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系统中如何开展碳汇调查监测体系?

学术   2024-11-21 09:00   上海  
碳汇是什么

碳汇,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转移到其他地球圈层碳库的过程,具有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以森林为代表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碳库,海洋是水圈碳库,以岩溶为代表的特殊地质地貌是岩石圈碳库。

图1 生态系统碳汇过程

森林碳汇,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所蕴含的所有碳元素中,有62%至78%蕴藏在森林这个复杂系统里,其中又有近七成蕴藏在森林的土壤里。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森林总碳储量达到6620亿吨,主要储存在森林生物质(约44%)、森林土壤(约45%)以及凋落物(约6%)和枯死木(约4%)中[1]
海洋碳汇,是通过海洋活动和海洋生物生长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和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不仅能够每年吸收约81亿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这相当于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年总量的23%[2],同时也接收河流输入的陆地碳库中的碳。
岩溶碳汇,是指岩溶作用过程中,直接吸收大气或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碳汇。其基本过程是:雨水溶解大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随后碳酸溶解碳酸盐岩,生成含HCO3和Ca2+的岩溶水体。在此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不断移出,以HCO3的形式进入到岩溶水体中,起到了相应的碳汇效果。全球岩溶分布面积为2200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5%,全球碳酸盐岩风化溶解产生的碳汇通量为5.5亿吨/年,相当于全球森林碳汇通量的33%、土壤碳汇通量的70%[3]
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3年4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生态系统碳汇的行动正式开始。《方案》提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包括四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二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三是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加强科技支撑与国际合作。四是健全生态系统碳汇相关法规政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为了提升学员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评估水平与计量核算水平,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委员会拟举办“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评估与计量核算培训班”。
01
培训时间

2024 年12月1 日—2日 

02
培训地点

线上学习
03
培训内容

一、 双碳背景及相关政策

  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3.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

  4. 生态系统碳汇相关政策

二、生态系统固碳机理及前沿科技

  1. 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农田、荒漠、湿地、冻土、岩溶等)

  2. 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珊瑚礁等)

三、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技术与相关规范解读

  1. 林业碳汇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

  2.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

  3. 岩溶碳循环调查与碳汇效应评价指南

  4. 农田土壤核算农田土壤固碳核算技术规范

  5.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

  6. 流域系统碳源汇调查监测技术

  7. 自然生态系统碳的迁移转化动态监测技术

  8. 多源异构碳源汇数据整合技术

  9. 区域碳汇评估模型构建

四、碳汇核算方法与交易政策

  1. 国内外碳汇核算方法研究与分析

  2. 碳汇价值与生物多样性关联分析

  3. 国内外碳交易市场政策研究与分析

  4. 清单法

  5. 涡度协方差法

  6. 基于过程的模型

  7. 大气反演模型

五、试点案例全流程环节细致讲解、结合项目进行分析

04
线下考核

05
培训费用及证书申报

1. 培训费用:收费 3200 元/人,包括培训费、资料费、证书费证书颁发:学员完成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将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颁发《碳汇计量监测评估师》证书;证书可作为项目承接、招投标、岗位聘用、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并可作为申请职业技能鉴定时接受过相关职业资格专业能力培训的证明;可作为专 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明。
2. 另加1800/本可选择申报《碳资产管理师》《碳排放管理师》、《碳交易师》、《碳审计师》此证书全国通用,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相关岗位持证上岗、晋升、加薪、求职、法律公证的重要依据。
注:请准备电子版 2 寸蓝底证件照、身份证、学历证各一份。

06
培训对象 

自然资源、地质单位 、生态环境、林草、农业、海洋部门相关专业人员;高等院校、环境科研院所研发与成果转化人员;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地方各级政府、公共机构、低碳试点、碳排放报告、清单编制及碳市场管理相关人员;节能、低碳、环保咨询服务机构、节能技术服务公司、科研单位、高校等支撑机构人员;农林草木等产业相关企业;其他有意向参与碳汇开发及交易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

07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张老师

报名电话:13021977097(同微信)

生态学家
跟踪环境生态前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