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期间,看了李娟公众号里发的音频(昨天又新发一篇),两个音频都是为了澄清最近很多自媒体关于她的一些不实描述。
大家都知道,随着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爆火,李娟从小众的文学圈火到了影视圈。自然,也成为了大批量自媒体文章的主角。
为了追求流量,很多写作者夸大、篡改甚至编造了李娟的经历。
比如说李娟从小就跟着外婆捡垃圾一直捡到大,有个非常贫穷、凄惨的童年。
其实李娟的外婆捡垃圾的时间并不长,李娟也只是放学回家时顺便帮外婆捡垃圾。她自称小时候受的罪并不是了不得的苦难,而是很多人普通人都曾经历过的生活。
还有人说李娟被酗酒的继父殴打,并且遭受校园暴力。
李娟很担心这些内容被继父的子女看到。她澄清其实继父是个老实人。虽然他确实会因为喝酒发点酒疯跟妈妈闹,但从来没有打过自己。
李娟只挨过妈妈的打。李娟说看来这些写作者觉得她被妈妈一个人打还不够惨,非得让她被“男女混合双打”。
至于校园暴力。李娟解释她在小学时确实受到同学欺负,但初中以后就很少有这些情况。
不管是帮外婆捡垃圾(卖废品)还是曾被同学欺负,或者是妈妈以及继父身上的不尽人意之处,李娟曾经以这些事情作为写作素材,只是单纯的一种文学表达,没有一点卖惨的意图。
但这些内容通过媒体的整合加工后,李娟被塑造成了在苦难中通过写作改变命运的励志典型。
这倒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李娟完全可以保持沉默,只享受流量带来的红利就好了。
但她不希望媒体上这些不实描述给年轻人带来误导:好像只要在苦难中保持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成果。
李娟很警惕媒体过度宣扬苦难的效果。她认为:苦难就是苦难,苦难是专门折磨人、伤害人的,对生命、对人生没啥益处。
苦难跟写作并没有困果关系,完全没有必要去赞美它。
她更希望年轻人踏踏实实地面对现实。
“我特别讨厌励志这件事,太讨厌了!”
之前我写文章说过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面被观众喜欢的励志台词,老书迷一听就知道那些金句不可能是李娟写的。
一个特别讨厌励志的作者是不可能给读者熬鸡汤的。
李娟在电视剧播出后的直播访谈中说过,她高中辍学、没怎么上班这些经历都是非常特殊的,不值得效仿和推广。
访谈主持人曾说李娟的状态很显年轻,李娟半开玩笑地说是因为自己没有上班。
结果这句话又成了自媒体文章的极好素材。
李娟担心自己在节目中的谈话被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哪怕这些误会成为了美化她的素材,只要背离了事实,她都要尽力澄清。
这不仅是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有追求和传播真相的权力与责任。更重要的是,李娟是个把“真实”放在首位的人。
在聊到曾经在工厂做女工时,李娟坦称自己其实很享受当时流水线的工作。结果又被一些人批评她在美化辛苦的螺丝丁工作。
我非常理解李娟所说的呆在流水线上的幸福。写作是一件非常烧脑的事。流水线相对重复的工作会让人保持稳定的节奏,使人心情平和,可以对冲写作的脑力消耗。
以前读毛姆《刀峰》的时候,我就很认同甚至羡慕主人公拉里的生活方式。
拉里对成为成功人士没有兴趣,他放弃发财致富的路径,在四处游历中从事着诸如挖煤工等零散的体力劳动。
他喜欢阅读和写作,在到处打工的间隙,他读书、识人、思考,以自我的体验去展开人生的终级追问。
我可以说他拥有丰沛的、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所以不需要体面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社会形象。
你也可以说他就是逃避现实,不愿意为爱他的人承担起生活的重任。
不管怎样,这真是我梦想的生活方式之一。如果我的年龄和精力允许的话,我真的很想在退休以后一边打工一边旅游一边写作。
想想就很美好。
李娟在后面一期音频中,再次表达了对众多流水线工作者的肯定和尊重,同时强调了三遍:我就是喜欢流水线!
太可爱的李娟。
她不是鼓励大家进厂当工人,也不是刻意美化流水线工作。不是谄媚不是彰显个性,就是单纯的喜欢,是内心真实的态度。
后来,还谈到了一些自媒体作者声称她一年有两千多万的收入,光影视改编就至少挣了几百万。
实际上,《我的阿勒泰》的电视剧改编版权不到二十万。
李娟说,如果真能挣到两千多万,就可以着手办一件“自己一直想办的大事儿”,就不必把三百平的大房子换成一百平的小房子。
在文章评论区,有好心机警的读者留言,小心这句“一百平的小房子”又被别人攻击,李娟赶紧回复“都是房价超低的郊区房子”。
都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曾经也认为保持沉默、清者自清是最体面的姿态。但现在,我更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说出真相”的勇气。
凭什么要给谣言让道呢?沉默回避是对造假者的纵容。
所以,我喜欢余秀华在网上跟别人对骂。李娟也在音频中说她也好希望自己能“余秀华附体”。
哈哈哈,感觉余秀华“骂人”的影响力快超过她的诗歌了。
谈到这令人眼睛发光的两千多万年收入时,李娟说自己非但没挣到这么多钱,倒是在近期拒绝了两千多万的车企广告。
跟余华一样,“不接广告”是李娟的原则。
两千多万不是个小数目。只有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有极强的原则和底线的人才能抵抗这种诱惑。
这两期音(视)频虽然是李娟正二八经的“纠正视听”,对读者来说,也是一段具有解压治愈效果的珍贵影像。
李娟是在遛猫的过程中录制的这两段“自白”。镜头里的两只小猫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逍遥前行,被拴着绳子的那只调皮蛋一会爬树一会打滚,是个见到啥都会停下来探索一番的好奇宝宝。
另一只戴着项圈的则相对老实,随时停下来等待铲屎官和小伙伴。
一看就是被充分宠着的两只小猫咪。看着两小只这么享受户外散步,我真替家里的嘟嘟羡慕不已。
我也好想复制李娟的郊区养猫生活——去租(买不起)个院子,每天带着嘟嘟出门散步,一边拍摄它那壮硕的背影,一边跟读者唠唠嗑。
希望我的读者们能一直等着我到拥有院子的那一天。
李娟带有川普的口音(跟我一样L、N不分,哈哈)听上去非常亲切、温柔、舒适。
之前看过她几次直播访谈,她不是一个特别擅长聊天的人。因为她不说场面话,不会去刻意显示自己的高级、犀利或讨好观众。
她几乎每句话都要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力求表达准确。
在节目一开始,甚至会让观众感受到她些许的紧张。但过一阵之后,她会越来越放松,表达得越来越顺畅,也有聊得很嗨的时候。
在电视剧播出后的直播访谈中,有些人在弹幕上表达对主持人(魏冰心)的不满,认为主持人不够专业,思想跟李娟不同频。
那期访谈我也看了。之前看过余华的一期访谈也是魏冰心主持的。她虽然不是一个特别成熟的主持人,但贵在真诚不油腻,在跟嘉宾的互动上有自己的特色和节奏。
怎么说呢?看多了套路过多、过度展示自己才华和幽默感的主持人之后,我反而更喜欢一些稚嫩生鲜的访问,哪怕有停顿有尴尬。
李娟在澄清音频中也表达了对魏冰心的肯定。其实在直播访谈过程中就能看出,李娟整个人是很放松的。李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既然答应那次访谈邀请,证明她对节目组和主持人是认同的。
李娟的朋友曾转给她一篇标题惊悚的文章——《李娟:我恨我的母亲》。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李娟跟妈妈的关系,是一种很普遍的爱怨纠缠的关系。她的妈妈跟千万普通妈妈一样,有令人佩服的吃苦精神和生存智慧,但肯定也有令人恼火甚至崩溃的秉性。
可那位写出 “我恨我的母亲”的自媒体作者,你到底是在为李娟打抱不平,还是单纯地蹭流量吸睛呢?
如果是后者,他成功了,李娟说这是一篇十万+的文章,令她自己都羡慕不已——她自己公众号里的文章,也仅有一篇勉强十万出头。
如果是前者。这篇文章反而有非常坏的影响:会伤了一个老人和她女儿的心。
所以,这种即使是“无心之恶”的操作,受到李娟和读者的谴责是理所当然。
我也在此警醒自己。平时写人物类的文章时,要充分去辨别引用的素材是否真实,表达的观点尽量客观理性,不能为了流量和迎合读者而背离事实。
虽然我很多年以前就爱上了李娟,但一直到去年下半年才关注了她的公众号。
我不喜欢离自己的“偶像”距离太近,不想经常关注着他们。不管是明星还是粉丝都需要有独立的自我空间,能安心创作作品、享受作品就好。
但自打关注了她的公号,就期待着她能经常更文。很喜欢看她的那些碎碎念。在这些日常的文字中,能近距离看到一个真实的李娟,是粉丝的幸福。
她的所有输出,都让人解压、放松,会从内心涌出一股平静的欢喜。但这种欢喜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很多事情上,李娟一直有自己的态度和坚持。
李娟虽然未婚未育(最新的音频里,她特意说明自己并不是独身主义,只是碰巧没有结婚),但她很坦然接受自己被称为“娟姨”,没有很多中年人的年龄焦虑。
“执着于自己的青春和容貌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姨,是一个年长的人,是一个正常面对衰老的人。”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松弛感”,但很多都没说到点子上。大多数认为“松弛感”是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带来的。
我觉得李娟的这种心态就是一种松弛感: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每个阶段,坦然面对年老和衰弱。
因为自己有着坚实的精神基础,所以不需要刻意保养容颜身材、刻意让自己年轻化,也不会被所谓的“中老年危机”所裹挟。
只要心中有光,对生活还保留有好奇之心,就不会惧怕被这个世界所抛弃。
说到底,一个的魅力真不是由年龄和颜值,而是由品行、认知和灵魂的趣味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