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抵触如此管校,合情合理

其他   2020-09-11 20:40  


一、“一刀切”


早在8月27日,教育部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对部分高校一刀切“封闭管理”就回应了关键两点:一是严格做好校门管控,二是非必要不出校,并反对了一刀切。

但是,仍然有许多高校选择了近乎一刀切的做法。如果说现在还是疫情严峻的状况,甚至退一步讲,如果现在的疫情仍然时有触发的倾向,那么严格的管控非但不会带来大部分人的不满,更会得到许多学生的支持;甚至说,在疫情仍然触目的情况下,即便学校放开校门,学生也不见得敢出去。但现状并非如此,现在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相当好的控制。在私人防护上,大多数公民都已经形成了理性防护的意识,能够跟随整个防疫系统调动;在公共防护上,以公共出行为例,大多数人佩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跨地区交通上更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传染源的散播明显得到遏制。在这样良好的态势下选择一刀切,是高校谨慎过度,还是懒政惰政?在这样良好的态势下选择一刀切,会让学生产生什么样的态度?


二、“做好看”


很多学生回到校园,都会看到一系列疫情防控的设备设施,大到新增的摄像头、体温检测仪监控仪,小到食堂餐桌的挡板,地板上贴着的“一米等待线”,以及,学校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学校布告栏张贴的教学防疫措施(诸如全程戴口罩上课,验体温入内)。

这些设施功能得到尽情发挥了吗?否。在严格的一刀切校门政策光环下,这些校内措施实在微不足道,大多数沦为摆设。大部分学校开学好几天了,有多少学校的学生到现在还在“一米间隔式”排队等饭的吗?教室内上课,有没有关着门窗开空调,每个学生全程佩戴口罩?严密的校门管控与松散的对内管理配合起来,难以不让学生联想到懒政惰政。做这么多好看的准备工作,如果学校用上了,那是积极的态度落实到积极的行动;如果根本用不上,要么是考虑欠妥,要么就是做给领导看。


三、“非必要不出校”


什么叫做“必要”,什么叫做“不必要”?如果说,对于大学生而言科研是必要之事,为什么存在一些同学申请到校外拿取科研资料不被通过?

关键一点是,必要和不必要的裁量权到底归谁。很明显,一旦裁量权完全归学校,那么所谓“非必要不出校”的条款只不过是一刀切封闭管理的附属而已,非必要不出校与封闭式管理在本质上已然无差。


疫情已经得到好的控制,防控早已进入了理性的、常态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应该培养公民的自觉意识;尤其大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在成本上、效益上,都应该以激发个人的自觉能动性为上策。相反,在大环境已经进入常态化和理性化的同时,作为科学、知识与文化殿堂的大学却走向封与堵的闭塞之路,这是合乎逻辑与常理的吗?


杂箱子
在英雄周围一切都变成悲剧;在半神周围一切都变成滑稽剧;在上帝周围一切都变成——什么呢?也许都变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