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感
流感究竟是什么“妖魔鬼怪”
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可不是普通感冒的“加强版”,它是由特定的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家族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导致人类季节性流感流行的“元凶”,甲型流感还常常因为病毒表面抗原容易变异,搞出不同亚型,引发全球范围大流行,像曾经的H1N1、H7N9等就闹得人心惶惶。这些病毒个头微小,却极具“杀伤力”,它们入侵人体呼吸道后,如同在健康“防线”里“横冲直撞”,大肆破坏细胞,引发一系列症状。
症状表现:身体拉响的“警报”
1.突发高热:毫无预兆,体温可能迅速攀升到39℃甚至更高,而且常常持续多日,退烧药效果可能只是短暂压制,不久又“卷土重来”。与普通感冒那种低热或者慢慢升温截然不同。
2.浑身酸痛:仿佛被人狠狠揍了一顿,肌肉、关节酸痛难忍,尤其是腰背、四肢,这是身体免疫系统与病毒“激战”产生的炎症反应。
3.极度乏力:整个人软绵绵的,连日常简单活动都觉得费劲,精神萎靡不振,工作、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4.呼吸道症状“齐上阵”:咳嗽频繁,一开始多是干咳,之后可能有少量白痰;喉咙像被砂纸打磨,咽痛明显,吞咽口水都成了“酷刑”;鼻塞、流涕也纷纷来“凑热闹”,让呼吸都不顺畅。部分患者,特别是儿童,还会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可谓“祸不单行”。
高危“受灾”人群,重点防护对象
1.儿童群体:孩子们免疫系统尚在“成长修炼”中,抵抗力薄弱,且学校等集体场所人员密集,一个孩子“中招”,病毒就像“击鼓传花”般在同学间传开,一旦感染,还容易并发肺炎、中耳炎等严重问题。
2.老年人:岁月侵蚀,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下滑,本身可能就患有慢性病(像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病等),流感病毒一来,如同“雪上加霜”,极易诱发基础病加重,导致住院甚至危及生命。
3.孕妇:孕期身体特殊,激素变化影响免疫功能,感染流感不仅威胁自身健康,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引发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后果。
4.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哮喘患者呼吸道高敏、肾病患者肾功能负担加重等,流感病毒攻击下,慢性病失控,陷入恶性循环。
预防“堡垒”如何筑牢
1.疫苗“护盾”,必不可少:流感疫苗是抵御流感最有力的“武器”。每年世界卫生组织会根据全球流感监测情况预测当年流行毒株,制成匹配疫苗。在每年9 - 11月(流感季来临前)接种,能在体内形成抗体“防线”,保护效力虽因毒株匹配度、个人体质有差异,但大幅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更要优先接种。
2.日常“细节防线”,精心构筑
(1)勤洗手:遵循“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揉搓双手至少20秒,特别是接触公共物品(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咳嗽打喷嚏后,洗掉病毒“隐患”。
(2)多通风:即便秋冬寒冷,每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2 - 3次,每次20 - 30分钟,让室内“浊气”排出,新鲜空气入驻,稀释病毒浓度。
(3)戴口罩:在人员密集场所(商场、公交地铁、医院等),佩戴医用口罩,阻挡飞沫传播“路径”,保护自己也关爱他人。
(4)强体魄:合理膳食,多吃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像西兰花、橙子、燕麦、鸡蛋等;适度运动,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提升免疫力“战斗力”。
不幸“中招”,科学应对
1.及时就医确诊: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别拖延,尽快前往医院,通过鼻咽拭子等检测手段确定是否感染流感病毒,区分流感与普通感冒、新冠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精准施策。
2.抗病毒药物“出击”:确诊流感且在发病48小时内,遵医嘱服用抗流感病毒药,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3.对症“灭火”缓解不适:高烧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咳嗽选止咳药(右美沙芬、氨溴索等);咽痛含服润喉片,同时多喝水、多休息,保持室内湿度适宜,助力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