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同
大同地处晋冀蒙交界的黄土高原东北,是晋省屏障、北方门户、历代兵家必争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列中国九大古都,境内有大同古城、华严寺、九龙壁、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等众多国宝级文物古迹,是我心驰神往、梦寐已久的地方。这次大同一行,也算夙愿得偿。
从晋西南的运城到最北大同,虽说还不曾出省,但一南一北亦有千里之遥。从运城出发时气温35℃,已然盛夏的模样,可5个小时后下了高铁,阳光虽然依旧明亮,但仿佛不似运城般热情,室外不超30℃,体感明显舒爽许多。
大同古称云中,又名平城、云州。大同是省辖地级市、第二大城市,下辖平城、云冈、云州和新荣4区6县,是山西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号称中国煤都。平城是大同市土地面积最小、常住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县。
古城墙今昔
探宝永泰街
沿永泰街向北,不远处当街口矗立着一座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走近一看,南向的两方匾额,上题“鼓楼”二字,下为“声闻四达”。由此可知,这便是大同古城的鼓楼了。眼前的鼓楼平面为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目测东西较长十七八米,南北稍窄十四五米,高约20米。底层四角砌以青石,四面正中辟门但紧闭落锁,估计内里十字穿心可通车马行人。二、三层楼阁均为满面门窗,四周有回廊,外设栏杆,登楼可凭栏远眺。鼓楼始建于明天顺七年(1643),清顺治、乾隆、咸丰年间多次修葺,是明代过街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古城内唯一现存的古代木质高层楼阁,2019年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寻访九龙壁
早就知道大同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大的九龙壁,一直无缘目睹,这次到大同古城,心想一定要圆了这个梦。
用腾讯地图导航,发现九龙壁位于古城和阳街18号,就离“四牌楼”不远。刚从四牌楼向东面的“和阳街”出发,便见东北方向有一大片黄蓝琉璃瓦顶的宫殿式建筑群,听说是新修的代王府,而据我所知,大同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端礼门前的照壁,想必也不会太远。及至近前,但见偌大的代王府大门紧闭,并不对游客开放。据说眼前的这座代王府是2011年复建的,号称新中国复建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此等“古董”赝品,错过不悔,不看也罢!
站在巨大的九龙壁前,仰观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的壁体,可以分为壁顶、壁身和基座三个部分。壁顶为庑殿式,由琉璃筒瓦和板瓦覆盖,正脊两侧饰有高浮雕的多层花瓣的莲花以及游龙,四角戗脊置有走兽,壁顶下方由琉璃斗拱支撑;斗拱下的壁身上均匀分布着9条飞龙,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显示出了高大磅礴的气势。九条巨龙以中间正黄色龙为中心,在颜色上两两对称,色泽斑斓,高浮雕龙体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其上。壁身下部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以蓝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为衬托,龙与龙之间采用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相联,互相映照烘托,打破了画面的单调感,可谓匠心独运;底部的须弥座高2.09米,束腰镶有象、狮、虎、天马、麒麟、狻猊、鹿及小型行龙等两层琉璃瑞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雕工精致,敦实富丽;壁身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整个九龙壁虽体量巨大,但比例恰到好处,颇有一种雄健稳重的感觉。
如今,在高大的九龙壁前,还修有一个倒影池。关于这个倒影池,至今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大同流传:代王府建成后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礼门楼上,扶栏欣赏九龙壁。忽然雷雨交加,有两道闪电飞向九龙壁,龙壁前顿时出现一个大坑,龙壁后不远的金泊仓巷内则流出两股清泉。忽然,清冽的泉水中腾起一黄一黑两条巨龙,昂首向龙壁前大坑中喷注清水。不一会,但见坑中似有九龙飞舞嬉戏,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将水坑修成倒影池,将二泉修成二井,并将井水引入池中,以期美景再现。从此,如一泓清泉方倒影池便成为九龙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访云冈窟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大同旅游的一张名片。来大同不能不去云冈,不看石窟就如同没来大同一样,所以即便是多年前来过,也还是决定再去一次。
记得上次可以直抵石窟区,登上平台即可看到20号窟那尊标志性的大佛。如今进入景区首先要穿过礼佛大道,经菩提树、礼佛图和灵岩寺、湖景栈桥区等新增修的建筑,才可以到达石窟区。路线虽远了不少,但沿途景观恢宏古朴,庄严肃穆,令人顿生虔诚崇敬之心。
步入石窟区,首先看到的一号窟到十三窟,是云冈石窟雕造鼎盛阶段的中期石窟,是北魏迁洛邑前最稳定最兴盛的孝文时期,举全国人才物力而雕造出更为繁华精美的大窟大像,形成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也正因此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个时期的佛像面像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在这些大佛上可以看到许多孔洞,这是清代匠人为了方便给大夫挂泥上色打的孔。其实,这些石窟外部原来都有建筑的,不过随着时光流逝,大多已损毁。
继续前行,就到了十六至二十窟,这些早期石窟习惯被称为“昙曜五窟”。北魏皇始三年(398),拓跋珪迁都平城后,武州山成为新旧都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后,令昙曜主持复法大业。昙曜于公元460年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开凿历时五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据说石窟中央雕刻的巨大如来佛像,暗仿北魏的五代皇帝,象征着拓跋氏皇权和神权的结合。尤其第20窟的露天大佛为释迦坐像,高13.7米,结跏跌坐造型,气势恢弘,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此时的造像西域遗风浑厚淳朴,许多还明显流露出波斯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古代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据说当时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万,就连当时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壮举。
晚期石窟是指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所开凿的石窟,包括第四、十一、十四、十五窟以及第二十窟以西的部分。此时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虽然停止,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阶层逐渐蔓延开来,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崖面上的小龛约有二百余座。这些晚期石窟规模虽小,但人物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并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的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引领了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
奇巧悬空寺
十多年前去恒山,曾到过悬空寺,但因故未能登临,只得在路边仰望兴叹一番,但却在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记。此番出行,定然要一偿夙愿。
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的翠屏峰峭壁间,距大同市区65公里,也就个把小时车程。抵达景区时,天上飘着细雨,阵阵寒风扑面,心想山上更冷,便听从摊贩“规劝”,买了一次性塑料雨衣套上。谁知刚走进山坳,却风停雨住,走不多会便脊背冒汗,只得赶紧脱了,仿佛这凄风冷雨也只为推销雨衣。
半壁上的悬空寺渐行渐近,不由想起了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365-448),正因他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空中寺院,弟子们才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建造了这座名闻后世的悬空寺。据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491),原名“玄空阁”,其“玄”“空”二字分别来源于道教和佛教教理,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后因整座寺院如同悬挂在崖壁上,而“悬”与“玄”同音,所以才逐渐被叫成悬空寺。
沿着石阶登上寺前平台,依崖而建的山门并不大,眼前的悬空寺呈“一院两楼”布局,由佛堂院、南楼、悬空栈桥、北楼组成,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南北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楼阁凌空相望,如同镶嵌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殿阁相互交错,其间栈道飞架,高低错落,互成勾连之势。回廊栏杆、上下梁柱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硕大的木结构框架式建筑群。
通过仅容一人上下的楼梯口,进入南楼一层,沿着岩壁上开凿的通道便可前往北楼。站在这里仰视头上的栈道楼阁,看似只有十几根数丈长、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俯瞰深不可测、令人目眩,很是惊险。对此有古谚云:“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其险峻可见一斑。伸手到石砌护栏外摸了摸,其中的一根柱子还晃了晃,看来这些木柱实际上并不受多少力,真正的重力是撑在半插进山体的横梁上,其力学原理是既巧借岩石托扶,也增加了建筑的抗震性。
北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从下而上分别为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一层,因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观音殿在二层,三层的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全寺的最上层。大殿中间供奉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中国虽然儒释道共存,但毕竟属于不同信仰,三位教主共聚一堂,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都极为罕见。悬空寺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和境界。
连接南楼和北楼的悬空栈桥,长约10米,如彩虹般将主要楼阁联为一体。同时,栈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也使得整个建筑群不负“诗仙”李白“壮观”的评价。
悬空寺的建筑布局参差有致,错综而不显杂乱,四十余间殿宇分布井然有序,交叉而不失严谨;殿楼设计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寺院不仅外貌奇险,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平顶、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形成一种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八十余尊和各种碑刻题咏,皆为珍贵的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艺术瑰宝。
作 者 简 介
何敬民,男,生于1964年,运城盐湖区人。现供职于盐湖区工信局,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