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二):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

文摘   2024-09-22 10:43   河北  

     


在正文前,我想先说句谢谢。

这几天关注公号的朋友格外多。有几位朋友在催《兼爱》的更新,也有朋友点菜,希望说一说苏轼的《江城子》以及其他。

在这里感谢各位新朋友以及老朋友的信任和厚爱。我只能说尽力而为。(因为确实时间有限能力有限,很难跟上各位的进度)另外要说的是有朋友问的一些文化名人的解读,我其实以前写过一些,譬如晏殊、晏几道、马致远、李白、杜甫、苏轼、孔子、柳宗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公号“服务”一栏自行检索

总之,愿我们永保求知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新鲜感。

接下来是正文了。

引子:

先一起读一则《墨子》上的故事: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操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操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

巫马子对墨子说:“你兼爱天下,没能看到对天下有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也没能看到对天下有什么害处。都还没有实效,你为什么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却认为我是错的呢?”

这样的问题当然难不住墨子,墨子反问:“现在如果这里着火了,有一个人想用水来灭火,另外一个人想把火点得更旺,也都还没有实效,你觉得哪个人做法更好?”

巫马子说:“那当然是想用水灭火的人了。想把火点得更旺的人太离谱了。”

墨子淡淡地说:“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兼爱是温柔对世界,将有助于天下,所以我的主张是对的;而你“不爱”太冷漠,无助于天下,所以你的看法自然是错的。”

以人“奉水救火”和“操火助火”来类比,墨子有关“兼爱”的辩论赢得轻轻松松。

从我个人来说,我不喜欢墨子,除了上一期写的墨子的高尚映衬出凡俗的我的暗淡这个原因外,还有就是我做不到他近乎严苛的自律。人生短促,现代社会我做不到再去没苦硬吃,我要尽我所能享受做人的快乐。可是我还是喜欢他“兼爱”的主张,因为我是真的觉得“助人为乐”。能帮助别人,可以给我快乐的感觉。

这样的时候你有没有呢?

或者你也接受过来自别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善意?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兼爱”离得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在我们的身上。

教学建议:

可以听听学生助人为乐的故事,或者她接受陌生人帮助的故事,然后一起友爱友好地进入新课,这也是在践行墨子的“兼爱”主张。

课文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文章上来就谈“圣人”“治天下”,观点的提出清爽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直接瞄准的靶子就是国家之“乱”,“乱”是墨子所处时期的时代特色,所以治“乱”就成了当务之急。而要治“乱”,“必知乱之所自起”。

然后他以世人看病求医来类比,以治病需要知道病因,来写治国须知“乱”的根源,不知源则乱不能治。治国宏论由最日常最生活的小事入手。,此所谓“四两拨千斤”。

这第一段就彰显了墨子说理的特点:

语言浅显,逻辑性强,这样的优点很突出。但缺点也很明显,他反复陈述,有时候近乎唠叨。

为什么墨子这么唠叨呢?

这只能说是“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了。我们都没有读懂墨子的良苦用心。放到当时,这其实也是墨子“传道受业解惑”的优点。他的这个缺点和他的优点原因都一样——唯恐你听不懂。

墨子作为理科生(世称“科圣”),逻辑严密是他的职业素养。而语言浅显,反复陈述,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主张能被广大民众接受起来更容易。他的门徒多为社会下层的手工业者,他下笔自然要考虑他们是否能接受无阻碍。

有关这一点,千年前,韩非子早有论述: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不“以文害用”,韩非总结得最准确,如此,不追求词藻,只愿渡芸芸众生。自然外在呈现就是这样了。

也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才为墨学成为当时显学准备好了条件,一直到汉初,墨家声势之浩大,都与儒家旗鼓相当。

引导学生明确了这些,理解墨子这篇文章也就变得简单了

课文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  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  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学习这一段,当化繁为简。不然我们现代高中生可能还真受不了墨子这样掰开了揉碎了的苦口婆心。

此段的墨子尤其像一位班主任,仿佛在班会上在反复强调纪律,不守纪就怎样怎样如何如何。任他言者谆谆,心血耗尽,不化繁为简,结果极可能就是听者藐藐,收效甚微。

为了避免这一点,可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来理清层次(总分总里套着总分总)。也可尝试给墨子改文章,让文字更简洁。

附我的改写:

圣人治天下,当察乱之所自起,起自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弟、臣自爱,亏父、兄、君而自利;或父、兄、君自爱,亏子、弟、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当然我们更要学习墨子文章的长处:

除了语言的逻辑性,这一段他的论述特色是从反面着笔,说“不可不”兼爱,大谈特谈细谈不兼爱的各种弊端。当这样浓墨重彩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讲了又讲说了又说后,人们也就意识到“不相爱”的弊端,自然而然就趋向兼爱了。

课文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附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如果问此文的高潮在哪里?

此段即是!

我们是可以拍着桌子大声朗诵此段的。

如果说墨子在前面还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在平静地讲在劝,那么到了这里他终于忍不住开始激昂开始慷慨开始嘶吼,就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爆发了,岩浆滚烫,咆哮成河,这沸腾的奔涌的热流每一道都来自他的热心热肠,是他俯瞰人间疾苦的灼热的目光。

夫子爱得如此深沉而又热切,甚至都有些执拗。大声地一读再读,我们就不能不被他的济世情怀深深打动,从而一撒热泪。

这样的效果是怎样造成的呢?

排比式的反问,由近及远,如怒海狂涛狂,一层层叠加,最后终于形成了海啸,洗劫了我们的所有情绪。

当第二段从反面不断劝告,因为不相爱,所以种种乱,最终天下乱。是在因果论证其危害。那么这一段就是呼应前段,假设论证兼爱之效果,如果爱,这一切乱,统统会消失。到此,有关要兼爱的论证就得到了圆满。

这一段我们还觉得唠叨,要压缩一下吗?

不!

少了任何一句,这情绪就欠了饱满。


课文末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附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大海终于回归平静。一切水到渠成,墨子心平气和也意味深长地作结: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要相亲相爱啊,你们每一个人!只有相亲相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可播放有关陌生人传递爱的温暖视频)

还是以《墨子》里的一个小故事来结尾吧!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而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于此,其一人者见子从事,不见子则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于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子墨子曰:“然则是子亦贵有狂疾也。”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

巫马子嘲笑墨子:“你行义,人见到也没有帮助你,鬼神见到也没有赐福给你,你还这样做!你是不是疯了?”

墨子没理会他的问题,却问他另外的事:“假如现在有两个人做你的家臣,一个当着你的面才做事情,一个无论你在不在面前都做事情。你更看重哪一个?”

“我当然更看重见不见到我都做事的那一个。”巫马子回答。

墨子听了,冷冷地说:“既然这样,你才是真的疯了!”

人性就是如此,有的人不想吃自己兼爱的亏,却只想着享别人兼爱的福。

由此来看,墨子之兼爱,任重而道远!


海夜听风三人行
不是千篇一律,只是万里挑一,一中语文教师,一心一意等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