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种飞机,“特”在哪里?

百科   2024-12-10 21:11   北京  

山岭纵横、偏僻冷清、荒草丛生,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所在地,也是三线建设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从半个多世纪中走来,如今的陕飞,已形成运输机、特种机两大系列,多种机型的产品谱系,成为装备我国多个军兵种部队的主力机种,满足了国内市场,并成功出口海外,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伴随着预警机和多型特种飞机的相继研制成功,陕飞“中国预警飞机摇篮”的名片也越擦越亮。

雄关漫道,从填补空白到国际领先,从运8警戒机到“空警200预警机”预警机,再到升级换代的“空警500”预警机,在陕西汉中秦岭南麓,一代代陕飞人扎根三线,忠诚奉献,攻坚克难;一个个特种飞机从秦岭山下飞向蓝天,中国航空力量在汉水之滨集聚迸发。

中国特种飞机,“特”在哪里?陕飞人用一个个感人的三线故事、一次次守正创新的勇攀高峰,诠释了代代传承的航空报国精神,让世界从陕飞读懂中国特种飞机。

“特”在勇闯难关: 从“一无所有”到“遍地开花” 

1975年12月29日,国产第一架中程中型运输机被成功送上祖国蓝天,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当年转厂、当年安装型架、当年试制飞机、当年首飞成功的奇迹。运8飞机02架机成功首飞,向世人宣告:中国没有国产中型运输机的历史从此结束!

1975年12月29日,运8飞机02架机试飞成功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面对复杂国际形势的要求,我国开始逐步加强海防建设。面对国家发展需求,在国家资金投入不到一千万元,科研生产步履维艰的关键时期,运8警戒机研制成为了陕飞承担的第一个预警类特种机研制任务。1996年底,研制项目立项批复,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陕飞人闯关夺隘,突破一道道难关;冲锋在前,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挑战一个个极限,在七百多个昼夜更替里坚守,在无数逆流险滩中奉献。

在承接任务后,运8飞机设计定型,面对资金缺口造成的喷漆、热表处理、生产准备等生产线建设问题,公司党委及时开展“运8向何处去”大讨论并形成高度共识:“决不能让我国惟一的中程中型运输机在手中夭折!”领导班子及时作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追赶战略,完善基本型,开发特种机,发展民用机,预研后继机”战略决策,制定“自力更生,亦研亦产,滚动发展,扩大成果”发展战术方针。

运8飞机02架机完成各项试飞任务,首飞成功

1990年12月17日下午两时运8气密型飞机升空,为后续运8系列飞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我国航空事业“新的腾飞”。从1975年运8飞机02架机架研制成功以来,陕飞陆续生产交付的各类运8、运9飞机,曾多次在珠海国际航展上竞展英姿,多次在西藏雪灾救援、大兴安岭火灾救援、“三江”抗洪救援的前沿空投空运,大显身手......

运8飞机空投救灾物资

从一无所有,到各种机型遍地开花,变化的是装备技术,不变的是航空报国的初心。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了运8反潜机,“海雕”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空中运8反潜机,是具有“搜攻潜”特殊功能的特种机反潜巡逻机,成为我军南海巡航的利器;运9医疗救护机,拥有比救护车和直升机更快的运输速度,可以进行空中手术,打通了一条空中的“生命通道”。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运8反潜巡逻机、运9飞机、空警200预警机预警机、空警500预警机等14型18架机组成的4个空中梯队,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见证了陕飞特种机发展进阶之路。在55年的风雨沧桑中,陕飞人始终牢记强军首责,牢记国之大者,发扬“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为加快推进航空先进装备向高端装备跨越贡献力量。

“特”在自主创新:国产预警机研制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记得第一次来到试飞厂停机坪上,看到那么多款式不同的飞机,虽然许多都叫不上名字,但仍被深深震撼,后来我也一直在想,这些特种机究竟‘特’在哪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飞新闻发言人吴建成回忆道。

特种机“特”在装备,“特”在功能、“特”在技术。从运输机到预警机,特种机实现了更新换代。追溯特种机的发展历程,空中预警机的发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突破地面预警受限的问题,快速发现敌情,具有探测功能的第一代预警机诞生,解决了雷达装机升空问题,实现了低空目标探测。随后,具备“侦察+指挥”功能的二代预警机出现,预警机的情报搜集能力和控制引导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90年代后期,第三代预警机开始出现,由单一预警和简单指挥功能转变为空中预警指挥飞机,并发展成信息化体系作战中的核心枢纽,具备了预警、侦查、指挥,空中引导等综合功能,陕飞研制的空警200预警机预警机,空警500预警机就属于第三代预警机。

空警200预警机

2005年1月,空警200预警机成功首飞,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预警机,被誉为陕飞“生命工程”,改动量高达80%以上,具有特种机里程碑的跨时代意义。空警200预警机是中国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创新研制的全天候、全疆域使用的预警机,它的成功首飞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预警机的历史。

“在空警200预警机基础上研制的空警500预警机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具备了第三代预警机的特点,标志着中国预警机实现了升级换代,国产预警机研制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有力支撑了我国战略预警体系建设,拓展提升了战略预警能力。

在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奇迹,引领着中国预警机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特”在精神传承:发展蜕变愈见报国初心

“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是因为我们超越了自我;我们之所以能够超越自我,是因为我们有一个钢铁般的脊梁!”发展的道路上,一个个航空人,一段段航空故事,就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陕飞从艰难困境中崛起的道路。

“有问题找赵平”,这是在陕飞部件厂常听到的一句话。在被视为陕飞“生命工程”的空警200预警机研制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没日没夜地奋战在生产一线,和同事们一起创造了二十个月实现载机首飞的奇迹。为攻克“机翼柱形窝加工”难关,赵平在距家十三公里外的南区厂房里连续奋战一个月,由他率领的攻关小分队成员每天鏖战16个小时,次日又早早赶到生产现场。最终,提前完成了十余项部件装配任务。七月的厂房酷热难耐,站在六七米高的型架上就像站在蒸笼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从钻孔里飞出来的钢屑像一根根极细的钢针,只要一接触就像用针刺一样地疼痛难忍,再粘贴在浑身是汗的手臂上更加难以忍受……可他咬牙坚持,直到排除故障。

“当时空警200预警机的研制正处于关键阶段,常常2个月都不能回家,年幼的孩子还有家里的一切事务都由妻子来操持。瘦小的老婆因为太能干、啥都干,还被邻居送了一个‘大力士’的外号。”赵平在“前线”英勇奋战,却苦了自己的爱人,妻子每次打电话给赵平,他不是在飞机总装现场就是在总装架外现场。

“我是汉中人,从小就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喜欢上了航空,从此就埋下了干航空的种子。后来加入设计团队,接过了前辈的大旗,这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延续。”“我们青年人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陕飞青年赵斯彤、朱梦豆等新一代航空人的报国初心,更是航空报国精神的传承赓续。

预警指挥机

从1969年开始的创业会战到1974年的治滑保厂,应对改装飞机在封闭舱内进行难度最大的绞孔工作时,操作工人只能依靠机上照明灯干活。加之空间狭窄,工人们趴在那里,无法抬起头,身子一动也不敢动,否则,舱内的毛刺就会把肌肤划出一道道血痕。炎夏时节,舱内温度最高时达到40摄氏度,工人们不顾气味难闻、蚊虫叮咬,一趴就是三四个小时。许多人在舱内呆久了,身上都长了痱子,青一道红一道的,手僵腿疼腰都直不起来……回顾航空工业陕飞五十五载的发展历程,“艰苦奋斗、激情超越”八个字就是万余名陕飞人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略;当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他们临危不惧,坚韧不拔,冲锋在前,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周围的人一路闯关夺隘。他们胸中跳动着的是一颗火热的心,涌动着的是一股洪流般的激情;他们始终不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跨越半个世纪,当年三线建设的风声雨声、工地号子声仍在心中激昂回荡,激励着一代代航空人在逆境中不畏艰险,在新的征途里一往无前。

空警200预警机梯队飞越天安门上空(航空工业供图)

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传统与科技的交融,历史与文化的碰撞,见证了陕飞55年的历程。面向新的征程,一幅前景广阔的陕飞未来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展望未来,航空工业将牢记国之大者,大力弘扬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担当航空强国使命,加快改革发展、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增强特种飞机研发能力,用一流装备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实现建军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民航报 记者杨群峰)


编辑|李海燕

校对|孙文谨

审核|韩 

中国民航报
中共民航局党组机关报。传播民航权威信息,解读行业管理政策,报道行业发展脉络,关注民航“三基”建设,凝聚行业文化合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