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同行在平台投稿文章《不想上“白夜休休”!地铁人都这么自私吗?》引起网友争相讨论。
尽管文章末尾一再阐述地铁员工为什么抵触倒班,然而开篇对“白夜休休”的粉饰已经引起公愤,许多同行涌到留言板,对作者嗤之以鼻。
我与白夜休休的蜜月期
诚然,作为地铁从业者,有那么几年还是对“白夜休休”有过好感。那时候毕竟年轻,身体耗得起;公司也没那么多事,不存在过多硬性要求;更重要的是当时消费低,地铁福利待遇还可以,也就是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的境界。
人生什么最贵?时间、金钱,对的,早些年头的地铁最不缺的就是这2样。也那个时候,任谁都想上“白夜休休”。
然而随这时间的推移,一切都有了大变化。
年纪大了,身体不听使唤
随着年岁的增长,曾经那个无所畏惧、精力旺盛的我,开始感受到身体的疲惫与脆弱。长期的白夜颠倒,让我的生物钟彻底紊乱,失眠、头痛、胃病等问题接踵而至。
不得不承认,“白夜休休”这种工作模式,正在悄然侵蚀着每一个地铁员工的健康,包括我。
很简单的一件事足以说明,每年的体检报告毛病越来越多,虽都是不起眼的“小病”,但逐年攀升的问题数目依旧让人触目惊心。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几年,地铁公司同行猝死的消息也不胫而走。作为地铁从业者,在后新冠时代要懂得爱惜自己,白夜休休看似诱人,当心是潘多拉之盒,打开了就是诅咒的开始。
如果你现在还说“白夜休休”的好的人,那是没见过在地铁猝死的人吧……
公司大了,制度约束变多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本宽松的管理环境逐渐变得严格起来。各种规章制度、绩效考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原本轻松的工作氛围变得压抑而紧张。
加班、培训、会议……这些原本不属于我们工作范畴的内容,如今却成了家常便饭。在“白夜休休”的循环中,我们不仅要应对工作的压力,还要应对这些额外的负担,身心俱疲。
许多时候,尤其在地铁人下夜班、正休期间,以公司之名的会议通知就来了。
会议本是为了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规章制度也是为了让工作有法可依,但当会议成为负担,制度成了员工背书材料,讨论变成冗长的拉扯,地铁员工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休息时间,究竟去了哪里?
降本增效
收入支撑不了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地铁行业的薪酬体系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曾经的福利待遇逐渐缩水,而生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房价、物价、教育费用……每一项都是沉甸甸的负担。
“白夜休休”的工作模式或许适合小年轻谈恋爱、年轻同事四处游玩等,可这些都必须依靠一大原则——有钱。
虽然看似有更多的休息时间,但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不由让人重新审视这种工作模式是否真的适合地铁员工。随着地铁工资福利每况愈下,别说利用休息时间好好放松,现在就连休息时间做副业都会被干涉。
写在最后
回首过去,“白夜休休”确实曾带给我一段美好的时光,但随着个人情况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个模式是否能一直吃香?
值得每一个同事去思考。
文末互动
选择朝九晚五的 点【赞】
选择白夜休休的 点【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