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致全体师生家长的一封信

文摘   2024-12-05 06:06   河南  
微信已打乱公众号推送顺序,如需获取更多资讯,请将【校园安全云服务】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更新如果您有对学校、学生安全工作的经验亮点、意见建议、论文/文章、警示标语等等,都可以向我们投稿,征稿邮箱:jyaq365@163.com。

“她从顶楼33楼跳了下来!”

(图源:新闻截图)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走进发现原来是两个女孩坠楼身亡了。
据了解,这两名女孩都是重庆忠县某种中学的学生。
在当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她们相继都发了一条“死亡预警”的社交动态:
“我走了,再见。”
“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名字)的人了,走了。”

(图源:新闻截图)
从配图看,两个女孩都已经站在了顶楼的边缘,随时都会掉下去。
其中一个女孩还做了“再见的手势”。
20分钟后,她们跳下去了。
两条如朝阳般灿烂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从这两条动态来看,或许她们对于“死亡”也没有那么决然。
她们也期待在这20多分钟内有人能发现自己,能拉自己最后一把。
说的“再见”,或许是一次求救。
希望能被父母看见,又或者是老师、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看到。
很可惜都没有。
去年,同样在重庆也有一例青少年跳楼的案例。
“好危险啊,33楼!他坐在33楼,也就是顶楼的围墙边沿要做傻事……”
同小区的居民看到坐在围墙边的男孩,试图跳楼,便赶紧报了警。
没过多久,消防员赶到。
但不管消防员怎么劝,男孩就是不为所动。
他依然坐在随时会掉下去的围墙上,情绪还很激动。
所幸的是,消防员趁他不备,绕在男孩后方,把他拽回了安全地带。
(图源:华龙网新闻截图)
后来经了解,原来男孩是因为学校的琐事,和父亲吵了架。
再加上青少年叛逆期,孩子就走上了跳楼自杀这一条路。
关于孩子自杀的案例,我们一定不少见。
2019年,一名少年从车上下来,穿过人来人往的车流,纵身跳下了高架桥。
他的母亲紧跟在他的后面,想拉住他,但没有成功。
(图源:新闻)

男孩当场死亡。

监控视频的最后,是母亲怔怔看着桥边,然后倒下痛苦的画面。
2017年,11岁男生因为没有把母亲安排的家务做好,遭到母亲的打骂,直接从小区顶楼跳下,当场身亡。
还有南京一名9岁的男孩,因撞碎了学校玻璃,害怕被家人老师批评,留下了遗书:
“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受到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图源:网络)
碎了一块玻璃而已,竟然要以死谢罪。
而以上的案例,绝不是个例。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看到这个数据,你是不是很震惊。
自杀,似乎是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情绪问题的首要选项。
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刻不容缓


     据不完全统计,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孩子有过抑郁症状。

在全球范围内,20%的儿童青少年经历过此种时期。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中国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比四年前差不多翻了一倍。并随着时代的前进,整体的抑郁水平也在明显的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不容忽视。



1


“老是不想上学,一上学就装肚子疼”

 “你就去读个书,有那么困难么,我上班都没吵吵累,上学你还嫌累。”

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业受挫、不知如何社交、霸凌、要求高压力大、自信心不足等多种问题导致孩子对上学提不起兴趣也可能导致孩子焦虑抑郁。

当孩子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时,家长可以先了解根本原因,针对根本原因进行解决。如家长一味的催促,孩子的问题并不能得到改善,并且这种循环,会加剧孩子焦虑或抑郁的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由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植物神经紊乱所带来的躯体症状,从而导致严重焦虑抑郁症状出现。其中躯体症状也会包括头疼、头晕、心慌等。如果经检查各项身体指标并没有任何问题就需要及时到心理科就诊,别忽视了孩子们的求助方式


2


“天天不愁吃,不愁穿,不是挺幸福的么,还哭丧着脸,就不能高兴点”

物质方面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在精神方面的支持更缺少不了。当今社会生活条件明显提高,但人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并没有完全被重视。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更需要同伴、家长在此时期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并给予更多的建议和支持

情绪的释放也是根据个人当时情境的理解,多次被人要求的情绪上的转变很容易让青少年的孩子陷入情绪混乱中,导致不能按照自己感受的情绪去识别和管理,未来很容易有讨好型人格和完美型人格的潜在风险


3


“没有朋友就去交朋友啊,你不和别人来往,当然没朋友了”

对于社交障碍或者恐惧的人,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被发现的

一,在正常的社交情况下跟陌生人沟通时,紧张是大部分人大家都会有的状态,所以会被理所应当的认为是正常的紧张所导致的。

二,家长们很难真正的区分孩子是社交恐惧还是性格内向,内在的变化与外显表现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就经常会被家长们所忽视,只有孩子们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跟家长表述自己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时,家长们可以耐心并详细的询问一下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再加以评判。


4



“我已经对你够好、够爱你了,你怎么还不满足?”


中国式家庭关系中,很多父母没有跟孩子好好沟通,不顾对方的需求一味的付出,沉浸在自己付出的满足感中,还要求对方对自己的这种付出给予回报或者反馈。

其实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爱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你对待别人好的方式可能正是你所想要别人对待你的方式,便会在不经意间被展现出来。尤其是父母一辈,希望把小时候自己没有完成或者得到的,加注到孩子身上。但真正别人需要的爱应该是通过对他人的了解并站在他人的角度,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付出。

家长更需要在孩子青春期的过程中跟孩子做更好的互动和沟通,了解孩子本身的诉求,才能更好的辅助他们走的更远。如何让自己很好的发展自我适应学校和社会、又能感受到我们家长的爱!

心理异常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如何应对、如何避免,请收看:

校园安全云服务
「旨在分享研究成果、解读安全政策、追踪安全热点、传播安全知识、打造学校安全公众号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