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北魏《晖福寺碑》
/ 简介
北魏《晖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刻,楷书,24行,每行44字,高294厘米,宽90厘米,额下有穿,下部作束腰形,碑阴刻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是研究民族史的重要资料。此为中国名碑之一。原存陕西澄城县,碑石原在陕西澄城县,当地人禁拓,故传本很少。现藏西安碑林。
/墓志录文
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额) 夫玄宗幽寂,非名相之所诠。至韵冲莫,非称谓之所摄。妙绝称谓,微/言以之载扬。体非名相,圜像以之而应。故群有殊致,道以经焉。万流/竞津,法以纪焉。是以神曦腾曜,镜重昏于大千;三乘肇唱,拯沈黎于/炎宅。用能慈液,流于当时,惠庆光于旷劫。自世道交丧,灵烛潜晖,攸攸群梦,靡照靡矜。我/皇文明自天,超世高悟。鼓淳风以怀万邦,洒灵泽以沾九服。兼遐想虚宗,遵崇道教。/太皇太后圣虑渊详,道心幽畅。协宣皇极,百揆挺惟新之明;缉熙庶绩,八表流击壤之咏。虽智周世□,而方外之志/不亏;形应万机,而恬素之真弗扰。故能优游紫宫,宪章遗法。绍灵鹫于溥天,摹祗桓于振旦。非夫天纵在躬,量齐虚/受,其熟能令英风蔼而重扇,玄猷沦而再扬哉。散骑常侍安西将军吏部内行尚书宕昌公王庆时,资性朗茂,秉/心渊懿,位亚台衡,任总机密,翼赞之功,光于帝庭,忠规之节,彰于朝司。每惟会施之诚罔申,谢生之懃莫报,庶凭冥/津,玄期有寄。乃磬竭丹诚,于本乡南北旧宅,上为/二圣造三级佛图各一区。规崇爽垲,择形胜之地。临沃衍,据条刚;面修巘而带洛川,佩黄河而负龙门。伐良松于华/畎之阴,掇文瑶于荆山之阳。旌功锐巧,穷妙极思。爰自经始,三载而就。崇基重构,层栏迭起。法堂禅室,通阁连晖。翠/林渌流,含荣递映。蔚若灵椿之茂春阳,嵬若翔云之笼蒙汜。金仪赫曜,彩绚光备。睹之者则滢发道心,藻除尘垢;悕/玄者则陶真炼和,遗形忘返。谅罕代之神规,当今之庄观者矣。夫功高德盛,徽声播于管弦;业隆旷载,刊迹流于后/昆。所以光宣轨摹,永垂不朽。故姻旧庆慈善之至,邑里感惠训之诚。遂镌石立言,式扬晖烈。庶洪因锺于/圣躬,微津延于先住。其辞曰:/ 渊哉冲猷,微矣虚宗。昏耶交扇,氛徒竞锋。有觉爰兴,超悟玄踪。志懃净境,开拯尘蒙。于显大代,长发其祥。景运承苻,/世有哲王。/后皇高悟,道风载扬。哀此群或,照彼祈乡。化因道感,道由人敷。愔愔安西,秉德陈谟。冥期幽属,廓兹灵图。曾是晖福,/庆崇皇居。爰建灵寺,妙契天规。飞椽云翔,浮栏笼曦。金仪烛曜,功殚世奇。蔚如昆峰,瑍若珠丽。闲堂寂寥,禅室虚冲。/朱棂吐霞,翠户含风。僧徒游宴,幽宗是融。心栖化表,形寓俗中。灵津匪辽,□照则镜。蜕神岂缅,藻荃则净。庶运微因,/庆钟/皇圣。爰觊先慈,永超尘径。/太和十二年岁在戊辰七月己卯朔一日建。
/ 拓片欣赏
/评论
《晖福寺碑》刻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 ,篆额为“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 ,现藏西安碑林。此碑系魏碑早期代表作,方峻端整,锋芒犀利;碑阴所刻少数民族姓氏,稀粹为民族史研究重要资料。 “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 ,康有为称赞《晖福寺碑》 ,“书法高简,为丰厚茂密之宗,隶楷之极则” 。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
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以铁铸或瓷烧成。内容包括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魏晋以后盛行。日本、朝鲜受中国的影响也有墓志,日本的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前期。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摩崖石刻,是直接雕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或图像。
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所谓“像”主要指基于宗教信仰而制作的崇拜对象。因此所谓的“造像记”,就是指“制造这些像的题记”。因而这些文字在书写或镌刻之初,皆有相对应的宗教造像。造像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称之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时龙门造像及云冈石窟造像等;以铜等金属铸造者,如陶斋吉金录所载宋韩谦造像及北魏徐常乐造像等。造像功德经并谓造像与写经、造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
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
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该称号始自清代。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福禳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