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微阅读】深耕产业数字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富   2024-11-18 19:04   北京  
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文/宋效军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4年第9期

导语: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具有颠覆性,为应对这一变革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对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一方面,构建起一整套适应产业数字化的金融服务长效机制,健全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充分提升银行基层机构和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银行的风控模式也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新要求,避免或缩小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估值风险等。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可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通过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发展数字经济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面对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需要进一步深耕产业数字金融,优化相关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商业银行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具体安排。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通过发展产业数字金融,为目标对象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于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43%,同时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蓬勃推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银行业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围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紧密结合数字经济需求,将更优质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产业数字化领域,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之举。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相关企业往往伴随着轻资产、重知识产权等特点,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模式与传统业务不同,而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和产品体系尚在完善,数字经济常常难以获得有效融资。尤其是一些有别于传统以物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企业,其资产构成往往难以衡量,造成其难以获得有效融资。金融有义务、有动力去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我们要持续扩大数字经济获得有效融资的途径,持续改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帮助中小微企业及时便捷获得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管道,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键助力。产业数字化给各个产业带来新的面貌,其兴起迅速、资金需求量较大,随之而来的是较高风险,同时风险形态上也与传统经济有所不同。数据具有天然的流通属性,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小,常呈现出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特征,使数字经济在创造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风险。金融业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是重中之重。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也面临一些风险挑战,容不得半点闪失。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可以与时俱进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的全面风险监控预警平台,打造全覆盖的主动智能风险管控体系,把风险防控落实到每一个重点领域、每一个重点岗位、每一个重点环节。

深耕产业金融必须理解产业数字化的本质特征

产业数字化对各个产业带来新的面貌,并可能衍生出新的产业,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变革。从变革的角度看,产业数字化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生产力的智能化跃升。产业数字化的大趋势是智能化。智能化提升了人类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正是因为各类智能化工具的不断应用,产业数字化才能成为现实。智能化并不是新鲜事物,早期就有如无人工厂、自动化生产线等,但当前的智能化更加强调信息的反馈、迭代和修订,而不是单纯的程序化操作、控制。尤其如低成本传感器的普及、算力的不断升级、软硬件工具的不断更新,使得人工智能更加接近人的思维。2022年,ChatGPT的诞生开启了人工智能新纪元,智能技术从自身的技术研发真正走向应用。数字化可以重塑所有行业,而人工智能无疑进一步强化了行业重构的深度和广度。未来,智能化的设备和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将会深度融入企业和产业的所有活动中,并持续提升产业效率。

生产关系的组合式重构。链接是产业数字化的特征之一。在产业数字化体系中,数据、技术加强了产业之间的生态链接,而各类生产角色、生产要素以不同方式链接之后组合起来后产生的组合效应要比单纯的链接更能体现生产关系的重构。首先,组合式重构的基础是信息的重新组合,企业内部的机构功能、组织职责以及人员、岗位可能都要重新组合。对于当下流行的大模型,就是通过学习模型重新定义了提供信息的方式。其次,组合式的重构还来源于模块化封装。模块化对于产业数字化或者数字经济,如同劳动角色分工对于传统生产制造。在产业数字化中,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活动通过模块化的方式被重新分割、打包,并依靠数字化的工具、软件来进行模块管理和连接。每个模块代表了某种特定的功能,不同的模块按照企业、产业所需,以更高效的方式组合起来,由此就有了一批打破传统行业甚至企业概念、更符合数字经济模块化分工的新物种出现。

金融改革的着力点和重点任务

产业数字化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也正在重塑金融业态。为了促进产业数字金融良性发展,还需要关注法律保障、机构经营机制、产品创新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这些举措将为产业数字金融的稳步前行奠定坚实基础。

法律法规的完善。现有的金融业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传统的金融领域,而数字经济等新领域的很多行为尚游离在法制之外,不利于产业数字金融的平稳有序发展。为了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平稳有序发展,亟须加快出台关于数字经济领域的法治建设规划纲要,制定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方面的规则指引和配套政策,并建立符合数字经济特点和需求的金融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形成金融法治建设的数字管理和责任体制。

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和优化。产业数字金融的关键是去抵押、去担保、去金融化,让数据要素成为可信资产。银行业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业务,打破信息的不对称,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到较高风险的股权融资业务,从债券市场到股票市场等,给予相关企业更多元化筹措资金的选择,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产品与业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在数字经济时代不断更新迭代的多元化、个性化、专属化需求。

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改革。经过几十年发展,银行传统商业模式、技术路线、风险管控比较固定,且经过了市场检验。但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具有颠覆性,为应对这一变革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对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一方面,构建起一整套适应产业数字化的金融服务长效机制,健全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充分提升银行基层机构和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银行的风控模式也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新要求,不断优化贷前、贷中、贷后等全环节,实现对客户和信贷资产的合理评估、动态跟踪,避免或缩小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估值风险等。

增强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全球出口份额第一大国,有众多产业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产业数字金融作为全球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全球市场发展中迈入新台阶的突破口。商业银行要着眼于国际市场,借助于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率,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

创新服务产业数字化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的关键。在低息差背景下,银行业要摒弃规模扩张的老路,并借助数字技术在产业数字化中走出一条新路。

加强与政府在企业政务服务方面的数字化合作。近几年,普惠金融服务依靠政府提供的税务、水电等数据信息实现了业务创新,让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加及时的金融支持。在数字信用建设的角度,政府掌握的大量数据信息应当进一步被利用起来。届时银行、政府、企业能够在政府数据应用中都享受到一定的收益,合作才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大型银行可以打造企业开办一体化平台,提供工商、税务、消防、环保、人才引进政策落实、土地审批申请等一体化服务,既提升企业开办便捷性,又提升了政府工作效率,自身也获得了客户立体信息。由于有政府管理的行政强制性,企业在银行平台留存的企业信息更加真实、及时,将自动成为企业数字信用账户的基础数据。同时,企业将经营数据自然共享给银行,可以享受到后续金融服务的便利,也会提高提供信息的积极性。

探索开展企业数据资产管理服务。20241月起,《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数据作为一项资产可以被计入企业财务报表之内。大型银行应当把握机遇,探索为企业提供数据资产管理服务的路径,从而提升与企业的数据联系,夯实数字信用基础。一般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信息不愿意共享给第三方,但若通过银行管理为其增加一部分受市场认可的资产,且没有信息安全隐患,还有利于享受后续的金融服务便利,企业提供数据的意愿必然增加。同时,将企业数据作为资产来进行管理,就需要第三方机构来实现托管、监督。大型银行可以发挥自身的信用优势,专门为企业开通数据资产账户,致力于企业数据资产流动、使用等数据资产价值增值方面的服务支持。从宏观来看,这也是为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进行机制探索。

主动参与各类产业数字平台。数字平台能够提升各类经济要素的配置效率。例如,电力、交通、制造、建筑等重点行业,通过企业上云、智能网联等方式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在实现提质增效的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针对不同的产业,银行也可以寻找头部数字平台合作,共享平台信息数据,提供基于生产、交易等高质量数据的金融产品。本质上,银行是借助数字技术,按照产业和该产业数字化特征重新进行服务和产品的切分,在数字空间形成“虚拟”的行业性分支行,即金融产业化。中后台的风控、审批按照行业维度细分改造升级。对平台方而言,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可以丰富平台功能,增加了平台吸引力。对其他参与者而言,银行服务更加契合产业发展特征,需求响应也更加及时、高效。对传统银行而言,这更是一种产业思维而不再是客户思维。

探索打造股权管理平台。股权管理、交易转让等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企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银行业在支付结算等传统领域之外,真正基于金融场景大力开展平台化服务的又一新领域。商业银行可以探索从所有创新型企业都需要的股权信息管理、股权交易、股权投资入手,建设基于金融场景的、跨产业的服务平台,完善风投市场、提升投资效率。只有风投发挥出作用,与银行信贷形成合力,才是产业数字金融的完整拼图。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4年第9期。




中国银行业杂志
《中国银行业》杂志(CN10-1167/F)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同意,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银行业首份全行业公开刊物,于2014年1月正式创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