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永济】大唐脊梁今何在(傅晋宏)

政务   2024-11-09 15:22   山西  

永济市融媒体中心    官方发布平台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大唐脊梁今何在

——纪念蒲津渡黄河铁牛铸就1300周年

傅晋宏



条山苍苍河水黄,中蒲形胜天下强。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故城西门外的镇河大铁牛,是山西乃至黄河的骄傲。一般的文物,明清时代就算非常了不起了,我们的铁牛竟是唐朝的,是文物中的顶级。何况是体型庞大,堪称“大哥大”“巨无霸”,而且是一组四尊,对岸的四尊因黄河河道西移,也留在了河东岸的今永济境内,距离现今铁牛以西的360米地下。我常自豪地对来客们讲,来永济看的不仅是牛,而且是大唐铁牛,更是大唐牛群,熠熠生辉的盛唐铁牛群。站立布满褐红锈迹的铁牛身旁,凝望大唐瑰宝,愈发感觉神圣。作为国宝级的文物,不仅可近距离看,还有可以用手触摸。

2019年3月祁县研学指导教师闫冬峰率团寻觅大唐踪迹。(傅晋宏摄影)


王维祖籍祁县学子慕牛而来。(傅晋宏摄影)



永济市长期以来打造“舜风唐韵”的旅游形象,可以说是满目唐韵,一城舜风。单说唐韵,鹳雀楼以其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而名冠天下,但鹳雀楼却是旧楼重建,《西厢记》爱情故事发生在大唐,但今天看到的普救寺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复,即便是高高耸立的舍利塔,也是明朝地震之后的原址重建,再古老的砖木建筑也经不起岁月摧折,所以真正属于大唐遗物的还是这群铁牛。一位西安文博工作者开玩笑说“在西安,明清文物太年轻,只有唐朝以前的东西才称得上文物”,足见唐文物的珍贵。


2021年是辛丑牛年,大力提倡“三牛”精神,即为民服务的孺子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我们永济又增加了“沧桑未改牛脾气,进退还凭铁骨头”的大铁牛,合称“四牛”精神,显示出永济别样的精气神。欲知永济有多牛,蒲州城外大铁牛。黄河铁牛,为永济,为山西,为大中国,都是挣足了面子。不用扬鞭自奋蹄,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和世世代代生成的牛文化,早已成为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能源。


铁人服饰特有的大翻领宛若西服,诗人吟诵:西服原来是唐装。(傅晋宏摄影)


大河之滨的别样反差:铁牛脸上的庄重严肃与美女发自内心的喜悦形成巨大反差。绯红面庞、超长丝巾,与如瀑黑发,黑色正装,再次构成颜色反差,呈现出干净利落的阳刚之气和春风醉人的阴柔之美。( 2019年3月傅晋宏摄影 靳赋新点评)


永济不仅有牛,还有策牛之人,自然也是铁人。有人说,到了神农架,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野人;那么来永济,你不仅能看到诗人(王之涣)、贤人(伯夷叔齐)、美人(杨贵妃)、情人(崔莺莺),而且还可以看到铁人,还是“六大铁人”。除了已出土的四铁人外,还有原立于蒲州衙门外,80年代一度移至普救寺大门,90年代又立峙于普救寺影视街蒲州大堂前的两尊铁人,明代遗物,这对铁人背后的中国故事,很正能量,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黄河铁牛开铸于大唐开元九年(721年),竣工于十二年(724年2024年迎来铸牛造桥厥功告成1300周年),其实际作用是维桥铁链的固定锚,“铁缆连舟”,“河水漂浮”,人来人往,车马通行,经历宋金元明清,在使用了数百年后,随着桥废渡绝,铁牛的实际意义已经失去,现在起到的更多是其镇河作用(在民国《永济县地图》上,已标注为“镇河铁牛”),发挥着见证历史和展示人文的文化价值,是穿越时空管中窥豹回望盛世的权威孔道,是黄河文化的经典标识,是大唐气象的历史见证,是蒲州文化的灵魂和精华,是一处可让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寻觅历史信息和基因的重要载体。相当长的时间内,与雄峙郡治城外坤隅的河渎海神庙一起,共同护佑着蒲州生民。


古朴沧桑的蒲州故城西门瓮城,瓮城门外就是铁牛群和大禹庙。(傅晋宏摄影)



一梦入蒲州,一眼望千年。关于铁牛群体之众,身体壮硕,姿态雄特,历史悠久,体量沉重且坚若磐石,匍匐于河岸,与禹王庙相伴,所以历代有记载。唐朝中书令、蒲津桥改建工程总指挥张说所作的《蒲津桥赞》,确切记载了桥梁改建之颠末。宋代西岸的铁牛首当其冲,遭遇洪水冲侵。在蒲津渡遗址,立有一通残碑,为大明南京刑科给事中、蒲籍名宦、首山史鲁正德十六年(1521)所作的《石津记》,文中提到“河中者,上自积石,下至入海皆其最中处也。故河渎庙於兹,所谓水之灵府也。魏武侯叹山河之固。唐元宗铸铁牛为浮桥,功绩浩大”,当时的河东道尹王天瑞等诸父母官,集中石匠30余人,民工数千,用米汁和白灰砌石,用钩心铁锭一万余斤,修筑石堤2500尺,使渡口更加坚固,其功绩“不次於铁牛浮桥”。现在铁牛面前那段70余米石坝就是当年的模样。至嘉靖乙卯(1555)冬地大震,堤岸尽崩,河流每涨,怒涛直入城郭。时尚书杨博居家,复议修堤堰,修成土堤三百余长。万历庚辰始,蒲州当政者再次大修护城石堤,历时四载,造堤1319丈,高出河面数尺,保护了蒲州士民安全。蒲籍重臣、兵部尚书王崇古万历十一年(1583)作《重修黄河石堤记》,为施政者立碑纪功。这虽属治黄工程,但文中提到交通工程大铁牛:“唐开元中,东西修石岸,铸铁牛,系铁缆,维浮桥。历代河频仍,河西石岸铁牛具崩没。”清乾隆十七年(1852 ),浙江遂安籍周景柱任蒲州知府,三年任期内留下大量惠政,创建河东书院,疏浚姚涑二水,编纂《蒲州府志》,文颂郡中胜迹,特别是考究铁牛历史与现状,作《开元铁牛铭》一文,是千年以后繁华落幕的隆重描述,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字资料。任职期间,与铁牛朝夕相处数年,以智者的眼光,描述了铁牛的雄姿,还对四牛进行了分类,牡牛、犍牛、犉(rún)牛等。说四牛横卧,“在河之漘”。文章对作为固定锚的动物为何是牛,而不是其他动物,也做了恰当的阐释,这些对今天解读铁牛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清乾隆十九年《蒲州府志》中的《铁牛图》,有牛有堤无桥,身后是大禹庙


三十年代末日本侵华时期的蒲州古城西城墙图,外墙有垛口,由于屡遭洪水侵袭,墙外就是苍茫的河面。


民国十二年(1923),距今刚百年,有一位叫张珪权的河北籍军官游历到蒲,在其《晋南旅行记》中写道:“西门外禹王庙前黄河岸上,有唐开元十二年所铸极大铁牛四只,以维河桥,现均埋没池中,仅露头背,并有牵铁牛铁人四个,亦仅露头部。铁牛铁人,工均甚精,俗人不知其所出,均云上古时用以镇压黄河,不能潦没蒲州之说,误矣。”这段文字反映出铁牛的埋没程度,道出了铁牛与众不同的实际用途。在全国其他地区的铁牛,几乎都是镇压河妖,防其泛滥。比如,清乾隆四十七年 (1782)芮城黄河岸边某村,也铸铁牛一尊,呈卧伏状,高52厘米,长100厘米,重约100千克,铸有文字日:“河水滔滔往东流,铁牛稳镇河边头。永保此村无伤损,万古千秋颂神牛。”1932年黄河大涨,淹没蒲州全滩庄稼,冲毁村庄十余座。这次发水,水头恶浪足有三尺高,水退后泥沙沉积四尺多厚,村舍门户不能进人,须挖墙进入刨寻财物粮食。西门外坡下的蒲州铁牛群、两省界牌和大庆关完全也没于地下。1942年洪水再围城,蒲州城形同“孤岛”,成了名副其实的“河中府”,铁牛继续遭覆盖加厚,不见天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挖掘出来时,牛头已在7米深的地坑中,也就是说牛头上已覆盖7米厚的泥沙。


明代蒲州城池图,可以看到右下角西门外的四尊铁牛和禹王庙,还有漫长的护城石堤。


临汾鼓楼门洞内的平阳镇牛,与蒲州黄河大铁牛无法比拟。(傅晋宏摄影)


铁牛消失,邑人无不惋惜悲痛,但有时又为铁牛的淹没而庆幸。为什么呢?试想,如果铁牛裸露在外,蹲卧在光天化日之下,能躲得1958年“大炼钢铁”的熊熊炉火吗?即使躲得过“大炼钢铁”,又能躲得过1966年“破四旧”的疯狂打砸吗?特别是在永济这样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在某个时期却是一个“近水楼台先遭殃”的地方。大自然有时就是这样无情,由于大河阻隔,所以铸牛造桥;由于黄河泛滥,桥废牛没;由于群牛埋没,躲过人间厄运。泥沙覆盖了它们,看似伤害了它们,无意中又保护了它们,使其完美地躲过了非常时期。塞翁失马,因祸得福,是也。在人们日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刻,它们又重见天日,再回人间,惊艳了岁月,轰动了世界,成为我们梦回大唐的珍贵依凭。一千年太远,永济却很近。宝鸡发现了刻有“宅兹中国”的西周青铜宝鼎“何尊”,故有了“看中国,来宝鸡”的欢迎词。除了王之涣的鹳雀楼、大唐贵妃杨玉环,一代文宗柳宗元,再加上蒲州刺史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作为“活化石”“硬通货”铁牛群的托举,完全可以说,“忆大唐,来蒲州”。贵妃有多美,永济就有多美。莺莺娇媚,铁牛低吼,人皆曰:到此便能更上一层楼。尊尊铁牛,巍巍丰碑,生动地诠释了“地上文物看山西”的文旅论断。


黄河的风,大唐的牛。我曾无数次带客人到景区参观,讲解铁牛的使用功能和文化价值,讲铁牛的体积和重量,讲当年大规模的“群炉浇铸”,讲铸造领域内“模”与“范”的区别,讲铁人西装服饰与大同云冈石窟领带无意中的关联,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为黄河两岸百姓痛苦的代名词,讲大铁牛、鹳雀楼与城池的唇齿相依,讲蒲津铁索浮桥与泸定铁索桥的本质区别,以及黄河岸边劳动人民与苦难悲壮地抗争,大河赐予两岸人民的生命与文明,还有其手工业发展、交通地理、文旅美学等多种价值。从客人的赞叹中,又体验到他们对蒲州文化的仰慕,我们自然也因先祖的眷顾而自豪。


大唐脊梁今安在?铁牛枉自镇黄河。(傅晋宏摄影)



风雨千年水改道,铁牛依旧守河湾。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想专门为蒲津渡写点文字,而且想写出一些新意来,但总是怕熟视无睹,老生常谈,怕陷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怪圈,怕写出的文字仅是平面的铺陈,所以久久没能动笔。直到有一天,收看了由北京六合捷爱影视文化传媒摄制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唐的河》,让我眼睛一亮,脑洞大开,情感决堤。作者以大唐铁牛为起点,小切口,深分析,低起点,高落点,特别是古今辉映,深度思考,观点新意,气势恢宏,历史与现实照应,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让人观之有淋漓酣畅、醍醐灌顶之感,如饮醇醪、如沐春风。这部作品很好地发挥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引导功能,帮助我们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增强了每位国人的文化自信,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始惊”“次醉”“终狂”。


本文收入王再捷、王立贤二先生的《大唐的河》蒲津渡文化专著,由三晋出版社出版,原标题为《大河遗爱》。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铁牛铸造的年代,是三百年大唐的空前繁荣期。尤其是唐前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统治清明,制度创新,边疆巩固;经济上,国力强盛,持续繁荣,廪庾皆满,物阜民丰;对外方面,交通发达,海陆两旺,万邦来朝,英雄折腰,中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文化方面,兼收并蓄,五彩缤纷,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特别是那时西欧正处于国家分裂、政局混乱、工商业衰落、文化低潮的黑暗蒙昧中世纪时期,即文艺复兴前的数百年至暗岁月,美洲尚处在奴隶社会,东瀛岛国屡派遣唐使,进而引发“全盘唐化”的“大化改新”,中国那时妥妥位居世界巅峰。大唐文化是彼时世界最先进的文化,阿拉伯商人穿梭于欧亚之间,把东方文明源源不断带往西方,说“大唐领跑世界”,毫不过分。那时的开元盛世,就是当年的珠穆朗玛峰。杜甫有诗赞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应该说铸牛造桥,是唐帝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巩固对北方统治的战略要求,同时又为建桥准备了条件,但铁牛铸造,工程浩大,相当于当代的“三峡工程”,仅凭一隅之力,是难以完成的。经朝议,唐玄宗果断命宰相张说亲自督办,举全国之力,集众匠之智,耗用全国冶铁产量的五分之四,历时四年,最终大功告竣。用《蒲州府志》所言,桥如长虹,笮如游龙,缆之维之,如砥如墉”。知古鉴今,古为今用。铁牛的铸就,有助于印证我们国家当今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正是在此社会制度下,我们能在建国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实现喜马拉雅般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青藏天路、神舟飞天,蛟龙下海、羲和探日、嫦娥奔月、复兴启航,可谓捷报频传,一路长虹,令国人振奋,让世界惊艳。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国家力量的体现和结晶?大唐铁牛的铸成,无疑是制度自信的历史佐证与文化自信的现实诠释。


蒲州镇南黄河一号公路三岔口铁牛地标雕塑,由永济雕塑艺术家王学凯设计。(傅晋宏摄影)


政论片《大唐的河》,用现代影视手段,大场面,大手笔,新视野,多角度,观察世界风云,阐释民族复兴路径。从策牛人的服饰,可确认他们分别是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藏族。虽然这些民族的名称在唐朝还不存在,比如,藏族,那时称吐蕃,维吾尔族,那时尚称回鹘,蒙古族也处于室韦部落阶段,统治唐朝北方的先后是突厥、回纥、契丹族等游牧民族。唐帝国以其先进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辐射影响与吸引着边疆地区,与各少数民族关系极其融洽,特别是唐中央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归降的部落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的办法,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和风俗,使周边各族心悦诚服,纷纷入朝,像众星拱月般地朝贡称臣,成为中央的屏障。四铁人组合,反映了大唐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果,也是唐朝盛世在民族关系方面的具体体现。


铁牛还是一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集合体。《大唐的河》从科技角度,阐述了铁牛的精心设计与科学铸造,进一步引申到我们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发展后劲。 

大唐中都今何在,故垒西畔看铁牛。蒲津渡铁牛是一部增强文化自信、延续蒲州文脉,说不尽、道不完、耐人寻味的厚重大书。《大唐的河》则是一部传承黄河文化、演绎黄河故事、展示黄河风情的新时代大剧,是开启人的思想、引发人思索的鸿篇巨制,必将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在广大群众中焕发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磅礴力量。


2023年10月5日


我路过雄楼的时候,鹳雀高飞,铁牛伫立,女神刚好降落人间。(傅晋宏2021年10月陪同江西诗人来访时摄影)


铁牛出土逢盛世,一身正气映乾坤。(傅晋宏摄影)










作者简介:傅晋宏,永济市虞乡镇人,中学历史高级教师。运城市古中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永济市作协副主席,山西省作协会员。近年来创作上百篇历史文化散文,部分在《山西日报》《运城日报》《河东文学》等报刊发表,其中《永济,落在人间的天堂》被多家网站转载,在微信平台点击量达到1万。《尧王台,中条山最美的乐章》曾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刊出,点击量达9万之多。担任永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乡耕永济》分册主编,被市委宣传部授予“永济市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人”称号。




加快转型   振兴崛起

为建设宜产宜业宜居幸福永济而努力奋斗






永济新闻”公众平台

微信号:yjxw16082013

永济新媒体最大官方平台永济新闻”(yjxw16082013),第一时间为您提供最权威的官方时事新闻资讯,展现最精彩纷呈的社会、民生、文化、经济、旅游综艺等资讯和视频。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投稿和提供线索哦!

邮箱:1165515840@qq.com

有线电视收费大厅热线:8200086

有线电视维修客服热线:8032448

举报电话:8032457

举报邮箱:1165515840@qq.com

平台所推送资讯版权归永济市融媒体中心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运城网信备案C00033号

永济新闻
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讲好蒲坂故事,发出永济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