兰来过了。你们记不住我的名字也没有关系,她看见猪头就会知道,我来过了。
听我母亲说,张云兰家后来也搬走了,她不在肉铺工作,大家自然便慢慢地淡忘了她。我母亲和张云兰后来没有交成朋友,但她有一次在红星路的杂品店遇见了张云兰,她们都看中了一把芦花扫帚,两个人的手差点撞起来,后来又都退让,谁也不去拿。我母亲说她和张云兰在杂品店里见了面都很客气,两个人只顾说话,忘了扫帚的事情,结果那把质量上乘的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已知运来八只猪头,她凌晨排队,排第六位竟没有买上,可见当时供应的紧张,需求的旺盛。
B. 母亲和张云兰争执时,周围大多数人觉得母亲是无理取闹,阻挡母亲进入店铺,选择站在张云兰一边。
C. “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是反语,小兵的父母能较轻易地得到紧俏的生活物品,正可谓“了不起”。
D. 小说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张云兰的形象,情节跌宕起伏;结尾“芦花扫帚让别人捞去”则颇有喜剧效果。
7. 关于小说中母亲在春节前为张云兰家赶做长裤这一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捆藏青色的布”应是张云兰通过利益交换得到的,由此可推知小兵的父亲有了更大的权力。
B. 张云兰要求母亲做五条男式长裤,且“长短不一”,凸显出其傲慢、苛刻、蛮横个性特点。
C. “我们在睡梦中听见缝纫机应和着窗外的北风在歌唱”用拟人手法表现出困难时期的乐观精神。
D. 母亲既疼爱孩子不辞辛苦,又有倔强自尊的性格,她给张云兰家做裤子时的心情相当复杂。
8. 小说中写“小兵的母亲是个聪明的女人”,请简要说明你对“聪明”的理解。
9. 小说题目中的“白雪”富有意蕴,具有多方面作用。请加以赏析。
【答案】6. B 7. D
8. ①善于攀附有利益关联的人,懂得利益交换和平衡。
②善于洞察人心、深知世故,善于为人处世,圆润、融通。
9. ①营造氛围。
“白雪” 营造出寒冷、纯净的氛围。除夕前的大雪,让整个场景充满冬日的宁静与清冷,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和带着白雪的猪头使故事带有一种静谧之美。与小说的时代背景相呼应,凸显出物质匮乏时期的特定情境,让读者更易沉浸其中。
②烘托人物形象。
衬托出张云兰的形象。白雪覆盖下,她提着两只猪头出现,显得朴实真诚,体现出她内心的善良和对之前行为的弥补。
也烘托了母亲的形象。母亲为家庭付出,在白雪的映衬下,其坚韧和对家庭的爱更加鲜明。
③推动情节发展。
在母亲做好裤子后期望破灭时,白雪伴随着张云兰送来的猪头出现,使情节发生转折,打破僵局,推动故事向温暖的方向发展。
④深化主题。
“白雪” 象征纯洁和美好,与猪头所代表的物质需求形成对比,凸显人性的善良和温暖,深化了小说关于人性、人情以及在困境中相互理解包容的主题。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家庭抢购猪头肉的故事,揭示了计划经济时代因物资紧缺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道德考验。作者塑造了以“母亲”和“张云兰”为核心的多层次人物形象,尤其通过冲突展现了母亲的坚毅与无奈,张云兰的复杂个性,借此批判了人情世故的复杂与社会的不公。结尾的“白雪”象征着一种和解、净化与希望,使人物关系在喧嚣纷争中得以升华。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刻的社会观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周围大多数人觉得母亲是无理取闹”错误,根据文中“张云兰记仇,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她,我跟你一样,有五个孩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要吃肉的,怎么去得罪她呢”可知人们不让母亲进入店铺检查不是觉得母亲无理取闹,是怕得罪了张云兰。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应是张云兰通过利益交换得到的,由此可推知小兵的父亲有了更大的权力”错误,“一捆藏青色的布” 不一定是张云兰通过利益交换得到的,也不能由此推知小兵的父亲有了更大权力。
B.“凸显出其傲慢、苛刻、蛮横的个性特点”错误,应该是突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张云兰的节俭。
C.“表现出困难时期的乐观精神”错误,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母亲给张云兰家做裤子时的复杂心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根据“小兵的母亲经常求上门来,让我母亲缝这个缝那个的,我母亲有求必应。当然女邻居也给予了一定的回报,主要是赠送各种票证”可知她利用“我”母亲会裁缝的手艺,以赠送票证的方式回报,又获得了自身的利益。
②根据“张云兰那把刀是长眼睛的,你吃了她的亏都没地方去告她的状”可知小兵的母亲明白张云兰在肉铺的地位以及她记仇的性格,为了家庭的利益,深知不能得罪张云兰。当看到 “我” 母亲与张云兰因猪头一事产生矛盾后,她很快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劝说 “我” 母亲给张云兰家的孩子做裤子来缓和关系。她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如何处理矛盾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体现出了她的圆润、融通,善于为人处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营造氛围。
“除夕前那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 这里的 “白雪” 营造出一种寒冷、纯净的氛围。为故事增添了一种静谧的美感。 白雪覆盖下的世界,仿佛一切都变得更加纯粹和简单。这种氛围与小说中那个物质匮乏却充满人情冷暖的时代背景相呼应,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中。
②烘托人物形象。
提着两只被白雪覆盖的猪头的女人是张云兰,“白雪” 衬托出她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的雪夜,她风尘仆仆地送来两只大猪头,体现出她内心的善良和对之前行为的一种弥补。白雪覆盖在她的围巾和棉袄上,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给人一种朴实而又真诚的感觉。
“白雪” 也从侧面烘托出母亲的形象。母亲为了孩子们能在春节吃到好东西,经历了与张云兰的矛盾、为其赶制裤子等一系列事情。白雪的出现,使母亲在这个特定场景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展现出她作为一位母亲的坚韧和对家庭的付出。
③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中,母亲做好了张云兰家的五条裤子后,对春节菜肴充满了美好的想象。然而,此时张云兰调走了,这让母亲的期望破灭。而在除夕前夜,“白雪” 的出现伴随着张云兰送来的两只猪头,使情节发生了转折。这两只猪头不仅打破了之前的僵局,也为故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向更加温暖的方向发展。
④深化主题。
“白雪” 象征着纯洁和美好,它与猪头所代表的物质需求形成了一种对比。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活中的一点物质利益而产生矛盾,但最终又在人性的善良和温暖中化解了矛盾。白雪的存在,使这种人性的美好更加凸显,深化了小说关于人性、人情以及在困境中人们相互理解和包容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年,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十九年,公至孟津。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开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媚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诚,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
其令死者A家无B基业C不能自存者D县官E勿绝F长吏存恤G抚循H以称吾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驻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的“军”用法一样。
B. 曾,竟然,与《赤壁赋》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意思和用法相同。
C. 庸,表反问,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的“庸”用法不同。
D. 非常,不一般,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意思和用法不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在遗言中说自己死后的葬礼不必遵循古代的旧制,在外戍守的将领不准离开驻地,不要放珠宝作陪葬。
B. 陈寿认为,在豪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曹操东征西讨,完成建国大业,虽有奸猾的一面,但仍是超绝一世的豪杰。
C. 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治家有法,害怕他的孩子们出事,收集古今家训,用以警示子女要遵守法度。
D. 两则材料都写了为政者对待人才的态度,但文本一叙述的更加生动详尽,而文本二叙述的较为概括。
13. 曹操与房玄龄在求贤用才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除此之外,曹操求贤用才还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答案】10. DFH
11. C 12. B
13. 相同点:①唯才是举,不应计较人才的身份低微。
除此之外,曹操求贤用才还有:①君主要礼贤下士,亲自寻访人才。②不因为人才有缺点就废弃不用。
14. (1)(你们)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他们。
(2)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记述了曹操和房玄龄在治国理政中的求贤用才之道。曹操在乱世中强调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房玄龄则在治国和治家中注重宽平和法度,强调不求全责备,体现了其务实和包容的治政风格。两者都重视人才的作用,但曹操更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而房玄龄则强调道德和家风的传承。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命令凡是死去的士兵家中没有产业而难以维持生活的,朝廷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抚恤慰问他们,以符合我的心意。
“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死者”是中心语,“无基业不能自存”是后置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标志,其后停顿,所以在D处断开。
“县官勿绝”中“县官”作主语,“勿绝”作谓语,结构完整,所以在F处断开。
“长吏存恤抚循”中“长吏”作主语,“存恤抚循”作谓语,结构完整,所以在H处断开。
故选DF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句意:在合肥驻军。/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B.正确。竟然。句意:从来足不出巷。/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C.错误。用法相同。庸,表反问,难道,哪里。句意: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哪里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D. 正确。不一般/意外的变故。句意:或许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凡的人物,超绝一世的豪杰。/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以外的变故。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有奸猾的一面”错。根据原文“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可知曹操完成建国大业,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超出常人的缘故,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凡的人物,超绝一世的豪杰,而没有说到曹操的奸猾之处。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相同点:由材料一中“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知,曹操重用身低微而德才兼备的人。由材料二中“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可知房玄龄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发挥他所能。由此可见二人都唯才是举,不应计较人才的身份低微。
除此之外,曹操求贤用才还有:由“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可知,君主要礼贤下士,亲自寻访人才。由“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可知,不因为人才有缺点就废弃不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躬”,自身,自己; “累叶”,几代,几世;“尚”,崇尚;“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效法。
(2)“虽”,即使;“强”,勉强;“见”,表被动,译为“被”;“报”,回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建安十四年,(曹军)从涡水进入淮河,从肥水出来,在合肥驻军。辛未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都有死亡而不能再回到家乡,夫妻长期别离,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愿意看到的么?是不得已才这样。现在我命令凡是死去的士兵家中没有产业而难以维持生活的,朝廷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抚恤慰问他们,以符合我的心意。”在扬州设置郡县长官,修芍陂屯田。
建安十五年春天,颁布命令:“自古以来接受上天任命和重新振兴的君主,谁不是靠贤人君子的帮助共治天下呢!君主得到贤才,从来足不出巷,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这是上面的人主动征求他们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的人才能任用,那齐桓公怎能称霸天下呢!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而德才兼备的人,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
建安十九年,曹公到达孟津。乙未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的人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的人未必能够有德行。陈平难道力行其事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有才之士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相关部门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遗漏,官员就不会荒废工作了。”又说:“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设置了理曹掾属之职。
庚子日,魏王在洛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下葬以后,都脱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收拢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魏王谥号为武王。二月丁卵日,安葬在高陵。
(陈寿)评论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袁绍虎视四州,兵强地广无人能敌。太祖制定策略,施展谋划,驱使天下的人,总揽申不害、商鞅的治国之方,兼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视才授官,各自依据他们的才能,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计私怨,最终能够总揽朝政大权,完成建国大业,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超出常人的缘故。或许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凡的人物,超绝一世的豪杰。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为人无嫉妒之心,闻人有善,如同己有。熟悉精通吏事,审议规定法令,他一心追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发挥他所能。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凭借势位欺凌旁人,因而汇集古今圣贤家戒,书写于屏风之上,命其子各取一个,对他们说:“在这些方面用心,就能保全自身了!汉代袁氏累世忠诚节义,为我心所崇尚,你们应当效法。”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人韵赠北山僧
宋 赵师秀
又得相逢闲寺里,凡人多笑太无营。
谁知见事心先懒,未说寻幽足已轻。
二月春风添树色,一山夜雨失泉声。
谢师更作重眠约,来往云消两日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起笔写到与僧人在寺中相遇,一个“闲”字点出了寺庙的幽静,也描绘了他们超脱世俗的清闲生活。
B. 颔联描述了与北山僧相逢的场景和自己的心境,而“寻幽足已轻”,则表达了诗人对寻幽探秘的兴致不高,颇有几分百无聊赖之感。
C. 尾联诗人感谢僧人的留宿,并期待着云开日出的好天气,寓意着友情的深厚和对自然的共同欣赏。
D. 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辞藻,风格清新自然、简约淡雅,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16. 请赏析颈联“二月春风添树色,一山夜雨失泉声”中“添”和“失”的艺术效果。
【答案】15. B 16. ①“添”字生动地表现出春风吹拂下树木色彩鲜明,展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②“失”字则强调雨声湮没了山泉的声音,展现出雨夜的宁静与安详;③两字对比鲜明,营造出春日多变自然景象的和谐美,给予读者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解析】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僧人在寺中相逢后,享受自然与闲适的心境。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春天自然景色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宁静。通过写作对话和环境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风格清新自然。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对寻幽探秘的兴致不高,颇有几分百无聊赖之感”错误。颔联的“寻幽足已轻”,表达的是诗人因见惯世事而感到懒散,对幽静的山林有各种兴趣,表现出心情的轻松愉悦,而不是对寻幽探秘的兴致不高、百无聊赖。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句意:二月的春风让树木的颜色更加鲜艳,一整夜的山雨掩盖了泉水的声音。
②“添”字强调了色彩的变化,二月的春风带来了温暖,使得树木开始发芽、长叶,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和鲜艳,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③“失”字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夜雨过后,泉水的声音变得微弱甚至消失,这种寂静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宁静和安详。
④这两个字,一个是增添生机,一个是失去声音,形成鲜明对比,准确地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化,营造出春日多变自然景象的和谐美;“添树色”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失泉声”给人一种听觉上的感知,视觉与听觉的结合,给予读者双重享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的“____________”一句,以蝉为喻,形容屈原高洁的品行,后面更是用一句“____________”赞美屈原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
(2)近来班上有的同学在物质上竞相攀比,在学习上却消极怠惰,张老师在班会时就引用了《谏太宗十思疏》里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勉励大家生活中应当节俭,学习上则要善始善终。
(3)小刚在家里观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这一场的主题词是“相逢”,一开场,嘉宾们就吟诵了很多与“相逢”有关的诗词,小刚也想到了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蝉蜕于浊秽 ②.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③. 戒奢以俭 ④.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⑤.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⑥. 便胜却人间无数(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蜕、皭、滓、终。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地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18. 下列句子中“仿佛”用法和文中加点的“仿佛”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干起活来仿佛不知道什么是疲倦。
B. 他的模样还和十年前相仿佛。
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 我感觉张老师上课时总把“音量”调到最大,仿佛是怕声音小一点我们会听不清。
19. 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选择你熟悉的一种植物,写一个比喻句,表现顽强不屈的精神。
20.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两者相比,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C 19. 虽然大雪压顶,可巍巍青松像一个宁折不弯的巨人,绝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20. 原句表达更好。①原文句有强烈的感叹意味,能更准确地表现祥子奋力拼搏后获得胜利的彻底放松和自豪感;改句是一般的陈述语气,没有这种表达效果。②与改句相比,原句句式更短小精悍,和前后文语境更协调,更能突出紧张的气氛,并引出下文的一系列动作描写。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仿佛”表示一种感觉上的相似,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把打嗝的感觉比作在水里扎猛子的感觉。
A.表示一种感觉上推测,好像他不知道疲倦,但不是比喻性的表达。
B.表示差不多、近似的意思,是一种比较,而非比喻性的表达。
C.把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是一种感觉上的相似,是比喻性的表达,与文中 “仿佛” 用法相同。
D.表示一种推测性的感觉,不是比喻性的表达。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第二题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择一种熟悉的植物来表现顽强不屈的精神。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要表现顽强不屈的精神,可以选择一些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长的植物,如仙人掌、松树、竹子等。比如,可以写“竹子在狂风中挺立,像一位不屈的战士,永不低头。”这样的比喻句通过将竹子比作战士,形象地表现了顽强不屈的精神。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比如原句效果好。然后进行具体分析。
①“这一身汗!”是感叹句,有强烈的感叹意味,能更准确地表现祥子乐观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和决心,以及奋力拼搏后获得胜利的彻底放松和自豪感;“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是一般的陈述语气,只是客观描述,没有抒情感叹的表达效果。
②“这一身汗!”短小精悍,和前文“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逆风前行的语境相照应,更能突出紧张的气氛,并引出下文表现获得胜利彻底放松的一系列动作描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小时候都吃过中药甚至常吃中药,可是如果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却越来越少求助于中药了,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不仅我们自己,社会上关于中医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反思中医的声音也层出不穷, ① ?
《乡土中国》告诉了我们答案: ② 。过去,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做“盲目的实验”,能够接受“先有行为,后有思想”的做法。也就是说,人们尽管还没有认识到某种药物的特殊功效,只是观察到了草木和某种疾病之间的联系,但敢于在求生欲望的驱使下进行尝试。但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这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要求人们有充分的计划,人们不仅要知道某种药物以何种原理直击病灶,还要知道它会达到什么程度的效果和多大的副作用,而都是中医不擅长的。人们也再没有时间容忍“武锡”,于是中医的发展慢慢衰落了。当代中国近四十年间经历了西方数百年的过渡,以至于我们的童年期和青春期都可以说是分处两个时代,从板蓝根到对乙酰氨基酚的跨越, ③ 。
以上所举例子,仅仅是《乡土中国》这个显微镜下的寥寥风景。你如果还想知道中国人热衷于买房的动因、“小哥哥、小姐姐”流行的原因等等,拿起《乡土中国》细细琢磨,便可一一体会。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这又是为什么呢
②社会运行速度加快了
③自然就没那么不可思议了
22. 人们不仅要知道某种药物以何种原理直击病灶,还要知道它会有什么程度的效果和多大的副作用(或:还要知道它会达到什么程度的效果和产生多大的副作用),而这些都是中医不擅长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横线:前文提到社会上关于中医的争论和反思中医的声音层出不穷,此处是对前面现象提出疑问,可填入“这又是为什么呢”,与上文对“我们现在却越来越少求助于中药了”的疑问相呼应。
第二处横线:后文围绕现代生活节奏快与过去人们有时间做“盲目的实验”对比,说明中医衰落的原因是社会运行速度加快了,人们不敢轻易尝试,所以此处可填“社会运行速度加快了”。
第三处横线:前文说从板蓝根到对乙酰氨基酚的跨越,是因为社会运行速度加快导致中医发展衰落,这种变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也就没那么不可思议了,可填“自然就没那么不可思议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还要知道它会达到什么程度的效果和多大的副作用”搭配不当,“达到”和“副作用”搭配不当,可将“达到”改为“有”,或者在“多大的副作用”前加“产生”。
“而都是中医不擅长的”成分不全,缺少“都是”的主语,可在“都是”的前面加“这些”。
故句子应改为:人们不仅要知道某种药物以何种原理直击病灶,还要知道它会有什么程度的效果和多大的副作用(或:还要知道它会达到什么程度的效果和产生多大的副作用),而这些都是中医不擅长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短视频是时代的馈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有人认为短视频是精神鸦片,正在侵蚀我们的专注力和思考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乘短视频东风,让短视频为我所用
《庄子》中有言:“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能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的人,才能真正主宰外物。科技快车永不停歇,短视频的出现将我们的生活推至更加丰富的阶段,然而其绚烂诱人的外表下也潜藏着使人堕落的因子。我们唯有做短视频的主人,让其为我所用,方能借其东风,成就自我。
短视频之所以在今日火热“出圈”,一方面是因为社交网络的日益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时代日新月异的必然结果。作为新兴事物,“短视频”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信息,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便饱览世界的万千精彩这一理想。但同时,短视频也容易造成人们对网络内容的“单向化”吸收,甚至从服务人的工具变成伤人的利器。短视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其成为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利器全在于我们的鉴别与取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我们应顺时而行,积极拥抱短视频,取其精华,以此拓宽眼界,提升自己,抓住时代机遇,遇见更多精彩。短视频的横空出世,让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新鲜事物、见识到世界的多面,也让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拥有了表达自我、展示人生的机会。李子柒于山水间折腾着四季风物,用视频拍出了大家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她的短视频,取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在海内外备受追捧,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她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她给都市中人造了一个有关田园牧歌的美梦,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勇往直前,去追逐诗与远方。
金无足赤,理性待之。我们也应警惕短视频带来的弊端,避免陷入“同质化”的循环而虚度时光,闭目塞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曾直言:“马克思把人的闲暇时间视为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创造性的条件。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闲暇时间里充斥了光怪陆离的虚假幻象,每天从接收终端看到的东西多数毫无价值,却消耗了大量闲暇时间。”诚哉斯言!揆诸当下,不少人沉溺于快速而过的短视频而无暇顾及其他,喧闹过后只剩精神的空虚。长此以往,人生价值将无从实现,更谈何社会发展、民族复兴?让我们从“刷不完”的短视频中抽身,煮一壶茶,执一卷书,让心灵得以滋润,涵养奋进力量。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短视频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我们唯有顺潮而行,乘短视频的东风;审慎待之,不陷入短视频的旋涡,方能让短视频为我所用。让我们抓住时代机遇,乘势而起,立于时代潮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人们对于当今时代颇为流行的短视频的不同看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短视频火热现象带来的利与弊,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现实生活。
短视频之所以在今日火热“出圈”,一方面是因为社交网络的日益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时代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必然结果。对于这一新兴事物,材料中所提到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短视频提供了多样化信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讯息,此为其积极意义;后者则认为,短视频会造成人们对网络内容“单向化”吸收,反而会减损人们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此为其负面影响。材料由此启示我们要用辩证的角度全方位看待短视频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短视频虽短,但并非没有内容。比如李子柒的短视频,取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既分享了中国传统美食,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看这些短视频,我们同样能有许多收获。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味沉溺于快速而过的短视频而无暇顾及其他,会让人们没有耐心去读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没有更多时间去提升自己,变得浮躁,虚度时光。由此可见,短视频有利有弊,我们应谨慎对待,合理利用,让短视频成为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利器。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短视频兴起的原因,短视频的利弊,如何正确对待短视频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短视频的利弊”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短视频”时,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辩证分析,如我们应积极利用短视频,以此拓宽眼界,提升自己,抓住时代机遇;我们也应警惕短视频带来的弊端,避免陷入“同质化”的循环,造成“信息茧房”,闭目塞听;我们应提升自控力,取其精华,让短视频为我所用。
立意:
1.借短视频之风,燃时代精神之火。
2.警惕引流陷阱,勿做短视频奴隶。
3.短视频热需要冷思考。
4.辩证看待短视频,让短视频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