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黄河粮仓好“丰”景

政务   2024-10-11 08:44   河南  

10月1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刊发《黄河粮仓好“丰”景》长篇通讯,突出报道河南沿黄广大干部群众宽河固堤、开辟蓄滞洪区、引黄灌溉,兴建系列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中原农谷”,助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生动做法。


  位于河南省兰考县的东坝头因其特殊地形,使得黄河水在此由东西走向变为了南北走向,该段是九曲黄河的最后一个大拐弯处,被称为“九曲黄河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图为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九曲黄河十八弯。过了河南兰考这道弯,不远处就是三义寨引黄渠首闸。一大早,机电运行操作人员孙建兵就爬上二楼机房,检查启闭机是否正常运转、与大闸相连的钢丝绳有没有出现松动。透过脚下的一方玻璃小窗,孙建兵看到,滚滚河水如同跃动的黄色巨龙,奔涌着越过闸门,闯关夺隘,一往无前。


  今年43岁的孙建兵,已经在闸边守了22年。用他的话来说,这座比他年纪大得多的大闸和它背后的引黄工程,“改变了豫东平原的面貌”。


  大江大河,关乎国计民生。曾饱受黄河数改其道之苦,又在黄河水滋养下迎来新生的兰考人民深有体会。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将治黄重任交到中国共产党人手中,毛泽东同志在河南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黄河沿岸广大干部群众宽河固堤、开辟蓄滞洪区、引黄灌溉,兴建了系列水利工程。始建于1958年的三义寨灌区,拉开了兰考等多个县市引黄兴利的序幕,既给庄稼解了渴,又利用黄河淤泥改善耕地土质,走出了一条“发展引黄灌溉、造福两岸人民”的道路,在中原大地上改写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


  进入新时代,面对“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张新考卷,习近平总书记回望历史,向负责治黄的同志们谈及不渝的初衷: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今我们接着做起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满怀对母亲河的赤子之情,踏遍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一路调研思索、一路解题定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兰考东坝头段,了解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这一年,三义寨引黄渠首闸正式启用改建后的新闸,设计流量141立方米每秒,灌区范围涉及9个县(区)。为加强黄河水资源管控,灌区各县(区)根据用水需求科学制定用水计划,每月底前上报河南黄河河务局批准执行。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量水而行”成为深入人心的共识。


  眼下正值秋收时期,孙建兵面前的开度仪显示,大闸启闭机的开度为1.01米。“以前老闸只有三个按钮,大闸升降多少主要凭经验和感觉。而新闸采用了高科技计量设施,能够精确计算水量,为适时、适量、有效调度和分配黄河水资源提供数据支撑。”孙建兵说。


  河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全省现有引黄大中型灌区56处,设计灌溉面积1840.58万亩。2019年以来,省水利厅谋划实施26处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改造,新增恢复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5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近3亿斤。


  千里江河,万亩山川。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有万里在胸的思维和眼光。站在谋全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谋划沿黄各省区发展定位: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要“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而对粮食主产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农业要发展,水是重中之重。位于兰考县最东端、引黄灌溉水系最末端的许河乡,地势南高北低中间洼,井水含碱量极高,素有“苦水区”之称。73岁的杨桥村村民蔡普青打记事起就觉得,庄稼收成只能“看天吃饭”:“旱的时候,没水浇地,发愁;涝的时候,一天下的雨七天都排不出去,更发愁。”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二十大以来,借修建兰太高速之机,由上下水库、连接渠、配套水闸站组成的苦水区治理项目开工建设,为许河百姓留住了盼了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水源由兰考干渠引黄供给,不但能在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储蓄河水,还可以在每年的汛期收集雨水。”许河乡副乡长张涵告诉记者,上下水库能够满足周围2万余亩耕地每年的灌溉需求,配合盐碱地改良项目,每亩地粮食产量可从500斤增产至1200斤。


  今年5月,苦水区治理项目下水库全面蓄水,大小沟渠周边布满了群众铺设的水管,蔡普青也从家里翻出积了灰的抽水泵:“这是最大的好事,在家门口就能用上黄河水,旱涝保收,心里踏实。”蔡普青和妻子一共种了五六亩地,他说,水库对上半年的玉米播种起到了大作用,“接下来,还要为种植小麦做打算”。


  小麦,在我国北方的粮食作物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河南,有个地方独树一帜——新乡市下辖的原阳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成为全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这里出产的大米品质优良,“黄金晴”等特色品种更是享誉全国。


  行走在田间小道上,菜吴村党支部书记吴振邦捻开一粒正处于灌浆期的稻米,只见米质晶莹剔透,近闻稻香沁人。“水稻品质好,离不开黄河水的浇灌。”吴振邦告诉记者,黄河水不像井水那么凉,而且带有大量矿物质,营养成分很高,灌溉出的大米松软可口,兼具南方稻的糯香和北方稻的筋道。


  出生于1972年的吴振邦,在黄河边上长大,自认“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原阳农业的大半发展历程”:“我两三岁时,原阳还是名副其实的盐碱地,‘冬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到了十几二十岁时,通过引来黄河水,土地的碱性去了不少,但收稻时地里都是淤泥,轮式收割机和牲畜根本进不去,只能靠人进去用肩扛扁担,一次担个十捆八捆,一个多月都收不完。”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河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和农机工业的发展,人工收割已经成为历史。“近些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变化更大,现在喷洒农药都是靠无人机,智能设备24小时‘站岗巡逻’。种业技术也不断进步,‘黄金晴’等知名品种一直在提纯复壮,今年我们合作社还试种了一百多亩新品种‘新科稻粒粒香’,隔着老远都能闻到香味。”吴振邦说。


  中原熟,天下足。对河南,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叮嘱:“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为进一步护好大国粮仓,2022年以来,河南在已经建成8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在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的14个产粮大市集中连片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同时,启动建设总规划面积1476平方千米的“中原农谷”,打造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四大中心”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两个示范区”。


  位于新乡的平原示范区是“中原农谷”的核心区,在这里,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作正在加速推进。“规划建设4个高标准农田展示区,分别是原武黄河稻米片区、师寨毛遂文化片区、祝楼科技育种片区、桥北生态观光片区,分区域、分类别展示‘中原农谷’核心区农业发展成果。”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科长郑晓凡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河南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能力更强,信心更足。


  大河浩荡,奔涌向前,一如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一如不可逆转的复兴伟业。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沿黄省区干部群众指明接续奋斗的方向。


  黄河之水天上来。历经160万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70余年的光辉历程,在新的历史起点,这支积聚了万壑归流洪荒伟力的巨笔,还将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描绘岁稔年丰、穰穰满家的富足画卷。(左翰嫡)


来源 ∣ 中国纪检监察报



清风中原
河南省纪委监委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