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王牌
恰如其字面意思,标题答案即是——“亳州路”!哈哈哈,各位都没想到吧?在清溪东路开通前,这里曾是合肥老城区西北方向唯一的出城通道,横跨南淝河的亳州路桥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天的亳州路桥已是一座畅行无阻的新桥了,而它的前身“肥宁桥”同这条“出路”一起,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大明王朝……
——引子
· 殷文圭《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 ·
▲ 来源:《钦定全唐文》
按其地理区位,西水阊门应由水陆两门构成,水西门及西水关自此肇始。明代学者有称:“胡舜陟增置东西水关”,或称郭振“拓城”所立。然查《宋史》,胡舜陟知庐州伊始“修城治战具”,并未明确记载“增置水关”,有借机推测之嫌,但即便如此,用“增置”是不合适的——如前文所言,水关创建久矣。
西水关立于肥河入城口,设2孔。一方面调节着城区河段(宋代称“市河”,明代称“金斗河”)的水流,起到拦蓄洪水、提供水源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承接肥河上游的船闸入口,为航运交通提供便利,直接推动了庐州城市经济繁荣。而在西水关南侧另建有水西门,作为西北陆路上的出入通道。
时间来到——明正德五年(1510),刘六、刘七起义。一度活跃在山东、河南,意欲南下……与此同时,徐钰出任庐州知府。到任刚3天,他便下令修缮城墙。战备内容还包括“葺器械、操矢石、治沟堑、立砦隘、塞水关”等,各项工事依次进行。自六年(1511)七月开工,至七年(1512)二月告成。
· 明代肥河改道示意图 ·
▲ 制图:又心
· 庐州府城(《庐州府图》) ·
▲ 来源:嘉靖《南畿志》
不料到了夏季,河水暴涨,大水冲毁了庄稼和房屋,百姓苦矣。见此情形,他不禁叹道:“此障其流而不知行者也。如涝何?”一不做二不休,张瀚果断决定:在水西门外建桥一座,横跨肥河;启用西水关故堤,使肥河重新“纵流入城市”,向东由东水关流出;疏浚西北12条河流,并汇入巢湖。此次治水成效显著。
除水西门桥外,张瀚亦于“濠西支流”及“大桥而北,贯城而东”各建小桥,“以杀其冲”。诸桥皆为石拱桥,其中大桥设3孔,长15丈3尺、宽1丈8尺、高3丈,而小桥设1孔,长3丈5尺、宽1丈2尺、高1丈3尺。工料等费用由官民共筹解决,“无科扰督责之繁而事集”。工程自二十五年(1546)二月始,至十月完成。
· 肥宁桥(《庐州府治之图》) ·
▲ 来源:万历《庐州府志》
· 水西门外(《肥邑疆域图》) ·
▲ 来源:万历《合肥县志》
肥宁桥,肇建于明,清及民国沿用之,数百年风雨朝夕。而另一边的水西门与西水关就“热闹”了。自塞西水关后,各项功能尽失,河道逐渐淤塞,修浚兴废无常……往期多有提及,毋庸赘述。而水西门因偏离城市中心,且临近区域以圩田、村庄为主,人烟稀少,仅凭地形作守,城防略显薄弱,故多兴兵事。
崇祯十五年(1642),张献忠攻陷舒城,即欲谋取庐州。恰逢此时——提学御史徐之垣前来督察考试,遂乘机伪装成生员进入府城,计划里应外合。夜半三更,城外起义军由小蜀山飞驰城下,选拔13人由将军庙处登城后,大开西门放兵进城,徐之垣及知府郑履祥、知县潘登贵等人听闻连忙纷纷逃走……
· “将军庙”与“西平门”(《合肥县傅郭城图》) ·
▲ 来源:嘉庆《合肥县志》
将军庙位于旱西门与西平门之间(遗址在今环城西路与淮河西路交叉口)。庐州府通判赵兴基分守水西门,闻知形势变化,穿着朝衣朝冠,持刀下城楼与敌军战斗,斩杀数人并骂不绝口,最终因寡不敌众,身受重创而战死沙场。事后经名将史可法上奏朝廷后,赵兴基被追赠为河南佥事,其事迹亦载入《明史》。
200多年后,大战再次降临水西门。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十二日,太平军胡以晃、曾天养率部万众包围庐州。刚刚出任安徽巡抚的江忠源,于2天前由湖北赶到庐州,并将城防部署完毕,准备固守待援。考虑到“水西门垣卑狭,城外坡陇高……贼必据而附攻”,江忠源遂亲自领兵把守水西门。
· 太平军攻克庐州(一) ·
▲ 来源:《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城破捐身葬碧溪,潺潺流水永含凄。丰碑高峙垂杨岸,日暮愁闻杜宇啼。”江忠源死后,被追赠为总督、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号忠烈。同治二年(1862),在前大街旧县丞署东(今长江中路300号)创建“江公祠”,并在水关桥(今杏花小区内)建立碑亭,即“江公亭”,刻有曾国藩书“江忠烈公殉难处”。
新中国成立初期,肥宁桥保存完好。省劳改部门创办的新生钢厂,兴建于肥宁桥北首西侧(今世纪家园附近)。后由该厂管辖的劳改人员,在桥北原有土路的基础上,开拓土埂、填平洼地建成马路。1956年5月15日,合肥市人民委员会布告为“亳州路”(即环城西路至建华窑厂段),长约1470米,宽约20至23米。
1976年底,由于新桥木质腐朽,遂告知禁止车辆通行,进出北郊和市区的车辆需至阜阳路桥绕道4公里以上。为此,市政府决定在木桥上游50米处建新桥(后改在原肥宁桥基址上)。该桥由市规划设计院吴贻松设计,1981年4月由市基建局组织施工。翌年4月30日,大桥竣工通车,工程投资122.88万元。
建成的亳州路桥,上部结构为应力RCT型支架桥,3跨净孔分别为中孔跨径25米,两边孔跨径各20米,桥总长76.8米(含桥台),桥面宽16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两边人行道宽各2米。桥面总面积1228.9平方米,梁底标高18.5米,下部结构系RC桥墩。设计荷载汽车15吨,挂车80吨,防震烈度7度。
· “亳州路大桥今日举行通车典礼”(1982年) ·
▲ 来源:《合肥晚报》
原石拱桥和木桥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拆除。1985年12月,华佗塑像落成于亳州路桥首,作者程慰慈。该塑像高5米多,华佗左手揣着药葫芦,右手拿着手术刀,坐在岩石上,仿佛正在问诊,是继张辽塑像后又一尊纪念性雕塑。塑像曾参加1984年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览会,广受业内专家好评。
近年来,有关部门将环城西路跨阜南路的立交桥命名为“水西门桥”,犹如当年宿州路桥被命名“拱辰门桥”,究其本质——都是为了所谓赋予“文化”而强加附会。后者至少还可以辩称,原桥早已不在了,原址上亦未设桥……而前者又怎么说呢?基于原水西门桥建成的亳州路桥,又为何不能改为“水西门桥”或者“肥宁桥”呢?一边想“讲故事”,另一边又在作错误的引导,“故事”又怎么能“讲得通”“讲得对”呢?不能因为今天“出路”变多了,便忘了当年“来时的路”啊!
· 亳州路桥(2023年) ·
▲ 摄影:又心
导航
合肥城市地理
- 特别企划 -
- 楼台亭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