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今天和朋友聊到读书的话题。虽然一次多读几本书和少读几本书的区别可能不明显,但多读几百本书的话,尤其是好书,会有很大的不同。好书是需要反复阅读和重新思考的,随着自己的成长,每次的感悟都会不同。
我最近读的是希思兄弟的一本书,之前看过他们的《瞬变》,感觉很不错,这本书同样保持了很高的水准。他们的书籍通常是将相关经典融会贯通后,结合周围的案例,总结成模型呈现。这种写作方式对作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但目前看来他们做得相当不错。这本书介绍的模型是WRAP方法,即拓宽选择空间,将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做决策前留出思考的空间,以及做好出错的准备。同时,也强调了对危险的预设报警机制。
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讲述了一个叫做“范海伦”的乐队,在合同条款中有一条规定:“准备一大碗巧克力,不能有棕色的。如果有,乐队有权取消演出。”有一次演出确实因为这个原因被取消了。从外部看来,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是在耍大牌,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预设的报警机制。每次演出都需要大量的设备,任何小的疏漏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而这个巧克力条款被放在了多个其他条款之后。如果这个细节都不能做到,那么很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问题,这意味着更多的安全隐患可能会导致演出无法正常进行。这个例子启发我们思考自己的预警机制是什么。
不要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简单的“是”或“否”问题上。首先要建立决策流程,其次要避免陷入狭隘的“是否”选择中,因为这会限制我们的视野。比如,高中毕业生在考虑要进入哪所大学时,不应该只问:“哪所顶级大学可以录取我?”而是应该问:“我想在人生和职业中得到什么,哪些选择可以帮助我实现目标。”当我们开始思考第二个问题时,会发现其实我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书中还举了一个选工作的例子,强调了爬梯子的方法,逐渐展示了不同层次的类比,并揭示了更深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促使人们关注“任何快速移动的物体”,促成了鲨鱼皮泳衣的设计。
将假设放到现实中检验,如今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比如精益创业和多次迭代的方法。书中的例子也很生动,比如建议学生在毕业前先进行一次无薪实习,以便真正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这家公司。检验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公司会说自己不好,没有律师事务所会承认自己是血汗工厂。因此,问正确的问题至关重要:“你们周末通常怎么安排?每天能和家人吃几顿晚饭?”这样的回答可以帮助你做出准确的判断。
读后感悟:
提及悬疑推理作品时,我们常常会想到福尔摩斯、名侦探柯南、神探狄仁杰、东野圭吾等等。尽管这些人物各具特色,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擅长破解新案。这些案件常常是最近发生、昨晚发生,甚至就在几秒钟之前发生的,凶手还未来得及逃离现场。案情尚未冷却,线索新鲜,各种证据齐备。因此,他们的破案关键在于速度。即时分析、现场指认,关键在于快速、准确、稳定。
相对而言,还有另一种案件,即陈年旧案,通常被称为冷案。由于时间久远,案情可能杂乱无章,现场线索早已消失殆尽,相关嫌疑人难以找到,证人回忆也已模糊,当时的科技手段也不尽如人意,数据采集和分析不足。除非罪犯主动交代,否则这些卷宗就会永远搁置。
然而,提及冷案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神探李昌钰,他是第一个以解决冷案而闻名的高手,不是小说中的角色,不是动漫中的形象,而是现实中的活人。
在他的敏锐洞察下,许多看似无解的案件变得有可能。秉持“让证据说话,对历史负责”的原则,他参与解决了8000多起国际重大刑事案件,包括肯尼迪总统遇刺案、辛普森杀妻案等备受瞩目的案件。这也使得冷案逐渐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解决冷案涉及多重因素——机遇、科技创新,以及某位坚韧、聪慧的天才。由于挑战性,解决冷案比新案更具传奇色彩。
随着李昌钰的名声渐盛,以及一些重要冷案的破解,国内开始越来越关注冷案主题。类似的文学、影视作品开始崭露头角,蓬勃发展。以下将介绍一些冷案主题的新趋势。悬疑爱好者可能会提及《心理罪》、《暗黑者》、《法医秦明》等作品,这些作品通常通过新案牵扯出陈年冷案的情节。这类故事常常描绘已成悬案或结案的真凶仍逍遥法外,为达目的再度作案的情节。如果没有新案介入,这些冷案可能会永远未解。
读后感悟:
《海外花园》是阿根廷著名诗人迪亚娜·贝列西专门为中国读者编选的诗集,收录了她的50首代表作。在贝列西的花园里,石头是诗歌,植被在歌唱。这些植物挺立着,不受既定模式或语言规则的影响,直面着它们自身的本质和初衷。被砍伐、镇压、驯化、忽视的植物们在那里茁壮成长,尽情绽放。
“我出生在阿根廷一个非常小的农村,那时非常贫困和贫穷。对我来说,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我最初、最早的朋友。在我的童年经历中,我和各种植物和动物交朋友,而在我的后来人生中,我一直追求着那种童年记忆,试图重新建构那个童年的花园。”
她所感受到的历史、现在和爱情为诗歌赋予了力量和安定。她引领我们重新体味爱和美,将我们的视线投向自然,投向那些无法言说的存在:庭院里挺拔的花枝、从窗户中窥见的一只小鸟、挣扎的人……
在听迪亚娜·贝列西朗读《奇迹的花园》后,萨尔瓦多·马里纳罗注意到,她在诗中注入了许多与“小”有关的细节。尽管是“小”的事物,她却给予了巨大的重视、爱意和激情。“小即大,大即小,微小之中蕴含着宏大的宇宙。”对于贝列西来说,写诗或成为诗人就如同其他诗人一样,他们都在探寻自己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萨尔瓦多·马里纳罗认为,寻找如何写诗,如何表达内心所想,就如同跨上马背驶向远方,这种从内心到外界的探索过程可能就是她写诗的意义所在。
在上海,有一种传统是将夏日的蝉声保存在竹盒或葫芦中,以此在秋冬时节怀念夏天的声音或者拯救夏日的记忆。
在萨尔瓦多·马里纳罗的作品《诗歌》中,也充满着回忆的声音。“诺诺”这个词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词,而在“诺诺庄园”中文里直接表达为声音“诺诺”,而在西班牙语中则意味着爷爷。在贝列西的诗中,也融入了她的回忆、社会变迁和历史内涵。我们甚至可以在她的诗中找到老子、庄子甚至李清照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