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 谢春涛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党在“进京赶考”前,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全党把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我国城市建设在百废待兴中恢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工作,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我们党把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城市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绘就了一幅幅建设人民城市的美好画卷。在最新公布的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中国城市排名显著上升,三座城市进入全球前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城市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引领城市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中,我们党坚持站政治之高位、谋民生之福祉、拓治理之新途,不断提升领导城市工作的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牢城市发展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为我国城市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各地区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每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生态等因素,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如今,中国城市面貌从一段时间盛行的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发展为创新之城、文化古城、赛事名城、公园城市、湿地城市竞相涌现,一批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正加快形成。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工作全部努力的方向。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规划立足人民实际需求,城市建设保障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坚持人民共治共享,既升腾城市万千气象,也点亮城中万家灯火,广大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上海的外卖小哥入住“骑手楼”,延安城区环卫工吃上免费早餐,济南人民在“10分钟生活圈”感受美好光景……不同的城市,共同的温暖。人民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让城市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成为人民的幸福乐园和精神家园。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引领城市治理创新。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阻碍城市治理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打破地域、领域和条块限制,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实现高效能治理,让城市更加宜居、更有韧性、更具智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海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必将让世界了解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成就。
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坚强保障。这些年来,我们党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有效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统筹区域资源,深化党建共建联建,以党建有力引领基层治理。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察民情、解民忧,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件办成办好。从“进得来”到“留得住”、从“有房住”到“住得好”、从“群众跑”到“数据跑”,让人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听民意、聚民智,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鼓励大家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老杨树宣讲汇”就是基层党建汇聚引领社会力量的一个缩影。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从省域到全国,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党建创新案例脱颖而出,不断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路径。
做好城市工作,归根结底要靠人,靠一大批懂城市、会治理的高素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干部培训,提高领导城市工作能力;要求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培训课程中不断增加城市工作内容,打造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实践”等系列课程。去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全国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对全国12万多名社区带头人进行全覆盖培训。我们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人民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持续加强干部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以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和治理城市,为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贡献党校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理论贡献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曲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是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城市发展大势,洞察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城市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篇”,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举足轻重,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各级党委领导责任,提高领导城市工作能力,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大理念。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强调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在城市发展结构上,强调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在城市发展环节上,强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在城市发展动力上,强调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在城市发展布局上,强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在城市发展主体上,强调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创造性,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对于我们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系统总结党领导城市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以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作出了重大原创性、历史性、世界性贡献。
讲原创性贡献,就在于这一重要论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讲了许多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新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考察工业革命与城市建设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工业城市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为当今时代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在新时代新征程把握城市工作新形势、解决城市建设新问题、应对城市发展新挑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历史、城市地位、城乡关系、城市未来等的思想理论。
讲历史性贡献,就在于这一重要论述坚持“两个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城市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城市是一个主要载体,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蕴藏着极为丰富且极具智慧的思想观念、理论原则、技术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充分吸收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道法自然、中和泰和等养分精华,突出强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文化和价值的统一中延续城市文脉、涵养城市精神,厚植了我国城市建设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讲世界性贡献,就在于这一重要论述洞悉人类城市文明进程,为全球城市建设和管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西方主导的“资本至上”城市发展道路已经被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摊大饼”式发展、城市贫民窟等“大城市病”成为世界性难题。时至今日,现代化城市建设仍处在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汲取各国城市化进程经验教训,立足时代发展前沿,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共谋全球城市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其中就包括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等重大部署。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加强人民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走在前、作表率。期待上海朝着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勇迈进,在城市建设与治理领域探索形成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奋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倪 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对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奋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集中体现
人民城市理念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思路方法;坚持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明确了人民城市建设的底线要求和文化根基。
人民城市理念根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时代城市建设实践中凝练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理念,必将引领我国建设更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二、人民城市理念指引新时代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人民城市理念科学指引下,我国城市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完善住房市场和保障体系,促进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700多万套,1.6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城镇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6.9万个、惠及1.2亿多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6平方米,城市越来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化建设。城市道路长度达到56.4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成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供水、燃气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8%,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城市历史文脉赓续传承。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2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6万多处历史建筑,构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构建部、省、市、县四级城市管理组织架构和“一委一办一平台”工作体系,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上海市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倡地,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城市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树立了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标杆。
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和证明了人民城市理念的科学性,彰显了人民城市理念的强大真理力量和磅礴实践伟力。
三、奋力谱写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以专业态度、敬业精神,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下功夫建造“好房子”。牢牢抓住安居这个人民幸福的基点,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健全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既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又要想方设法把老房子改造成为“好房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居住条件的期待。
下功夫打造“好小区”。紧盯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抓好“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下大力气解决好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等难题,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下功夫营造“好社区”。聚焦为民、便民、安民,以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小”设施建设为重点,建设完整社区,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幸福生活港湾。
下功夫建设“好城区”。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夯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基础,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人民城市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代表时代潮流方向、具有全球价值的理念。我们将以世界城市日、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等平台为重要载体,广泛传播和诠释人民城市理念,以城市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踔厉奋发,真抓实干,奋力谱写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更美好。
扎实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隆国强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体系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建设高质量城市。
一、准确把握高质量城市建设的丰富内涵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高质量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建设宜居城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市民提供优美的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为市民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重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城融合发展,为居民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建设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把握绿色低碳转型蕴含的新机遇,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不断美化环境。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安全性。坚持开放发展,吸引全球优质生产要素汇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优化城市布局,建设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充分体现时代性。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大多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规模经济、聚集效应是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城市发展一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当前,经济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市场化的时代浪潮,对我国高质量城市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城市商业中心、商业办公地产等的影响持续显现。随着信息化、绿色化进一步深化,未来的城市产业结构、能源体系、交通物流体系、空间结构以及城市治理等都将发生重大调整,必须进行前瞻性谋划。因此,高质量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性,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实现文脉传承、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经济繁荣、宜居宜业、安全和谐、特色鲜明。
二、着力抓好高质量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
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丰富,各项工作相互关联,只有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关键,才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特别是要前瞻性研究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规律,把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为科学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做好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积极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过去一个时期,在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一些城市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研究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推进城市扩容与旧城区改造,提高基础设施和建筑质量,推广“节地城市”,推进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国家经济繁荣、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必须把握信息化、绿色化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三、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城市建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质量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推动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发展与安全相互支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城市建设。
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引领作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率先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探索数据跨境高效安全有序流动管理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着力吸引技术先进型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大力吸引国际人才。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增强海外利益维护能力,培育本国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境外资源与市场,打造国际化经营企业总部基地城市。
不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夯实贸易强国基础。城市是贸易强国建设的主要依托。要把握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积极探索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城市综合试点,以开放促进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创新发展服务贸易。
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建设国际交流交往中心城市。搭建中外文明交流对话平台,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是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扩大免签证国家范围,增强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大力开展国际演出、国际展览、体育赛事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扩大教育开放,提高对国外留学生吸引力。促进民心相通,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来源:人民日报
走进楼市现场 | 广州:楼市成交火爆 购房热情高涨
走进楼市现场 | 上海:“沪七条”催热市场 楼市交易大幅提升
走进楼市现场 | 北京:“刚需”加速入市 置换交易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