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毕节这里的水与桥

民生   2024-11-10 18:28   贵州  


有这么一个村
村中小河潺潺、古桥悠悠
走上古桥
可聆听虫鸣蛙叫
坐在河边
能俯瞰流水潺潺

这里宁静婉约

却并非江南

而是毕节市七星关区响水乡响水村

响水村概况
响水村位于响水乡政府所在地,距七星关城区23公里,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居住着白、苗、彝、仡佬等少数民族。自民国21年(1932年)以来,这里就成为响水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方便,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响水河经过响水社区,这里海拔较低,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1198小时,无霜期270天,有利发展反季节蔬菜和养殖业,适宜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等农作物生长,蔬菜产业已成为社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支柱。

平桥组田坝图

响水村的水与桥
响水村以前叫“小水村”,由于村里面有一条小河沟流进响水河而得名,后因村民觉得这个名字不响亮,而改为“响水村”。因为临水而居,响水村中古桥众多。

响水小桥

位于原响水镇响水村小桥村民组。系慕胯濯魁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所建,是慕俄格(大方城)通往慕胯则溪所辖之法路、飞雄官寨两安氏土目处的要路。桥高6米,长7米,宽3米,至今保存完好,仍供人畜通行。

柯家桥

明代古石桥,彝语称官为柯,意即“官家桥”。具体修建时间无考,但根据小桥修建年代推断,应在成化九年(1473)以前所建。建桥人应同为慕胯则溪濯魁。从阁鸦驿分道,经羊场、竹园、老街、到柯家桥分两路,往西到法路和飞雄安氏土目家,再经飞雄桥,接归化驿通毕节。往北到柯官寨(今青山村)潘氏土目住地。桥长73米,宽7.2米,高11.3米,3孔石拱桥。
清乾隆14年(1749)5月发大水,柯家桥严重受损。道光18年(1838),陈邦策(字方卿)捐银二千两,修复柯家桥。日久年湮,该桥多有损毁,1982年和1986年,地区财政局副局长文建华从中协调先后两次拨款进行维修加长,成为今日响水至青山之公路桥。
柯家桥的修建另有一说:大方县普底中寨陈氏家谱序中有:绍录原名仁,与柯阿姑联襟,同修大定北路柯家桥,迄今仍有碑记可凭的记载。这里的绍录即奢绍录,原名安仁,摄水西宣慰使安万铨之子。安仁死于安氏内战时期。因此修柯家桥应在安仁死前。根据《大定县志》记载:安氏内战爆发于隆庆四年(1570年),结束于万历三年(1575)。故建桥的大体时间应在嘉靖晚年和1570年之间(嘉靖皇帝于1566年驾崩),与成化九年相比,早了90多年。两说同录,供读者参考。

响水桥

为原清毕线石拱三孔公路桥,建于1923年,民国34年(1945)被洪水冲垮,改建为五孔石台木面桥。

响水老铁桥

1952年又被洪水冲毁,省公路局派工程师金维章主持修复工程,采用钢桁架结构,将中部被毁三孔架为一孔,两端一孔不变,仅7天即恢复通车,全长36米,宽7米,高7.2米,现桥墩完好。





响水村往事
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响水保卫战,也与响水村的桥有关。
1950年5月14日,已投诚又叛变的国民党大定县保警大队长欧觉民率匪部300余人攻进老街,经过一番抢掠之后又从老街向新街跑步而来,其目的是攻打二区人民政府,拆毁响水大桥,破坏人民解放军入川作战部队的运输线, 正当匪众向响水新街前进时,被区税收干部潘书德发现,潘迅速返区报告。
当时刘福永(金沙城关区政委撤来我区)、李登峰两人正在响水小学开会,田玉全、余登惠、陈祖渊等也在场。大家听了潘书德简单汇报后,就听到急骤的枪声,敌人已经快进街了。仓促中,大家迅速爬山,抢占了区政府背后的山头,以庙墙作掩体,选择好机枪阵地,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射击。
敌人见控制了制高点,便向庙脚发起疯狂攻击,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但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情况十分危急,在这紧急关头,发现敌人背后乱成一团,原来是141团副团长张昭勋率一连战士由毕节返回大定,途经古打时听见枪声,判断是土匪在攻打响水,便以急行军速度增援,并组织火力攻击敌后。
在前后夹击之下,打得敌人狼狈逃窜。整个战斗约一小时左右,终以欧匪的失败而告终,保卫了新生的二区人民政府,保卫了响水新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响水大桥安然无恙,敌人的阴谋破灭了。
往事只能铭记,如今的响水村,只剩下古朴的石桥静静地守候在原地。

响水桥养老院
有空就去响水村
听一听
响水村中水与桥的故事吧


编    辑|王皓月

责    编|石   佳

编    审|张丽莎

监    制|孟性荣

总监制|朱光伦

文字整理|张惟一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更多新闻

点赞↓↓

毕节头条
用真心传真情正能量有分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