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民:大同掠影

文摘   文化   2024-09-02 22:27   山西  

仲夏七月,因参加全省专业镇博览盛会,有幸于晋北大同盘桓几日。因会场就设在古城南门瓮城,得暇便就近游观一番。虽属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也算不虚此行。

走近大同

大同地处晋冀蒙交界的黄土高原东北,是晋省屏障、北方门户、历代兵家必争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列中国九大古都,境内有大同古城、华严寺、九龙壁、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等众多国宝级文物古迹,是我心驰神往、梦寐已久的地方。这次大同一行,也算夙愿得偿。

从晋西南的运城到最北大同,虽说还不曾出省,但一南一北亦有千里之遥。从运城出发时气温35℃,已然盛夏的模样,可5个小时后下了高铁,阳光虽然依旧明亮,但仿佛不似运城般热情,室外不超30℃,体感明显舒爽许多。

一出高铁站,抬眼便见白云蓝天,似乎觉得特别悠远辽阔。登上早已等候多时的接站中巴直奔酒店,车窗外城市街道整洁、绿树成荫,空气明净清新,完全不似我印象中的“煤都”模样。为便于往来展馆,酒店选定在平城区恒安街的云港大酒店附近,路程不远,车也不多,一刻便到,但也让我见识到街道的宽阔与空旷,似乎也能体味到塞上风光。

大同古称云中,又名平城、云州。大同是省辖地级市、第二大城市,下辖平城、云冈、云州和新荣4区6县,是山西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号称中国煤都。平城是大同市土地面积最小、常住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县。

大同的历史远至秦汉,晋时,北属鲜卑领地,南为雁门郡,永嘉四年(310),并州牧刘琨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以彰其救援之功。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为北都,修整旧平城为南都。北魏皇始三年(398),拓跋珪自盛乐迁都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建设,成为大同建都之始。北周建德六年(577),改为云中县,由此大同也称云中。唐会昌三年(843)以云、蔚诸州为大同道,治云州。唐乾符五年(878),于现址置大同城,取“天下大同”之意,并沿用至今。从重熙十七年(1048)始,大同为辽之陪都。金保大二年(1122,仍以大同为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古城墙今昔

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由于大同是京畿屏藩、军事要塞,大将军徐达对辽金陪都旧城进行增筑,城墙用“三合土”夯成,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外包青砖。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周共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墙头建有580对垛子,据说与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对应。此时的大同城略呈方形,东西宽1.8千米,南北长1.82千米,面积3.28平方千米;城设四门,东曰和阳门、南名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门外皆建有瓮城、月城;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霸气十足;各种防御设施齐备,城墙外便是宽阔的护城河,城池自成一体,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气势的重镇名城,不愧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

如今位于平城区的大同古城,是大同历经朝代更迭与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和承载者。2008年,耿彦波主政期间,大同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复兴与保护工程,高起点大手笔,古城得以修复,大同“北魏帝都、明清重镇”辉煌再现。沿着永泰门关城内的步道登城,并不费多少力气,但当我站在巍峨壮美的古城墙上,仰望前呼后应、左右相对的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时,恍若置身于天上宫阙间,只是身边少了祥云缭绕。扶垛俯瞰,碧波荡漾的护城河、美妙惬意的带状公园、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代建筑,与古城内古韵悠长、风格迥异的寺庙教堂、阁楼牌坊、四合院落同框呈现、交相辉映,若非脚下关城内密布的展厅和穿梭的人流,令人顿生时空穿越之感。

从永泰门内走下城墙,沿永泰街向北才算进入古城。眼前的古城呈方正的街巷棋盘式里坊格局,素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称。古城的四条大街与所对应的四门同名:东和阳西清远、南永泰北武定,两两相对呈正十字交叉。四大街正中各建有一楼,东名太平楼,西为钟楼,南配鼓楼,北称魁星楼,高大巍峨与四门对望。这些楼阁不仅是古城的景观建筑,也是明代大同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这里居高临下,可以统览全城各条街巷;战时,即便城池失守,也可成为坚守核心阵地的天然屏障。但不知何故,古城钟鼓楼布局明显与传统的“东钟西鼓”有别。此外,古城内的文物古建、寺观民居及传统街巷数量众多,仅对外开放的国保文物就有华严寺、九龙壁等5处,彰显着大同古城丰厚的文化底蕴。

探宝永泰街

沿永泰街向北,不远处当街口矗立着一座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走近一看,南向的两方匾额,上题“鼓楼”二字,下为“声闻四达”。由此可知,这便是大同古城的鼓楼了。眼前的鼓楼平面为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目测东西较长十七八米,南北稍窄十四五米,高约20米。底层四角砌以青石,四面正中辟门但紧闭落锁,估计内里十字穿心可通车马行人。二、三层楼阁均为满面门窗,四周有回廊,外设栏杆,登楼可凭栏远眺。鼓楼始建于明天顺七年(1643),清顺治、乾隆、咸丰年间多次修葺,是明代过街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古城内唯一现存的古代木质高层楼阁,2019年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鼓楼紧邻的鼓楼东街,自古就是一条繁华的街道。鼓楼东街周边分布有‌文庙、‌帝君庙、‌关帝庙等古建寺庙群,古戏台和元代建筑关帝庙尽显古韵。沿街而立的古建风格各异,有红墙绿瓦的殿堂,有灰砖黛瓦的民居院落,悠然信步而行,两旁极具历史沧桑的彩绘柱梁、砖雕门楼给人以时空穿越之感。间或也有欧式、阿拉伯风格的建筑,也似乎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历史过往。如今经过保护性修缮的古街建筑,更显古朴大气,散发出浓郁的历史风情。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同依托鼓楼东街的核心地位,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融古建文化、现代时尚、休闲娱乐元素于一体,形成了“漫步古城”特色旅游线路,使现代“潮流”生活元素与历史碰擦出融合的火花,不仅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深度体验大同历史文化的机会,还成为了展示独特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给鼓楼东街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

过鼓楼继续向北,不多时便见一组高大的牌楼,矗立在古城中心四条大街的交汇处,这就是大同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四牌楼”。这座牌楼由四个规制相同的木构牌坊组成,原为明大将军徐达修大同城竣工后、为壮军威、炫耀功德而建。现存建筑为四座“四柱三楼式悬山顶”跨街牌楼,修复于2012年,牌楼宽19.2米,高14.43米。牌楼每坊中间为正门,左右为便门,四个牌楼里外正门上首均装有大幅坊额,分别上书相对应的街名。整个建筑结构奇巧,如此格局并不多见,但颇为精美、巍然壮观。

寻访九龙壁

早就知道大同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大的九龙壁,一直无缘目睹,这次到大同古城,心想一定要圆了这个梦。

用腾讯地图导航,发现九龙壁位于古城和阳街18号,就离“四牌楼”不远。刚从四牌楼向东面的“和阳街”出发,便见东北方向有一大片黄蓝琉璃瓦顶的宫殿式建筑群,听说是新修的代王府,而据我所知,大同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端礼门前的照壁,想必也不会太远。及至近前,但见偌大的代王府大门紧闭,并不对游客开放。据说眼前的这座代王府是2011年复建的,号称新中国复建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此等“古董”赝品,错过不悔,不看也罢!

历史上的代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占地19万平方米,经四年方建成,是明朝规模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到失国的历史过程。清顺治六年(1649,一说为“崇祯十七年〈1644〉”),代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得以幸存。这座距今600多年的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体积最大、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不仅成为大同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大同九龙壁与北京故宫皇极殿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

站在巨大的九龙壁前,仰观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的壁体,可以分为壁顶、壁身和基座三个部分。壁顶为庑殿式,由琉璃筒瓦和板瓦覆盖,正脊两侧饰有高浮雕的多层花瓣的莲花以及游龙,四角戗脊置有走兽,壁顶下方由琉璃斗拱支撑;斗拱下的壁身上均匀分布着9条飞龙,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显示出了高大磅礴的气势。九条巨龙以中间正黄色龙为中心,在颜色上两两对称,色泽斑斓,高浮雕龙体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其上。壁身下部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以蓝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为衬托,龙与龙之间采用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相联,互相映照烘托,打破了画面的单调感,可谓匠心独运;底部的须弥座高2.09米,束腰镶有象、狮、虎、天马、麒麟、狻猊、鹿及小型行龙等两层琉璃瑞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雕工精致,敦实富丽;壁身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整个九龙壁虽体量巨大,但比例恰到好处,颇有一种雄健稳重的感觉。

如今,在高大的九龙壁前,还修有一个倒影池。关于这个倒影池,至今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大同流传:代王府建成后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礼门楼上,扶栏欣赏九龙壁。忽然雷雨交加,有两道闪电飞向九龙壁,龙壁前顿时出现一个大坑,龙壁后不远的金泊仓巷内则流出两股清泉。忽然,清冽的泉水中腾起一黄一黑两条巨龙,昂首向龙壁前大坑中喷注清水。不一会,但见坑中似有九龙飞舞嬉戏,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将水坑修成倒影池,将二泉修成二井,并将井水引入池中,以期美景再现。从此,如一泓清泉方倒影池便成为九龙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同九龙壁作为明代古建代表,不仅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湛的工艺、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并于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访云冈窟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大同旅游的一张名片。来大同不能不去云冈,不看石窟就如同没来大同一样,所以即便是多年前来过,也还是决定再去一次。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大同市西郊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群之一。它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兴盛于孝文帝定都平城的太和年间,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止,依山开凿在自东迄西约1千米的山崖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现存主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有各类佛教人物造像5.9万余尊,面积达1.8万平方米。石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堪称佛教艺术宝库。

记得上次可以直抵石窟区,登上平台即可看到20号窟那尊标志性的大佛。如今进入景区首先要穿过礼佛大道,经菩提树、礼佛图和灵岩寺、湖景栈桥区等新增修的建筑,才可以到达石窟区。路线虽远了不少,但沿途景观恢宏古朴,庄严肃穆,令人顿生虔诚崇敬之心。

步入石窟区,首先看到的一号窟到十三窟,是云冈石窟雕造鼎盛阶段的中期石窟,是北魏迁洛邑前最稳定最兴盛的孝文时期,举全国人才物力而雕造出更为繁华精美的大窟大像,形成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也正因此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个时期的佛像面像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在这些大佛上可以看到许多孔洞,这是清代匠人为了方便给大夫挂泥上色打的孔。其实,这些石窟外部原来都有建筑的,不过随着时光流逝,大多已损毁。

继续前行,就到了十六至二十窟,这些早期石窟习惯被称为“昙曜五窟”。北魏皇始三年(398),拓跋珪迁都平城后,武州山成为新旧都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后,令昙曜主持复法大业。昙曜于公元460年在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开凿历时五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据说石窟中央雕刻的巨大如来佛像,暗仿北魏的五代皇帝,象征着拓跋氏皇权和神权的结合。尤其第20窟的露天大佛为释迦坐像,高13.7米,结跏跌坐造型,气势恢弘,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此时的造像西域遗风浑厚淳朴,许多还明显流露出波斯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古代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据说当时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万,就连当时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壮举。

晚期石窟是指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所开凿的石窟,包括第四、十一、十四、十五窟以及第二十窟以西的部分。此时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虽然停止,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阶层逐渐蔓延开来,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崖面上的小龛约有二百余座。这些晚期石窟规模虽小,但人物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并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的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引领了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

纵观绵延千米的大小洞窟,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或坐或立,或庄严肃穆、悲悯苍生,或拈花一笑、普度众生,或居中正坐,或击鼓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它们形态各异、神采动人。千年一窟看云冈,岁月失语,唯石能言,石刻用古老的方式,述说着千古不朽的文明。

奇巧悬空寺

十多年前去恒山,曾到过悬空寺,但因故未能登临,只得在路边仰望兴叹一番,但却在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记。此番出行,定然要一偿夙愿。

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的翠屏峰峭壁间,距大同市区65公里,也就个把小时车程。抵达景区时,天上飘着细雨,阵阵寒风扑面,心想山上更冷,便听从摊贩“规劝”,买了一次性塑料雨衣套上。谁知刚走进山坳,却风停雨住,走不多会便脊背冒汗,只得赶紧脱了,仿佛这凄风冷雨也只为推销雨衣。

半壁上的悬空寺渐行渐近,不由想起了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365-448),正因他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空中寺院,弟子们才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建造了这座名闻后世的悬空寺。据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491),原名“玄空阁”,其“玄”“空”二字分别来源于道教和佛教教理,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后因整座寺院如同悬挂在崖壁上,而“悬”与“玄”同音,所以才逐渐被叫成悬空寺。‌

悬空寺之所以有名,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寺庙距离地面高约50米,所处的崖壁呈90度垂直,崖顶呈倒悬之势,仿佛悬于半空中。全寺建筑构思精巧,结构奇特壮观,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体现,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瑰宝。悬空寺建成15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天下巨观”,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

沿着石阶登上寺前平台,依崖而建的山门并不大,眼前的悬空寺呈“一院两楼”布局,由佛堂院、南楼、悬空栈桥、北楼组成,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南北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楼阁凌空相望,如同镶嵌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殿阁相互交错,其间栈道飞架,高低错落,互成勾连之势。回廊栏杆、上下梁柱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硕大的木结构框架式建筑群。

通过仅容一人上下的楼梯口,进入南楼一层,沿着岩壁上开凿的通道便可前往北楼。站在这里仰视头上的栈道楼阁,看似只有十几根数丈长、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俯瞰深不可测、令人目眩,很是惊险。对此有古谚云:“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其险峻可见一斑。伸手到石砌护栏外摸了摸,其中的一根柱子还晃了晃,看来这些木柱实际上并不受多少力,真正的重力是撑在半插进山体的横梁上,其力学原理是既巧借岩石托扶,也增加了建筑的抗震性。

北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从下而上分别为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一层,因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观音殿在二层,三层的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全寺的最上层。大殿中间供奉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中国虽然儒释道共存,但毕竟属于不同信仰,三位教主共聚一堂,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都极为罕见。悬空寺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和境界。

连接南楼和北楼的悬空栈桥,长约10米,如彩虹般将主要楼阁联为一体。同时,栈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也使得整个建筑群不负“诗仙”李白“壮观”的评价。

南楼内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由下而上依次有纯阳宫、三官殿、雷音殿等。纯阳宫又称吕祖庙,供奉的是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三官殿是整个建筑中面积最大的,殿内供奉赐福的天官、赦罪的地官和解厄的水官,其塑像最高约2米,是寺院最大的塑像,为明代泥塑珍品;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三楼最高处,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故称雷音殿。

悬空寺的建筑布局参差有致,错综而不显杂乱,四十余间殿宇分布井然有序,交叉而不失严谨;殿楼设计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寺院不仅外貌奇险,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平顶、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形成一种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八十余尊和各种‌碑刻题咏,皆为珍贵的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艺术瑰宝。

踏上返程似乎还沉浸其中,一路不住地回望,寺院又渐渐悬在了峭壁间。转过山口,与悬空寺挥别,颇觉清诗人邓克劭的《游悬空寺》正与此时意境相合,聊慰我心。其诗云:“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一弯岩畔月,半壁画中禅。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

作 者 简 介     


何敬民,男,生于1964年,运城盐湖区人。现供职于盐湖区工信局,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




我在河之东  您又在哪里
 请点击上方小程序

长按识别


我在河之东
大河之东,你我相聚! 《我在河之东》:欢迎每一位河东老乡来这里入住,共同打造诗意栖居的地方,我们共同的故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