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个词,
此外,“五十肩”、“凝肩”、“冷冻肩”应该也有不少人听过这些词,说的正是肩周炎。
说它是“五十肩”,是因为肩周炎高发于50岁左右的人群,
而称其为“凝肩”、“冷冻肩”,是因为得了肩周炎后,活动会受限制,双手难以举高,肩膀也像冷冻过了一般僵硬。
今天,想和你聊聊肩周炎。
有些人得了肩周炎,想着,中医讲酒能舒筋活络,就拿了些祛风湿的药材泡酒喝。
然而,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肩周炎并不见好转,遂跑来询问远志,是否药材质量不行,导致疗效不佳?
其实不然,
中医认为啊,脾主运化,四肢禀气于脾,若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停伏中脘,流注四肢,久而久之,自然会有麻木酸痛之感,活动也会因此而受限。
因此啊,此类臂痛若是单纯以风湿论治,只怕是会事倍功半。
然,窥其病机,乃痰伏中脘而流注四肢所致,因此当以祛痰而治。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祛痰的方子——茯苓丸,出自《是斋百一选方》。
茯苓丸:半夏15g、茯苓30g、枳壳10g、风化朴硝6g。
那提及化痰,首选必定就是半夏,
半夏辛温而燥,入脾、胃、肺经,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温脏腑而化寒痰,为治疗湿痰、寒痰之要药。
《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
《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半夏的炮制方法众多,功效也有所区别:
法半夏长于燥湿,而温性较弱;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
清半夏长于化痰;
半夏曲长于消食化痰;
竹沥半夏性寒凉,善清热化痰。
茯苓是一味药食两用佳品,甘补淡渗,作用平和,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正气,
所以,吃完茯苓相关食品和药品,小便就会变多。
茯苓入心、脾、肾经,尤善健脾而渗湿,
半夏刚把体内的痰邪化解,茯苓就能将阴浊排出体外,
两味药材合用,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医学启源》:"除湿。"
枳壳是一味理气宽中的药材,长于理气宽胸,消胀除痞。
枳壳作用缓和,理气不易伤正,
配伍半夏,为气顺则痰消之意。
《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
《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
然,中脘之伏痰,非寻常化痰药力所能及,
因此,加用了风化朴硝,
风化朴硝,味苦、咸,性寒,中医认为,咸能软坚散结,
取其消痰破结之力,配伍上半夏,一燥一润,一辛一咸,旨在消解顽痰,相制为用。
纵观全方,旨在化痰,不治四肢;然,茯苓丸渐消缓化中脘伏痰,俾脾运复健,自然流于四肢之痰亦潜消默化,乃“治病求本”实至名归。
最后作一简单总结,茯苓丸具有燥湿行气,软坚消痰之功效。主治痰流四肢之臂痛证。症见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临床常用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于湿痰者。
如果两臂酸痛或肢体麻木较甚者,可加用桂枝、姜黄、鸡血藤等活血通络的药材;
如果是手臂抽掣者,可酌情加入全蝎、僵蚕等息风止痉的药材。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用药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