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亿?期待“火箭筒”式大规模财政刺激的股民,可能要失望了

2024-11-04 17:05   美国  
这一周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周,美国大选,尤其是“特朗普冲击”,预测美联储降息,投资者期待的中国财政刺激叠加在一起。面对货币政策先行,各部门频频发声,投资者渴望本周通过大规模刺激政策来提振市场信心。然而,近期迹象显示,这种期待可能会落空。政府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推出所谓的“火箭筒”式刺激方案。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

1.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矛盾

近年来中国强调的是“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的韧性和结构性调整,尤其是科技创新,而非单纯追求短期的强刺激。这一点在今年的一系列政策中有所体现。尽管9月以来推出了降息和房地产救市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形成一个宏大的刺激包。


今年的5%经济增长目标,不仅是年初制定的政策承诺,更是在短期政策刺激与长期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的缓冲手段。但若实现也略有不易。今年的刺激政策与其说是从长远角度转变经济发展方略,实则更有可能是实现今年经济发展增长目标的应急之策。但久旱逢甘霖,哪怕是微小的转变,也可能点燃市场的热情。然而事实越来越显示,这种转变仅仅是战术上的调整,而非战略上的转变。面对前三季度增速逐季下滑、外贸不利等多重挑战,各部门肯定要将存量和增量政策结合起来,以组合拳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速回升,力求实现全年目标。

2. 地缘政治压力与内部稳定的权衡

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考虑到特朗普若重新上台,可能带来的更为激进的对华政策。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可能意味着对华政策的再次收紧,加剧地缘政治紧张,甚至带来更严厉的贸易和技术封锁。而哈里斯,虽然可能延续拜登政府的对华强硬态度,但更具有底线性和预测性。两者相比,显然中国方面更喜欢哈里斯当选总统。但是为防止“特朗普冲击”,部分投资者期待中国政府会提前进行应对,推出更强力的刺激手段。


然而,政府已对今年的刺激方案形成框架,主要内容并未因美国大选而改变。大选结果固然可能影响中国政策的细节,但在大方向上,不会有大的改变。而且,美国大选所带来的冲击,很有可能抵消大规模刺激带来的效果。市场的不稳定性与波动性可能让政策制定者难以抉择,因为一旦特朗普当选,带来的市场冲击与政策利好相抵消,难以从股市中体现出来,从而起到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

3. 从“制造”到“消费”

虽然许多经济学家建议中国将更多资源转向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但目前来看,中国政府并未准备在短期内作出这种战略转变。事实上,支撑中国经济的关键仍是“有效需求”,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和技术领域,政府希望通过扶持这些领域来保证经济稳定。


然而,推动消费增长并非易事。中国多年来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在GDP中的占比相对较低。要改变这一结构,需要增加居民收入、优化社保体系、改善消费环境等多方面的努力。现阶段,政府更倾向于通过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来支撑经济。因为这些领域不仅能带动上下游产业,更重要的是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特别是在中美竞争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若要真正改善经济的基本面,解决生产过剩,长期来看仍需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使内需成为更加稳固的经济增长引擎。但是,在短期来看,政策制定者的重心并不在此。

4. 预期管理与政策沟通的欠缺
自9月以来,投资者普遍期望政府推出更大力度的宽松政策,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然而,多次新闻发布会却未能满足市场预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迷茫情绪。这种信息错位的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在传达政策意图时采取了模糊策略,既未明确政策加码的具体方向,也未表露政策时机的确定性。
比如,部分发言人仅强调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大方向,却未提及具体的宽松措施或落地的可能性。这种含糊的表态导致市场对未来政策动向难以把握。这有可能将原本提振的市场信心再度打压,从而导致既定的政策效果难以发挥理想的作用。市场最需要的是确定性。正所谓“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明确的信号和可预期的政策前景,对于进一步巩固政策效果,促进经济回暖复苏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政府短期内推出“火箭筒”式刺激方案的可能性极低。一方面,结构性调整的需求和对长远风险的考量,使政府更倾向于采取渐进式的经济扶持手段;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对内部稳定的优先考虑,使政府对大规模放水持谨慎态度。投资者若继续期待大规模刺激,可能会感到失望。当前的经济政策,更多是聚焦于稳定经济,防范风险,尤其是达到今年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在路上的西西弗斯
求知永无尽头,但必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