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市区,有条沪明情文化街。走在阳光斑驳的道路上,看看那些不经易间印入眼帘的美丽景观,再听听那些曾经发生和正在改变的故事,心情也跟着脚步一起慢下来了。
“沪明情·携手”雕塑(三元区社科联 供图)
沪明情文化街区是2023年沪明对口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三明市三元区沪明合作的一个缩影。它在列东沪明路呈“十”字形街区两侧,依托五十年代上海援建的三明纺织厂和三明印染厂旧址,通过微景观改造和部分场景、物件再现,记录那些峥嵘岁月、见证那些“海誓山盟”。
“沪明情·印迹”浮雕(三元区社科联 供图)
沪明情文化街区是一处有历史可发掘、有故事可寻觅,悠悠记忆与现代融合的地方。目前已建成“携手”“印迹”“画卷”“憧憬”“奋进”“如意”等6处微景观,以及沪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沪明文化交流中心。这些无不展示着沪明合作历程,还原着沪明往事、重塑着城市记忆……
“沪明情·画卷”微景观 (三元区社科联 供图)
矗立于街口的“携手”雕塑,又名海上生明月,设计灵感来自上海三明拼音“S”和“H”。“S”如飘带似虹桥,两端矗立两地市花白玉兰和三角梅,底部为内含字母“H”的椭圆渐变铺装,意为“海之未来”,水幕空中落下汇聚入“海”,寓意沪明友谊,情深似海;沪明合作,环环相扣,携手未来!
沪明小学(曹建平 摄)
街角转弯的“印迹”浮雕,以工业风全铜打造,记录了沪明合作源远流长,展示上海和三明两地跨越一个甲子的牵手佳话,承载着沪明之间的历史文化。浮雕镌刻着1959~1970年从上海搬迁至我市的18家企业厂名,上面的二维码记载着企业的信息,也标注着当年数以万计的上海子弟奔赴三明,用最好的年华和青春热血奉献这片热土,为三明这座新兴工业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
“沪明情·憧憬”微景观,为原三明纺织厂大烟囱工业遗存,它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沪明合作的见证者。(三元区社科联 供图)
延绵的“画卷”,以山川图案的形式,呈现三明秀美风光以及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三明的城市变迁、生活变迁和文化变迁。一张张或旧或新的照片,都记录或者讲述着上海与三明的故事与情缘。
沪明情文化街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三元区社科联 供图)
充满童趣的“如意”公园,是在原有的小区儿童微乐园的基础上增设休闲健身区域,供老人和孩子们嬉戏、休憩。横卧的如意景观,用仿真草点缀。如意形态的底座,托起灿烂盛开的三角梅,象征沪明两地合作称心如意、携手共赢的美好期盼。在夜间,三角梅熠熠生辉,五光十色,特别的夺目和耀眼。
醒目的“奋进”的动车组“沪明号”花车,以真实比例打造,序列号为“发改振兴”[2022]766号,也正是国家发改委印发《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的文号,寓意沪明合作,相向而行,持续向未来。沪明虽然相隔800公里,但动车带来的全面提速,拉近两地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动车组也成为市民争相拍照留影的网红打卡点。
沪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沪明直通车”便民服务窗口,方便市民办理事务(李政频 摄 )
“憧憬”景观,是原三明纺织厂烟囱的部分遗存,它是目前周边区域内唯一留存的工业构筑物,也是沪明合作的忠实见证者。采用了光电玻璃全息投影进行改造,让静静伫立的工业遗存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芒……
文化街区的所在片区,在过去,就是从上海迁来的三明纺织厂、三明印染厂的原厂址。原址上建成了如今的沪明小学、幼儿园和沪明街区。工厂变学校,厂区变街区,车间变楼房。沪明小学还设计了两个可爱的吉祥物“明明”和“沪沪”,并同上海虹口区广灵路小学积极开展校级合作。
“沪明情·如意”微景观(林文斌 摄)
沿街的沪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一个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枢纽性的党群服务平台,倡导着“真心、尽心、公心、耐心、暖心”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温文尔雅、礼貌热情。沪明社区还在全市首个开通“沪明直通车”便民服务窗口,与上海杨浦区江浦路街道共设远程帮办一体机,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老上海”“老三明”可以在家门口办理返沪、回明的各类事务。
一楼的沪明文化交流中心,是一个浓缩的展示馆,分别由“再续新篇”“火种赓续”“沪明情深”和“当一天三明人”等四个部分组成,用画卷和影像资料记载着上海这个党的诞生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和三明这个原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那些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人和事,同时也用现代声像技术和设备,让您可以在浓缩的空间里,尽享三明的瑰丽风光、人间烟火、多元文化。
沪明情文化街区,用一个景观、一座雕塑、一幅画卷,记录沪明情,历久弥坚,行稳致远。这样的街区,有故事、有历史、有味道、有回忆,可读可感。
趁着阳光正好,不如来这儿走走。徜徉在这样的文化街区,总会有一些文字、一些图片,触动你的心弦,让你难以割舍、让你时常想念。
往期链接: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作者:三元区社科联 林少萍
编辑:赖雨柔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舒祥 总监制:庄万强
监制:黄舒祥 总监制:庄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