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部!“与时代同行”——优秀纪录片推介研讨展播活动在广州举行

科技   2024-11-12 08:03   北京  

转自 | 纪录中国

订阅 | 010-86092062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11月9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电新视点中心承办的“与时代同行”——优秀纪录片推介研讨展播活动在广州举行。




1

百部优秀纪录片名单公布


本次活动设置了优秀纪录片推介、展映及创作研讨等丰富环节。



特别是活动自启动以来,历经了多个严谨而细致的环节,以确保最终遴选出的百部纪录片作品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行”,发布的100部“与时代同行”优秀纪录片,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中国视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董涛


中国视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董涛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被誉为“国家相册”的电视纪录片,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次活动系统梳理新时代以来全国各级电视机构和重点网络视听平台播出的优秀纪录片作品,集中展示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最新成就、艺术发展。期待广大纪录片人在自觉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努力推出更多电视纪录片精品,为推动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繁荣发展、为建成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蔡伏青


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蔡伏青表示,广东广播电视台作为一家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国际的新型主流媒体,高度重视纪录片的生产、运营和传播,已成功打造出成规模、成建制,具有业界影响力的“南派纪录片”制作团队群,推出了一批传承岭南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纪录片,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未来,广东广播电视台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探索创新纪录片跨领域合作、跨媒体传播的合作模式,拓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岭南故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地。


中国视协副主席,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范宗钗


中国视协副主席,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范宗钗主持“与时代同行”优秀纪录片作品发布。共有100部纪录片作品荣膺本次“与时代同行”优秀纪录片推介研讨展播活动的精品力作。


据介绍,在作品梳理阶段,团队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广泛参考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纪录片奖项、重要节展及推优活动,梳理出近千部代表作;在评审阶段,活动制定了涵盖主题立意、叙事手法、影像质量、社会影响力等多个关键维度的评审标准,广泛邀请了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纪录片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从业工作者,推进初评与终评工作。


与时代同行”百佳纪录片作品发布 活动现场


最终脱颖而出的这100部优秀作品,聚焦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党和国家大事要事、重要节点、重大主题,深情讲述中华文脉、精彩记录奋进时代、生动描摹百姓生活、极致呈现自然生态,呈现了满满的“思想穿透力、知识含金量、极致画面感、生活烟火气、心灵抚慰力”,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在纪录片领域的巨大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行动感召力,体现了纪录片这一艺术创作作为“国家相册”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纪录片人的思想高度、艺术追求、创作实力、匠心执着


在主题发言环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李向东,中国视协副主席,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中国视协副主席,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葛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原司长马黎,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等就纪录片创作、投资、美学表达、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发言,并从大数据角度,系统总结了本次活动发布的100部优秀作品之所以成为精品的特点和规律



2

四大主题,共话纪实影像新生态


11月9日下午,“与时代同行”——优秀纪录片推介研讨展播活动研讨论坛如期举办。论坛设置“时代精神”“文脉相承”“绿水青山”“跨越国界”四大主题,专家学者们围绕纪录片如何去书写时代精神,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描绘和刻画身边的美好家园,如何更好推动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等核心关切展开交流分享,共话纪实影像新生态。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杨乘虎


时代精神

重大题材纪录片的时代担当与全球传播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夏蒙 


主持人夏蒙认为:重大题材纪录片是中国的独有、独创,“与时代同行”是重大题材纪录片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纪录片人担当。这些节目往往是时代性、人民性和国家叙事兼而有之,担负着党在各个时期的宣传使命和任务,必须要有这样的一批纪录片来回应这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导演闫东


如何把握重大题材纪录片,特别是体现好时代性、人民性和与时代同行的精神实质?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导演闫东,结合自身的创作思考表示,重大题材纪录片大多是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创作任务,往往有很多的规定动作,但在规定动作当中要有自己的自选动作,要有一定的原创性、自选性和主动性。


另外,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于总导演和制片人来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掌握好创作资源体系,才能做好总体的统筹协力,以攻克难关。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张军锋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张军锋,分享了微纪录片《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的台前幕后


他表示,创意来源于所在机构收藏有大量领袖照片,有很多大家见得比较少的。在创作理念上,是用朴实的影像讲述领袖们温暖的故事,以百姓视角回望小平同志20个精彩瞬间。在故事选择上,主要聚焦那些或感人的或鲜为人知的,或是很生活化的小故事,最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可亲、可敬,又很生活化的邓小平。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广电纪录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海滨


在短视频时代,重大题材纪录片如何平衡主题之重与传播之轻的关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广电纪录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海滨,结合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进行了分享


他表示,因为是微纪录片形式,在选题上侧重那些有意义、有故事、有思考的党史故事;在创作上,除了形式、语态要进行适应微纪录形态的创新之外,在流程上,还通过江苏台的受众测试中心,邀请大学生观摩样片,根据获得的反馈,重新进行整体调整。在传播上,注重大小屏联动,通过8分钟的中视频和30秒到1分钟的短视频组合,实现相互引流。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梁碧波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梁碧波表示,做好重大题材纪录片要先做学问、后做片子。对重大题材把握要深、累积要实、站位要够是首要的,其次才是考虑创作视角的转换,特别是要做体量小的新媒体纪录片时,再用适合大体量作品的上帝视角的解说词去做就不太合适了。比如,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就是启用了艺人,从艺人的角度来讲革命烈士的故事,社会反响还比较好。


文脉相承

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守正创新与文化传播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


主持人陈宏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强调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性。这一论述为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讲求”精准概括了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即“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将中华美学精神融入纪录片创作实践,是一个既深刻又富有创意的过程,我们在创作实践中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纪实美学与艺术表达的关系。


国家一级导演、纪录片《西泠印社》总导演许继锋


国家一级导演、纪录片《西泠印社》总导演许继锋深耕传统文化纪录片多年,他表示目前正在策划一部新作品,这次希望能够挑战和呈现不一样的情景再现。另外,当前新的技术正给影像带来更多的革新可能性,也将尝试挑战技术美学,希望能够输出一些真正具有前沿性的技术影像。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

优酷纪录片总经理韩芸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优酷纪录片总经理韩芸从互联网平台角度,分享了许多传统文化纪录片如何守正创新的新做法


她表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用变化去承接不变化”,应该利用好新技术的革新潜能,主动适应短视频生态,比如通过花样周边、二次改编等为正片引流,再比如开发线下衍生产品和场景,通过线下VR展、开发文旅线路等方式,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考量的共赢。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工作室负责人、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总导演秦博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工作室负责人、纪录片《人生第二次》总导演秦博表示,传统文化不应该是一个方法论,而是一种创作观


比如纪录片《人生第二次》虽然不太直接说传统文化,但在叙事视角、故事编排、情感讲述上非常强调东方主义,用传统文化理念来指导创作,以更贴近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和接受习惯。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

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总监周学明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总监周学明表示,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我们纪录片的根和魂


守正创新,“守正”的核心是守护核心价值观,就是如何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的核心理念体现出来;创新,就是要创新表达方式。对于纪录片人来说,守正创新,守的是纪录片人的初心,把真实始终作为呈现的一个核心原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纪录片创作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

爱奇艺纪录片中心总监宁玉琪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爱奇艺纪录片中心总监宁玉琪表示,传统文化纪录片首先还是要守正,然后是持续创新


如果一个内容能够长久留下去,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一定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传统文化只是通过影像去表达,传播很难充分传播,线下研学、VR沉浸式体验等更多元的方式值得探索,用多维度的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用户有更多的结合,用更丰富的语态和更多元的样态让大众对传统文化IP有更全面的认知,这样才会更长久,所能承载的东西也更厚重。


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与社会实践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刘军


主持人刘军认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而纪录片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在展现自然之美、推动生态保护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南电广传媒影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纪录片《中国海南·雨林秘境》总导演傅进


海南电广传媒影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录片《中国海南·雨林秘境》的总导演傅进,讲述了《中国海南·雨林秘境》中李文永从打猎为生到成为国家公园护林员的故事,不仅成为国家公园的建设者,也为家庭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他表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特殊之处在于,园区内有很多人口分布。下一步,将聚焦国家公园建设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希望能通过多个人物故事来把它自然呈现出来。


国家一级导演、

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总导演李晓


国家一级导演、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总导演李晓表示,在拍摄国家公园的过程中,侧重的是人和自然的互动。因此在选题上,更多的是选择人和动物、植物、自然环境的互动故事


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关注,在中华文明中有很悠久的传统,中国传统哲学就讲究天人合一、天道酬勤,所有都来自自然,这一点和更多强调丛林法则、生存繁衍的国外自然题材纪录片是很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前途空间。


纪录片《第三极》《众神之地》总导演曾海若


纪录片《第三极》《众神之地》总导演曾海若表示,国外的动物纪录片可能更注重博物学层面、知识层面的东西,我们更注重人文关怀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自然到底是什么呢?它不完全是一片草原或者一片森林,很大程度上是出没在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人。


另外,动物题材纪录片最常遇到的就是拟人化的问题,拍动物很容易就把它当人来看,用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实,做动物类纪录片更多应该考虑的是角色化,就是每种动物都是一个角色,这些角色本身就构成了故事中切入的角度。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闻中心主任钟倩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新闻中心主任钟倩表示,自己长期从事的是乡村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对乡村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的巨大张力感受较深


人要发展,过去尤其是贫穷地区,要争水、要争地,要争各种生产资源,造成了许多自然生态的破坏,但在新时代的十几年里,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从国家方针政策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期待,能看到更多展现乡村生态文明变迁的生态题材纪录片出现。


央视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纪录片《稻米之路》总导演董浩珉


央视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纪录片《稻米之路》总导演董浩珉表示,面对生态环境的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纪录片《稻米之路》最早就是立足国际传播。


如果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具象到日常食物层面,这部作品就是在追问一个人类共通的问题:到底是人类驯服了稻米,还是稻米驯服了人类?同时,因为稻米是起源于中国,然后流传到东亚、东北亚、南亚,所以稻米的起源和流传也是中华文明撒播的路径,是中国式人与自然观念的国际化叙事体现。


跨越国界

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策略、挑战与影响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何苏六


主持人何苏六认为:纪录片现在面临的国际传播语境比以往更加复杂,但这几年还是取得了一些业绩。面对复杂的国际格局,机遇与挑战并存是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关键词。


国家地理品牌内容与商务合作总监王雁


国家地理品牌内容与商务合作总监王雁分享了国家地理在过去20多年中外合拍以及出海内容合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


她表示,无论做国内还是出海片子的内容,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讲,最终落地和影响的是看这个节目的一个个的观众,如何通过一个内容去发掘人性和人情当中共通的东西,这是在任何一个片子类型当中都需要去注意的;其次,他者视角的应用很容易在我们和国外观众之间去架起一座桥梁,通过他们的语态和表达去达到或者传递出来能够影响到海外观众共情的点;再次,如何在我们共同认可,同时有国际传播效果的前提下,把中国自己的IP打出来、做出来,并使之有持久的、可复制的生命力,在海外平台上去进行传播,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思考。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腾讯在线视频

内容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的负责人朱乐贤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腾讯在线视频内容制作部黑曜石工作室的负责人朱乐贤由对《风味人间》海外市场遇冷的疑惑引入,认为在题材的选择上自然类的或者生态文明类相对比较容易面向海外传播,同时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一开始就要有国际制作的意识,包括题材的选择、文化符号的选择、叙述语言的方式、故事的精彩度等等,都要向国际靠近,并与国际制作单位进行更多的沟通。


五洲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一级制片人杨艳珺


五洲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一级制片人杨艳珺基于五洲传播跟国家地理的合作,就纪录片国际传播中的共情进行了延伸分享


她表示,跟国家地理联合摄制的《零碳之路》,就是采用了一种共情的方式,共同来讲述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环保本身是比较生涩的,如何把环保的故事讲得国际观众能够爱听或者愿意听,采用的是通过国家地理的两位环保专家,以他们的视角来看待、来感受中国在零碳、在环保方面所做出来的努力和成绩,比如开篇中节目主持人都是以正面面对镜头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共情叙事,它不再是你们的故事,而是形成了一个我们的故事。


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负责人陈方


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负责人陈方表示,我们和国外机构合作常常出现一种倾向,他们更多地想拍摄我们的奇观,但是对于这种景象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意蕴,他们是不那么感兴趣的或者是挖掘不透的,这是我们要努力避免的;其次,在中外合拍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外方所长,避免我们要求太多导致口号式的传播;再次,最近刚刚完成的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的选题征集,初步统计来看排名最高的前三类题材实际上就是自然生态类、社会现实类和历史文化类,这反映了大家现在更重视软题材创作的趋势。


推荐阅读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八大主要发现

全球首款AI游戏诞生!无需游戏引擎,视频模型直出「我的世界」

200TB海量素材、4K全流程制作!《叶尔羌河》剪辑手记分享

开播即爆!《西北岁月》立体展现西北革命群英谱

游戏科学兄弟公司浮出水面?对话杨奇、孙木子:我们也只是草台班子


我知道你在看

影视制作
《影视制作》创刊于1994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是国家级影视制作专业期刊。专注于影视节目摄制、编辑、后期制作等技术的推广,致力推动我国影视制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2014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行业最高奖)期刊类提名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