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人才引育留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了解其相关做法,或能为各地做好相关工作带来启示。
——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例
陈敏 董星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成立于2013年12月,发展定位是聚焦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体制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产研院考察时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2018年,成立仅5年的产研院被授予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产研院被中国科协评为“科创中国” 十大产学研融通组织。截至2023年,产研院拥有研发人员超过12000人,转化科技成果7000多项,服务企业超2万家。作为一家成立仅10年出头的新型研发机构,产研院取得显著成效,其人才引育留用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产研院由院本部和专业研究所组成,院本部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江苏省省属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本部不承担具体研究任务,主要负责科技资源引进、专业研究所建设、企业联合中心共建等,技术研发职责主要由专业研究所承担。截至2023年年初,产研院共建有专业研究所75家,并与江苏省内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272家。
院本部围绕五大领域设有信息技术事业部、材料事业部、制造与装备事业部、生物与医药事业部、能源与环保事业部等五个专业事业部,为院本部引进领军人才、建设专业研究所、实施重大研发项目等提供专业决策支撑,为各研究所对接行业资源、开展技术形势研判等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院本部下设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专业研究所投资、海外平台投资、技术交易平台投资运营、管理研发投资引导基金等工作。
——通过引进项目经理及“团队控股(现金持股)+拨投结合+股权激励”机制,实现人才引进与成果转移相结合、人才利益与单位利益深度捆绑
围绕五大领域,产研院在全球范围内主动遴选一批具有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重大科技项目承担经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军人才,作为项目经理候选人予以积极对接,并开展为期3-12个月的项目经理培育工作。
在培育期中,产研院予以候选人小额资助,支持其前往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和技术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其项目商业计划书,同时积极邀请候选人前往各地园区进行路演,充分考察项目经理是否具有企业家潜质及其技术市场发展潜力,对通过培育期考察的人选将其作为项目经理予以正式引进,引进方式为将项目经理及其项目通过建立专业研究所(需成立轻资产公司运营)或成立轻资产公司方式落地相关地方园区,实现人才引进和成果转移相结合。
对成立的轻资产公司,产研院予以项目经理组建研发团队、决定技术路线、支配经费等“人、财、物”充分自主权,并要求项目经理及其团队以现金出资(知识产权等技术投入不占股)占大股控股公司,而产研院投入的资金作为轻资产公司承接的重大项目资助资金(项目负责人为引进的项目经理,项目合同书依据商业计划书签订),如项目验收时或约定的一定期间内未获融资,则项目按照一般财政资助科研项目进行结题验收,产研院与项目经理及其团队共担研发风险;如项目获得融资,则项目资助资金与市场同价转换成相应股权(不希望占股可按合同约定全额退还项目资助资金及相应利息),与项目经理及其团队共享增值收益,以股权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实现引进人才团队利益与产研院深度捆绑。
——积极建设集萃“人才生态”和集萃“大学”,吸引集聚各类人才支撑各专业研究所发展
在引进项目经理的基础上,产研院给予专业研究所充分的引才用才自主权,支持各专业研究所围绕发展需要,即项目经理推进项目实际需要,全职引进博士、青年研究人员和资深研究人员,并予以引进人才30—120万元不等经费支持,其中用于个人补助部分可超过50%,分三年拨付,积极建设集萃“人才生态”体系,支持人才对原创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以人才支撑专业研究所快速发展。
产研院积极与海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建立集萃“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将产业重大创新需求和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课题,给予研究生一定奖学金支持,以提高研究生创新研发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符合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产业创新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支撑专业研究所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并强化了产研院与各高校、企业的联系,实现“一举三得”。截至2023年产研院累计培养研究生超5000人,以理工科硕士为主。
——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充分利用各方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
积极撬动地方园区创新资源,通过路演方式将引进的项目经理落地地方园区,借助地方园区各类政策吸引地方园区投入资金、场地等资源,共同建设专业研究所或实施重大项目。以共建专业研究所为例,通常地方园区出资约占3/4,主要包括场地费、设备费等重资产投入。
积极挖掘企业创新资源,与江苏省内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共建211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搭建创新需求端和供给侧重要交汇点,通过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挖掘企业卡脖子技术“真需求”(以企业愿意出资为标准),累计征集技术需求800多项,企业意向出资金额超20亿元。
同时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通过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协议、开展合作对话等方式,实施联合研究生培养、联合技术攻关、吸引原创成果到产研院进行二次开发与转化,吸引集聚高校院所人才与技术等创新资源。
——围绕功能定位清晰人才引进目标并提供专业化管理与服务
围绕产研院功能定位,引进领军人才(项目经理)旨在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一流科学家进入,引进目的以创业(科技成果二次开发)为主,其余引进人才主要为项目经理提供技术支撑。
把专业研究所向市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投资、技术服务等横向项目产生的收益作为研究所年度绩效考核主要评价指标,决定产研院给予专业研究所下一年度支持资金额度,引导专业研究所围绕市场需求开展产业技术研发。
建立五大领域专业事业部,为引进项目经理工作提供专业决策支撑,为引进的项目经理提供全流程专业服务,为各专业研究所提供产业发展战略等专业决策咨询等。
——优化引才“前端”工作机制,依托专业力量进一步主动、精准引才
建议参考产研院引进项目经理经验做法,围绕地方重点发展产业组建具有技术背景的专业第三方支撑机构或团队,并积极优化完善引才“前端”工作机制:一方面在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积极主动寻找具有成果转移意愿的领军式科学家,另一方面对有意愿到地方进行成果转化的科学家积极开展项目经理培育工作,在培育期内积极推动科学家与产业界进行全面对接和了解,同时认真考察科学家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或潜质,进一步提高引才工作的精准度,更好保障引进人才质量。
——完善“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相结合机制,与人才团队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突出“高精尖”导向引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军人才团队,通过地方产业基金提前介入方式实现“拨投结合”并明确约定股权激励机制和完善的退出机制,以财政资金保值为主,不与创业团队和企业争利,此外支持引进人才团队提前与区域产业园区进行对接、路演,充分利用产业园区资源加速引才成效。
——突出平台类引进项目市场服务激励导向,引导引进人才团队服务地方各类企业创新并逐步实现市场生存
对引进后目标为建设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平台的人才项目,建议参考产研院对专业研究所绩效考核做法,建立分期动态拨付/奖补机制,在年度绩效考核中突出平台支撑服务地方企业创新相关指标的考核,同时支持平台类项目与地方龙头企业建设联合创新中心,深度挖掘产业“卡脖子”技术需求,引导平台类项目(地方研究院所)围绕区域企业发展需要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并逐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建设地方引才聚才育才“人才生态”并布局打造产业“人才集聚区”,努力实现“产业资源集聚—产业人才集聚—产业资源集聚”良性循环、双螺旋上升
持续完善地方引才育才政策体系,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针对不同层次人才予以不同级别科研经费支持或生活补贴支持;积极优化针对企业创新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引进或培养的优秀创新人才入选地方人才项目营造良好条件;支持地方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予以相关企业一定税收奖补等激励支持;整合区域资源,在重点产业园区附近加强人才公寓建设并强化餐饮、文娱、交通、教育等配套,打造地方产业“人才社区”“人才集聚区”,努力实现产业与人才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