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即加速,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中国普惠金融事业便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十年砥砺前行,风正劲足。
近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自“普惠金融”被正式提出以来,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中国普惠金融已从服务盲区迈向广泛覆盖,从单一信贷拓展至综合服务,实现了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跨越式发展。
十年间,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和长尾客户群体的融资难题,并借助数字技术全面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质效。截至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达78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了233%;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86%,稳居全球首位。
《报告》由微众银行和财新智库联合发布,并得到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学术支持。
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数以千万计的中小微企业孕育了肥沃的实战土壤,政府政策的扶持与鼓励也为市场和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清晰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数字银行披荆斩棘,不断探索服务实体和支持小微的新模式、新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为构建中国多元化、包容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蝶变跃迁,数字普惠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
2005 年,联合国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概念。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中国普惠金融后来居上,特别是在数字化和移动化方面,不仅迅速迎头赶上,更在某些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展现出国际领先的态势。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中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户,他们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在数字支付普及率以及交易规模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 86%,位居全球第一;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至2023年的555.33万亿元,年均增速达64.14%。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几乎覆盖所有线上、线下消费场景。
《报告》着重指出,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在中国普惠金融领域的迅猛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23年末,中国已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337.7万个,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网络基础设施支持。
同时,小微企业、农户及偏远地区人口等长尾客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这些群体接触和享受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也为数字普惠金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快速增长,有力助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截至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78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233%。
《报告》举例,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微众银行在2017年便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以更好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截至2024年6月末,“微业贷”已辐射至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授信客户超过150万户。目前,微众银行已累计服务个人客户超过4亿,为超过500万的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了贷款服务。
十年磨一剑,金融担当铸就蝶变之路。作为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型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以其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性,与传统金融服务形成了有机互补,扩大金融的服务面,提高金融的普惠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增强社会包容性的关键力量。
竞合升维,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向新求质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2025年政策方向的重要风向标,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并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唯有持续创新,采取积极的竞合策略,才能开辟新的利润空间,引领行业走向新的发展格局。《报告》指出,多元化、综合化和开放化是我国银行业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方向。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开展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即在规模、风险和收益之间难以兼顾。如今,随着相关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这一难题有望得到破解。
《报告》显示,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银行,微众银行自开业之初就基于“开放蜂巢Openhive”技术,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目前该系统实现了产品可用率大于99.999%的电信级标准,单日金融交易峰值超13亿笔,单账户IT运维成本已降低至2元/年,低于国内外同行水平,为践行普惠和服务小微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在不断提升自身科技能力的同时,微众银行也为科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据了解,其科创贷款产品已吸引超50万家科创企业申请,占地区科创企业总数的20%。至今,微众银行已为全国科创企业累计授信超过3100亿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奋力前行,让更多人感受“金融为民”
如何发挥金融科技的能力,让“普惠金融”理想照进现实,实现“普”与“惠”的平衡?
普惠金融的核心,在于对人的深切关怀,尤其是那些构成社会基石的芸芸大众。唯有深入理解他们的生活轨迹与真实需求,普惠金融才能生根发芽,发挥起应有作用,让更多人切实感受到“金融为民”的温度。
中小微企业,作为经济肌体的微小却坚韧的细胞,不仅支撑起无数家庭,也是就业与民生的坚实后盾。它们的蓬勃发展,为银行业开辟了新的业务机会和增长空间。在此背景下,银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但同时,但业务模式趋于同质化、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多层次、多类型主体共存的特点。各类银行需各展所长,构建既错位竞争又相互补充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生态。
《报告》指出,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应进一步强化资源和技术禀赋,推动金融服务向薄弱领域延伸;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中小法人银行则应利用地缘、业缘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满足普惠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少数几家科技能力较强的原生数字银行,则需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关键领域和技术环节的创新和开发,提升金融消费者体验,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报告》显示,微众银行发挥数字银行的特色优势,通过创新产品,不仅细心服务包括视障、听障、老年人在内的各类群体的金融需求,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与满意度。目前微众银行已服务个人客户超4亿,累计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客户超500万家,打造了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新范本”。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微众银行在过往难觅参考样本的情况下,深耕普惠金融领域,勇敢地探索商业银行的另一种路径和可能性。
展望未来,数字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类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合力,共同推动其逐步迈向更加高效、包容、绿色的新阶段。对于置身于这股金融浪潮中的每一位参与者、奋斗者与引领者而言,十年仅是序章,“明天”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