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青苗法。
青苗法其实就是关于三农的小微贷款的。
苏东坡最不满意王安石的正是这项小微贷款的变法。
故事情节却是这样的:
这项小微贷款政策在一千年前影响到全中国每一个村庄,也曾经引起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一项普惠金融措施本身确实不错,完全类似现在的小微贷款。
王安石这个历史上的大人物怎么会想起做普惠金融小额贷款呢?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王安石做太守时,曾在春耕时自己放贷款给农民,收割时本利收回。
哈哈,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个大政治家、文学家也放民间贷款,他自己做小额贷款做得挺顺的,觉得小微贷款对老百姓这样的弱势群体确实很有帮助,是脱贫的好办法。
(是不是有点像与作者在一起的这位孟加拉的小贷之父尤努斯教授)
后来他升迁任职于地方政府,就在地方上推广小额贷款。
在陕西省,就在省级试办官办小贷公司,也颇为成功。由于这项贷款由陕西春耕时开始发放
所以当地农民借款就叫"青苗"贷款。是不是找到了青苗法的由来,原来是正宗的“三农贷款”?
再后来王安石做了宰相,“青苗”贷款作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官方发放青苗贷款。
在年成好时,当局知道必然会丰收,就贷款与农人购买农具。麦苗一经收割,官方就去收麦子以供军需,且有利息可赚。
政策的初衷:由国有信贷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既可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也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老王 想得美啊!
然而在全国各地铺开,实际操作下来的结果却极其可怕:
首先年化利息并不低。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
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
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
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
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
原本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变成了一种官府垄断的高利贷。
而且,由于各地方政府又政策不一,有些地方利息还要高。 利息高不说,手续还相当麻烦。
过去,农民向民间借贷,双方讲好价钱即可成交。
变法后来向国有贷款机构借贷,先要申请,后要走审批流程。
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
每过一道程序,就被贪官污吏敲诈勒索从中盘剥一回。更可怕的是,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给全国各地都下达了贷款指标KPI,规定了“两个不低于”。
规定各州各县每年贷出金额不低于多少。这样一来,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分解指标了。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 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命贷款”。
短时间结果是,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青苗法的基本问题是:这种贷款必然会变成强迫贷款。不放小微贷款就不任命高管人员。
王安石是必须成功不可。
他必须向神宗皇上表示此种贷款极为成功,深受农民欢迎。
他不容许属下放款松懈。
他不了解很多农民不需要此项贷款
这项美丽纯正的计划原本是为农民之利益而设,结果竟一变而为扰民,弄得不少农民家败人亡,借款人跑路躲债比比皆是。
一时间宋朝的老赖比今天还要多。
东坡先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小微贷款怎么能这么干呢?
无论王安石学问如何,苏东坡觉得实在难以容忍,老苏的率性大家都知道。
何况老苏的学问胜过老王实在太多。专业知识也把老王甩几条街。
于是东坡先生就与王安石就青苗法扛起来了。
苏东坡怒不可遏。他有好多话要说,
而且非说不可,正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他之坦白直率,是断然无疑的。
那时,他只三十二岁,相当于现在的90后。
任职史馆,官卑职小,且只限于执笔为文,与行政毫无关系。他就给皇帝上奏折两次,一次是在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一次是在次年二月。
两次奏折都是洋洋洒洒,包罗无限,雄辨滔滔,直言无隐。犹如微博上偶尔出现的好文章一样,可以立即唤起了全国瞩目那种。
在第一篇奏折上,一开首就拿小微贷款说事,直接向青苗法攻击。苏东坡告诉神宗全国人已在反对您啦,并说千万不可这样做贷款了。有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富民欤?·抑富国欤?是以不论尊卑,不计强弱,理之所在则成,理所不在则不成,可必也。今陛下使农民举息而与商贾争利,岂理也哉,而怪其不成乎?······夫陛下苟诚心乎为民,则虽或谤之而人不信苟诚心乎为利,则虽自解释而人不服。吏受贿枉法,人必谓之赃。非其有而取之,人必谓之盗。苟有其实不敢辞其名。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今天下以为利,陛下以为义。天下以为贪,陛下以为廉,不胜其纷纭也。”balabala....
苏东坡上书之后,如石沉大海。三月,又上到第三书。
神宗只好临时下一诏书,严禁强销青苗贷款,却没打算废止此等全部措施。苏东坡却对神宗引用孟子的话说:正如一个偷鸡贼想改过向善,决定每月只偷一只鸡。
后来使情形恶化的是苏东坡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月起任告院权开封府推官,在任期内,他出了一道乡试考题
(全题是晋武平吴,以而亡;齐小白专任管仲而罢;燕哙专任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彻底激怒了王安石。
苏东坡立遭罢黜。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