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先来看这一段,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每个人关心的都是跟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我们知道子路他是一个特别勇敢,甚至勇敢到鲁莽的人。他问孔子:君子会崇尚勇敢吗?
看老师是怎么回答的,「子曰:君子义以为上。」真正的君子,把公义、正义、道义——这个「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跟「义」相比,勇敢就没那么重要了。
然后孔子又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一个人要是很勇敢,但是不讲究正义、公义、道义,他可能就是一个作乱者,甚至经常跟人打架。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小人,比较自私的、精明的算计的这种人,如果很勇敢,但是不讲究正义、公义、道义,小人可能就会去偷东西,变成盗贼了。
所以很明显,跟勇敢相比,这个「义」字更加的重要。
我们来读一下: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先读这两遍吧,再往下看,下面这一段非常重要。这里是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可以说,子贡和孔子都是代表性的人物,都是思想家,都很伟大。子贡虽然名气不像老师孔子那么大,但是他无论是「智慧」上还是「德能」上,都是非常优秀的,也是贤圣级别的人物。
我们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不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贡问老师,说:「君子亦有恶(wù)乎!」君子也有他讨厌的东西吗?
然后孔子回答说:「有恶」。君子也有讨厌的东西,君子讨厌什么呢?
首先,「恶(wù)称人之恶(è)」,君子不喜欢总说别人的缺点,也不喜欢把别人的缺点挂在嘴边的那些人。「恶称人之恶者」,就是说,君子自己不那么是是非非的,不爱嚼舌根,也不太喜欢爱嚼舌根、爱说人缺点的人。
然后还有,孔子说「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这个「讪」就是讥讽、嘲笑的意思)。有的人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是他喜欢讥讽、嘲笑上层人,就是他可能过得比较贫穷,地位比较低贱,但是他对于高贵的人(权贵阶层),他有严重的仇富心理。有的时候可能就是像网上一些黑粉,有的也属于这种,自己各方面境界也不够高,然后这个社会阶层也不够高,然后他就很仇视那种权贵阶层,仇视境界高的人,可以说有一些嫉妒心作祟,他喜欢讥讽、嘲笑比他强的人,所以这种人也是君子所不喜欢的。
还有「恶勇而不礼者」。君子也讨厌那种勇敢但是鲁莽,不讲礼仪、礼节,冲撞别人,不兼顾别人感受的这批人。其实这些人根底里是自私的,他只是勇敢了,但是他不照顾别人的感受,这种人是君子所不喜欢的。那么君子不喜欢这样的人,他也不会做这样的人。
后面孔子又讲「恶果敢而窒者」。君子也不喜欢那种很有决断力、很果敢,但是很固执的人,这样的人很容易犯错误,很容易捅漏洞,所以君子也不喜欢这样的人。
我们看,君子不喜欢的是哪几类:
首先,总是说别人缺点的人,君子不喜欢,那么君子也不会做这样的人;
再一个,自己地位低或者境界低,他就喜欢嘲笑、讥讽那种地位高、境界高的人,这种人也是君子所不喜欢的;
还有就是虽然勇敢,但是鲁莽、冲撞、不讲究礼仪礼节,不照顾别人感受,这种人也招人讨厌;
再一个,虽然决断力比较强,但是特别固执,就好像不撞南墙不死心,别人的意见也听不进去。如果方向错了,其实你这个冲撞的力度越大,导致的后果越严重,方向是不能错的。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首先,我们不要总说别人的缺点,不要去传是是非非;再一个,不管我们修得怎么样,或者在社会中阶层如何,我们不要有仇富的心理,对于比较优秀的人,对于地位高、境界高的人,我们要随喜赞叹,不要嫉妒;那么第三个,就是一定要重视礼仪礼节,不管我们是否勇敢,礼仪礼节因为它兼顾的是他人的感受或者群体的利益,礼仪礼节非常重要;那么第四点,即便我们是果敢的决断力强的人,我们也不要过于固执,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想一想,也可能别人提的建议也挺有道理的啊。
这个地方呢,子贡跟孔子在聊天,这是思想者与思想者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你看一开口讲的就跟凡夫是不一样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是有高度的。
那么,孔子反问自己的好学生子贡,说:「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我们知道他叫端木赐,那么孔子也是出于爱护,这是一个昵称,直接叫他「赐」,说:赐,你也有讨厌的事物吗?
然后,子贡也说得很直接,而且这个地方很精微。那么子贡说:我讨厌的一些现象是「徼以为知(zhì)」。「徼」,就是抄袭、抢夺来别人的东西。比如说:抄袭别人的论文,当作是自己的发现;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稍作改动当作是自己的;或者抄袭一些名人名言,当作是自己实证的智慧,这样的情况子贡是不喜欢的。也就是说,子贡是一个求真、求实、不浮华的人,他也不搞虚伪的事情,所以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他的为人。
再一个,子贡讨厌的是「恶不孙(xùn)以为勇者」,子贡讨厌那种把无理当作是勇敢的人。勇敢是无所畏惧,关键时刻为了他人,或者为了国家、社会,为了众生,可以舍弃一切,这是我们心中的勇敢,圣贤心中的勇敢也是这样的。但是有的人认为我没有礼貌就是勇敢,我不听你指挥我就是勇敢。子贡因为当年他也做官,做得还挺成功,所以「恶不孙以为勇者」,可能他的手下也有这样的,把那种鲁莽、粗暴、无礼当作是勇敢了。这个是智慧的欠缺,其实也是慈悲的不足,也是仁爱的欠缺。
然后子贡还说:我讨厌那种「讦(jié)以为直」的人。「讦」,就是攻击、揭发别人的一些隐私。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网络上也有,他以攻击、揭发别人的隐私为乐。其实在真正成为圣贤之前,可能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做过很多不方便见光的事情,但是每个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在更新自己,都在实现新的创造和转变。你不能揪着他几年前的事一直去揭发他,你在这里找到了快感,那说明你的心理其实有点儿扭曲。所以子贡不喜欢那种以攻击他人为乐,把这种情况当作是自己正直表现的人。
有的人就觉得,你看,我在揭露恶现象了,这说明我正直。其实这个心态还是有点儿问题的。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心旷无一物,你对于揭发别人的这个缺点是没有兴趣的,他演他的戏,对吧?你做好你的手边工作,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你天天忙着揭发这个的隐私,揭发那个的缺点,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对吧?你的心显的都是不完美的,然后,有的时候你可能还伤害到很多人。所以表面上谈的是这个智慧,实际上内在还是贯穿着品德,还是「品德」的表现。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
在子贡的提醒下,我们反观自身,首先,我们不要抄袭或者窃取别人的智慧,直接就当作自己的智慧去炫耀。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智慧。那么,我们学来的或者我们引用的不一定是自己的实证,我们在引用、学习和分享的过程中,心里是有底的、是明白的,我这仅仅是一次引用,这不是我的实证。你如果把别人的成果当作是自己的智慧了,你会陷入到一种傲慢而不自知。但是你心里有数,我这是在传播,我这是在分享,我是在学习,那个傲慢心、炫耀心要是没起来,那就对了。如果在传播分享他人智慧的过程中,你自己有傲慢心生起来,开始炫耀了,那么就不好了,就讨厌了。那么你所抄来的所传播的这些东西,对你来讲可能还有害了,因为他害了你的「德」嘛,是吧?
然后,还有我们要做一个勇敢者,但是不要把冒冒失失、粗鲁、无礼当作是勇敢。真正的勇敢,其实是「无私无畏的一颗心」,有「勇于奉献自己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再一个,任何时候不要以揭发他人的隐私和缺点为乐。别人的过失是别人的,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发生过,但他也可能现在改了啊,他可能修正了啊。所以你揭发的是人家的过去,那么在现在这一时刻来讲,你所揭发的都不一定是事实,因为人家变了啊。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好像河中的这个水一直在流,一直在流……你一分钟前踏进去的这条河,和你一分钟后踏进去的都不是一条河。每个人他的心心念念都在变化,所以不要执着别人的过失和缺点,看到了就当看了一场戏,但是那个戏一直在变……不要执着于此,这样就好了。 那么,我们也读一下,因为这一段比较重要。这里边基本上这个「恶」都是读厌恶的恶(wù)。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不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贡和孔子这两位智者,这两位大思想家,在这个地方把人性剖析得其实还是很深细精微的,已经切入到很细的一个地方了。那么以后大家注意,我们尽量不说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是需要提建议就当面说,背后不要传播别人的坏话,这个要记住。如果我们在背后传播谁的过失,传播谁的缺点了,那么孔老夫子那个时候正用讨厌的眼神看着我们呢,因为他很讨厌这种做法。
再一个,不管我们阶层如何、境界如何,永远不要嫉妒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有的人是靠勤奋付出换来的,有的是靠福报积攒来的,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必然的,不要去嫉妒任何人。
然后,有能力的情况下多学一些礼仪、礼节,不招人讨厌;打开心,「毋固」,就是不要固执。这个地方「果敢而窒」,「窒」是这种固执的表现。不要固执,打开自己。
我们看,所有修得好的人,儒、释、道里所有修得好的,心都是全然地无边界地打开的,完完全全地打开……这样才好。
然后,子贡对我们的提醒,就是在我们传播一些思想和智慧的时候,传播一些优秀的理念的时候,我们内观自己是否有那种沾沾自喜的炫耀感,有没有小傲慢。这个地方很精细,有的时候我们会忽略掉,我们会认为我们传播的是正能量啊。我们只重了我们的贡献,但是有的时候没有察到我们内心那个我执还在那儿冒头,在作祟,这个地方要仔细地去察一下。
再一个,就是不要把粗鲁当作是个性和勇敢。
然后,也不要以攻击和揭发他人的恶为乐。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类人,天天传的全是别人的隐私,全是别人的缺点。那么这个「讦以为直」,它就比孔子讲的那个「称人之恶」又进了一步。「称人之恶」只是传播一些过失,讲人是是非非;但是「讦以为直」,就是说他还认为这事能凸显他的正直,因为这个事能凸显他的正直,他就更加投入了,一直讲一直讲别人的过失或者隐私……这就很恐怖了!子贡这里就等于是在孔子那个基础上又给发挥了一下,更深刻地剖析了人性。
其实儒、释、道的修行,不管是在哪一家修,到最后修的都是我们的「德」,那么这个「德」其实是藏在微细之处的,有的时候我们会忽略掉。所以学一些这些圣人、贤人他们的这些智慧,他们的谈话,对我们还是有触动的。
然后,再看140页的最后一段,原文的最后一段: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提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古今中外都是这样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为什么这样说呢?「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你离她近吧,她跟你熟了,她就不恭敬你了,看不起你了;你要是离她远吧,然后她又抱怨。
如果现在还在谈恋爱的男女,尤其是男同学,如果正在谈恋爱可能看到这里,就会特别有共鸣,就觉得自己的女朋友太作了,怎么都不对,对她好也不行,坏也不行,太作了。
女人也好作,小人也好作,因为什么呢?他们都是把自己圈在了自己的「我执」当中,所以才会这样。离得近了,不恭敬你,瞧不起你;离得远了,觉得你给她的爱不够多,尊重不够多,也是满腹的怨言。近也不行,远也不行,好也不行,坏也不行……非常折磨人。因为孔子曾经组建过家庭,然后可能这是孔子的肺腑之言。
我们再看下一段: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了,如果还是很招人讨厌,他这辈子可能就废了。儒家的思想,强调我们重视礼啊,重视仁爱啊,要温良恭俭让啊,其实就是教我们学会做一个不招人讨厌的人。所以,如果都到四十了,该定型的时候你还很招人讨厌,未来也不是很看好你了。这个地方,我们估计也是孔子在点化他的某个学生的,说你都这么大了,你看这礼都不懂的,到哪儿都招人讨厌,未来怎么办啊?所以就说得比较重了。
有人讲,说儒家研究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佛家研究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样讲呢,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从究竟上看,自我也好,他人也好,世界也好,其实都是「自心」,都是「自心」,所以儒、释、道是从不同的角度深挖「人怎么样协调好自心」。因为是自心显化了他人,自心显化了世界,那么自心也显化了自我,所以说儒、释、道都是在修「心」。表面上说是修身,其实也是在修心的。
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那个身是「身心同修」的,他不是只看你的行为的。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都是「心」在主导、在主使的,所以儒、释、道完全一如,没有差别。
今天我们先学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