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NSFC优青(海外),已陆续通知! 关注“解说科研项目”,后台回复:海优,获2025年申请交流群!仅限优青(海外)项目!
本文转自”自科在线“
设立开放基金课题是基于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鼓励实验室外科研人员合作开展前沿研究,以此提高实验室平台影响力和资源利用率。资助额度大多几万至十几万,资助期一般1-3年。时代学者汇总整理了近期的开放基金课题,相关学科人员可以关注:
1、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2025年度)(2024年12月31日截止)
一、概况
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紧密围绕能源化工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制造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研究前沿,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能源化工过程,从需求驱动的敏捷供应链、生产过程全流程优化、绿色生产安环管控三个维度出发,开展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应用基础与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
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研究基金,为从事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海内外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课题经费。研究课题应符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优先资助:学术思想新颖、具有开拓性或创造性的预研性课题;符合国家需求、有应用前景的课题;多学科交叉、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的集成创新课题。
二、研究方向 (但不限于)
1、智能混合建模与数字孪生系统
工业过程机理建模
融合机理与数据的混合建模
2、智能感知与网络系统协同控制
智能感知与特征信号处理
信息受限不确定动态系统控制理论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与优化
3、智能自主控制与流程运行优化
工业过程智能控制
工业过程一体化集成优化
4、计划调度系统优化与智能决策
复杂约束高维工程优化问题求解
不确定条件的计划调度鲁棒优化
5、安全环境足迹监控与溯源诊断
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防御
多模态动态系统过程监控
化工过程风险量化与溯源诊断
三、资助对象与申请条件
1、申请者必须为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非本实验室科研人员;
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站期间的博士后、从事控制理论、控制工程和优化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均可申请本研究基金,中级职称科技工作者申请时,需1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同行科技人员的推荐;
3、申请课题必须符合开放基金项目指南,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足、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技术路线合理;
4、欢迎获得国家(省、部、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技术项目、国家(省、部、委)科技攻关项目等的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本实验室将提供良好的上机环境,并优先考虑给予资助。
四、申报与审批程序
1、2025年度的课题申请自2024年1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结束;
2、申请人从实验室主页(http://smecp-lab.ecust.edu.cn)下载并填写开放研究课题基金申请表,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一式三份(均为原件),寄送至本实验室;并同时将申请书盖章后的电子版发送到实验室联系邮箱zhongmeili@ecust.edu.cn;
3、每项申请课题经三名以上专家进行评审,由实验室主任汇总评审意见,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根据择优的原则,确定资助项目;
4、凡获批准立项的课题,本实验室向申请者发出“批准通知书”和“研究计划书”,在收到申请者填好的计划书后,经实验室主任组织审核,正式列为本实验室的开放研究课题。
五、课题管理
1、基金课题执行期限一般为两年;
2、获得资助的开放课题需在获得资助年度的中期向本实验室提交“开放基金课题进展报告”。在结束后三个月内向本实验室提交“开放基金课题结题报告”;
3、课题执行过程中,如需改变或推迟计划,需提前3个月向本实验室提交书面申请,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同意,并得到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方可执行;
4、受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应注明本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二完成单位,其成果和论文标注单位为:
中文: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
英文:Key Laboratory of Smart Manufacturing in Energy Chemical Process,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0237
六、经费管理
1、对批准资助的课题,每项课题资助金额2~4万人民币。完成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经费按年度拨款,实行课题单独核算;
2、项目基金原则上仅用于支付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费、实验材料费、测试费、差旅费和论文版面费等,不能作为劳务费、酬金等提取;
3、申请者应在财政制度规定的范围内,按照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支配研究经费。对使用不合理或不能完成任务的,实验室主任有权调整或停拨经费。
七、实验室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30号华东理工大学实验19楼1517
邮编:200237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邮箱:zhongmeili@ecust.edu.cn
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4年11月1日
2、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实施指南(2024年12月31日截止)
为促进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加强重点实验室与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推动我国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领域基础理论、技术、材料和装备的科研攻关、成果推广应用,发挥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作用。重点实验室拟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设立开放课题,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开展科研合作。现公开发布2025年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有关事项如下:
一、开放课题方向
申请课题资助应紧密围绕本重点实验室的重点科研攻关方向,且研究内容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2025年度拟重点资助以下开放课题方向:
1.危化品及化工工艺风险评估技术;
2.化工园区系统安全理论及一体化安全技术;
3.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及仪表功能安全理论与技术;
4.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分析及应急救援技术;
5.应急救援与个体防护装备轻量化智能化技术。
二、资助经费与时间
(一)资助金额:拟资助5项开放课题,每项开放课题资助3万,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建设单位)资助。
(二)完成期限:每项开放课题原则上应在2年内完成,对必须持续较长时间的课题,可适当放宽期限。
三、申请要求
1.面向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化工安全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均可在指南范围内提出申请。
2.申请者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违反科研诚信的行为。
3. 得到申请人所在单位的书面同意。
四、课题申请、审批流程
(一)课题申请。
申请人按要求填写《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经申请人所在单位审查同意后,于2024年12月31日前,报送建设单位联系人邮箱(me85017@126.com)。
(二)建设单位初审。
建设单位收到开放课题申请后,对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可行性进行初步评审。评审原则如下:
1.是否符合本指南研究方向和格式要求,目的、意义是否明确,研究技术路线是否可行。
2.重点支持具有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的课题,鼓励多学科交叉的课题。
3.支持国家或地方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的预研究课题。
4.支持富于应用前景或效益显著的较高层次的应用研究开发课题。
(三)学术委员会评审。
经初审符合申请要求的课题,由建设单位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并出具书面评审意见,评审原则如下:
1.课题立论根据是否充分,研究技术路线是否先进可行。
2.学术思想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四)课题审定、批准。
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评审意见,由建设单位最终审定资助的开放课题,并签发立项批准书,通知课题负责人(课题申请人)及其所在单位。
五、课题实施安排
1.课题获批准后,建设单位指定至少一名本实验室固定成员作为课题执行监督管理人员,课题负责人与建设单位签订科研合同书,合同书经双方所在单位签字盖章生效。
2.获得资助的课题负责人,应在签订合同后15日内向建设单位和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分别提交课题实施计划(一式两份)。
3.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建设单位和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分别提交课题研究进展报告(一式两份),及本年度发表论文、成果鉴定或获奖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
4.课题实施过程中,原则上不允许更改原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如必须变动,课题负责人应在课题研究期限的上半程提出申请,报建设单位审批备案。
5.在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下取得的成果,由重点实验室与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共享。发表论文要求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必须以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英文:Key Laboratory of Major Hazard and Chemical Industry Park System Safety)为第一署名单位,不能仅在脚注中加以致谢。同时注明开放课题基金资助号。
6.课题研究期满,课题负责人应在期满后三个月内结题,并向重点实验室提交结题报告,并附相关的研究成果证明和正式发表的论文等。逾期不按要求提交的,取消今后申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资格,并通报其工作单位。
7.课题结题验收时,须向重点实验室提交至少1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以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署名单位的代表性论文(核心期刊以上),或体现重点实验室贡献的材料或装备研制、专利授权、成果转化等成果证明材料。
8.课题完成后,由学术委员会对课题完成质量和学术水平进行评价。重点实验室对完成课题特别优秀者可以批准其连续申请并给予资助。
9.课题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课题合同书履行研究内容,对于中期终止的研究课题,或未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完成的课题,重点实验室将终止资助,全额收回开放课题经费。如在开放课题实施期间存在违反科研诚信、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重点实验室将保留追责的合法权益。
10.建设单位定期检查开放课题的进展情况。发现工作进展不正常或经费使用不当的,建设单位将减少或暂停其经费使用,以至撤消资助。不报年度研究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的,暂停其经费使用。
七、经费使用方法及要求
课题经费的各项开支标准,均按现行国家和建设单位财务制度规定执行。各开放课题的经费使用方法及要求,将在双方签订的科研合同书中具体约定。
八、联系方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联 系 人:曾涛
联系电话:17800816248
电子邮箱:me85017@126.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32号甲1号安全大厦
附件: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书
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2024年11月20日
3、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2024~2025年度行业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2024年12月20日截止)
一、 开放课题指南说明
(一)立项目标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部重实验室”)依托于东南大学,紧扣“四个面向”,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学科交叉创新应用,以机器学习、知识处理、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医工交叉、文工交叉为重点研究方向,全面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融贯科研、教学、应用创新与产业赋能于一体的研究中心。
为鼓励人工智能交叉应用的自主创新研究,促进高水平AI+成果产出与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赋能千行百业,部重实验室基于“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特设立“行业开放课题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交叉应用的基础研究与创新实践,重点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且亟需解决的前沿技术或应用需求。现诚挚邀请相关领域研究团体或个人踊跃申请,利用部重实验室平台与资源,共同研究、联合攻关。
(二)建议研究范围
1.人工智能与网络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
2.人工智能与新能源行业智能制造
2.1 光伏组件功率档位预测*
2.2 光储焊接质量检测(非外观检测)**
3.人工智能与数字医疗
3.1 现代医疗数据管理与应用
3.2 临床学科大模型语料库
4.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
4.1 教学行为分析
4.2 新型教学工具
4.3 教育行政与安全管理
5.人工智能与智慧农业
5.1 遥感影像处理
5.2 水下超浑浊成像
5.3 农业物联网
5.4 农业自动化
注:
*:通过组件图像信息和前段信息(电池片信息,硅片信息等)建立模型预测组件功率,误差≤0.5%,置信度≥99%
**:有效识别焊接内部质量问题,虚焊识别准确率≥95%
二、 基金管理办法
(一)资助对象
与人工智能交叉应用相关的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研究生,企事业单位科技工作者。成功申请开放课题的申请人,将自课题获批之日至课题研究期结束起成为部重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
(二)申请条件
1. 符合本基金指南资助范围,不得重复申报已获其他基金资助的项目内容;
2. 课题申请应思路新颖、立论根据充足、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技术路线可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近期可取得重要进展;经费预算编列实事求是;
3. 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满足学位或职称要求的申请人,需有一名同行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或部重实验室行业顾问专家推荐;
4. 申请者与课题组成员应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和可靠的时间保证,并具有基本的研究条件,有一定时间到部重实验室从事研究与交流工作;
5. 每位申请人、课题组成员限申报一项(含在研尚未结题的开放课题),有未结题的不能申请;
6. 申请人申报的课题须经所在单位同意签章。申请人需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并切实履行所做出的承诺。
(三)申报程序
申请人从实验室网站(https://aiia.seu.edu.cn)下载并填写行业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将一份电子版申请表发送至zhoujingyang@seu.edu.cn,三份纸质版本申请表(需签字盖章)寄回东南大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计算机楼124室 曹老师 收,联系电话:025-52090987)。
2024年度接收开放课题申请书的截止期为2024年12月20日17点整(以电子版申请表邮件接收时间为准)。申请表填写应符合要求,否则不予受理。
部重实验室主任随后将组织行业顾问委员会专家进行评审,根据满足基本要求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年度资助项目。评审结果将公布于部重实验室网站,并通知获批申请者签订课题合同。
(四)课题管理与经费管理
1. 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1年,平均资助力度为2万元(或等值算力);重点项目研究期限为1-2年,平均资助力度为5万元(或等值算力)。最终立项课题数量、资助经费及形式,根据部重实验室经费、课题申请数量、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2. 根据教育部和东南大学有关规定,开放课题经费不外拨,由部重实验室统一管理,由一位实验室成员作为校内联系人辅助处理课题经费使用和报销事宜。开放课题结题后,剩余经费由实验室统一管理,原则上不再用于结题课题的后续费用支出。
3. 开放课题基金的经费支出可包括以下方面:
(1) 科研业务费(包括文献资料费、实验材料费、测试费、算力机时费、论文版面费、专利申请费等)
(2) 学术活动费(包括学术会议交通费、住宿费、授课费、专家咨询费等)
4. 经费报销需符合东南大学财务管理相关规定,具体要求另行告知。
(五)年度报告和结题要求
1. 受资助课题应按年度提交进展报告,对于没有充足理由未能按进度完成研究计划的课题或经费使用不当的课题,实验室主任有权暂时中止或取消资助资金。
2. 课题执行过程中,如需改变或推迟计划,需提前三个月向部重实验室提交书面申请,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方可执行。无故中断课题研究工作,应退赔已拨付经费,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本开放课题基金。
3. 课题结束后三个月内,课题主持人(申请人)应提交课题结项材料,包括:
(1) 结题报告(研究工作总结)
(2) 学术论文、专著、专利、软件著作权、成果评议、鉴定和报奖资料等成果证明材料
4. 课题组应及时发表研究成果,在结题时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应已公开发表。课题结题由部重实验室组织专家根据课题结题报告及提交的支撑材料进行评审,并对通过评审的课题发放结题证明。
(六)成果奖励
对于完成情况优秀的成果(课题),将颁发优秀成果(课题)证明,同时公示于部重实验室网站予以表彰;特别优秀的将给予补充资助或滚动资助。
(七)成果署名与所有
开放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归部重实验室与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共同拥有,并按照课题合同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1.成果署名格式要求
(1) 论文:应署“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或“Key Laboratory of New Gene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It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Southeast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为论文第一(或通信)作者的单位之一,并注明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拟定其中英文标注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2) 著作:扉页上应标署“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资助项目”;
(3) 专利、软著:东南大学应为(共同)权益人;
(4) 鉴定成果、奖项:应署“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为该项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
三、 联系方式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计算机楼
联 系 人:周老师 13636302557
电子邮件:zhoujingyang@seu.edu.cn
四、 本课题基金申请指南由部重实验室负责解释
2025年行业开放课题申请书(模板).doc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
2024年11月
4、自然资源部北京地壳应力应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2024年度)(2024年12月20日截止)
自然资源部北京地壳应力应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2019年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野外站以地壳应力应变研究为主线,深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理论、方法与技术,长期积累连续稳定科学规范的地壳应力应变观测数据,支撑地应力与地壳运动演化过程、地应力与致灾机理等方向研究,服务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深部资源安全开发利用、城市群经济区安全保障,助力国家治理效能提升。
秉持野外站“观测、研究、示范、服务”的科学定位,为充分发挥野外站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鼓励和促进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现发布北京地壳应力应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4年度开放基金课题(以下简称“开放课题”)申请指南,诚挚邀请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交申请。
一、资助领域和研究方向
2024年度开放课题将围绕野外站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重点资助如下五个研究方向:
1、地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方法研究;
2、地应力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方法研究;
3、构造应力的数值/物理模拟研究;
4、地应力与地质演化过程研究;
5、复杂地应力场工程灾变问题研究。
申请课题题目可以是研究方向的延伸和细化。
二、申请条件和要求
1、开放基金鼓励学术思想活跃的科学工作者申请,研究课题需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及良好应用前景,研究内容与申报领域和研究方向一致。
2、申请人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课题申请人要求为非本野外站成员,且至少需要一名本野外站固定成员作为课题主要研究人员。
3、申请人应在相关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具有承担课题的能力。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根据野外站开放基金课题主要资助的领域和研究方向,填写“自然资源部北京地壳应力应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在指南发布截止期限内将申请书(纸质材料一式三份,同时递交相应电子文档)报送野外站,邮件主题和申请书题目请注明“课题名称+申请人姓名+申请人单位”,截止日期以邮戳为准。申请者所在单位需对申请者的能力与水平以及申请的内容进行审查,封面加盖单位公章。
2、野外站组织有关专家对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同一方向的研究课题择优资助。批准立项的课题将以邮件或电话方式通知申请人,签订课题研究协议。
四、申请说明
1、开放基金课题起止时间为2025年1月-2026年6月。拟资助研究课题不超过4项,单项经费预算不超3万元,欢迎申请单位提供匹配资金。
2、申请人须根据附件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的内容,逐条认真填写。课题研究计划务必包含切实可行的原理、方法及技术路线,合理的经费预算。
3、课题经费使用及管理严格执行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的有关规定,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业务费(材料费、测试费、差旅费等)和劳务费。课题立项后,由野外站一次性拨付课题经费至申请人工作单位。
4、获资助的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期间列入野外站流动人员管理,课题获批后应提交研究计划,课题执行中期,课题负责人应提交课题中期执行情况报告。对执行情况较差的课题,本站有权中止资助。
5、无特殊情况者,课题需在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内完成课题结题验收。对于无法通过结题验收的课题,野外站将向申请人工作单位发函通报,并有权收回已划拨经费。
6、2024年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的受理时间为从本指南发布之日起至2024年12月20日,逾期不予受理。
五、开放课题资助的标注方式
开放课题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专利等)应将自然资源部北京地壳应力应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of Crustal Stress and Strain in Beijing,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并标注资助课题编号,由野外站、研究者本人和其所在单位共享。
六、其他
获得资助后,申请人应遵守本野外站有关规章制度,按要求汇报研究进展,及时完成协议指标。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100081
联系人:马老师
电话:010-88815093
邮箱:maxiumin2@163.com
5、北京师范大学多尺度自旋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2024年12月15日截止)
多尺度自旋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解决自旋物理在各个尺度上的基本科学问题,聚焦于极端尺度下的自旋物理基础问题、自旋物理中的跨尺度集体行为、微纳尺度下的自旋物理前沿问题、自旋物理的先进计算方法、自旋物理的交叉及应用等五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为贯彻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建设方针,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促进实验室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结合本实验室发展目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现组织申报多尺度自旋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开放课题,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踊跃申请。
一、资助领域与方向
根据多尺度自旋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定位与科学目标,近期开放研究课题方向设立如下:
1、极端小尺度下的基本粒子和极端大尺度下的宇宙、天体等的自旋相关问题;
2、电子、原子等的自旋在新物态、新材料中可能起到的关键作用;
3、大量相互作用自旋组成的复杂系统中演生出的丰富的物理现象;
4、不同尺度、领域、方向的自旋物理前沿理论及数值计算方法;
5、自旋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叉,探索可能开辟出的全新学科方向和重大应用前景。
二、成果及资金管理
1、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由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研究成果或论文发表时,需将实验室作为署名单位之一。中文名称为“多尺度自旋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 Multiscale Spin Physics, Ministry of Education”。标注形式:资助课题发表论文时,均需注明“北京师范大学多尺度自旋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英文单位署名“Key Laboratory of Multiscale Spin Physics(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凡获得实验室资助的课题在成果正式发表时,须注明本项目得到多尺度自旋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开放研究基金的资助:Supported by Open Fund of Key Laboratory of Multiscale Spin Physics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三、开放课题管理与经费管理
课题数量根据实验室经费、课题申请数量及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其中重点项目计划1-2项,经费额度不超过5.0万/项,一般项目3-5项,经费额度不超过2.0万/项,执行期限24个月。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有关规定,开放课题经费原则上不外拨,由实验室统一管理。开放课题立项后申请人需确定一位实验室成员作为校内联系人辅助处理课题经费使用和报销事宜,经费报销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及北京师范大学相规章制度执行。开放课题结题后,剩余经费由实验室统一管理,原则上不再用于结题课题的后续费用支出。
四、年度报告及结题要求
受资助课题应按年度提交进展报告,对于没有充足理由未能按进度完成研究计划的课题,实验室主任有权暂时中止或取消资助资金。
课题结题时需向实验室提交如下资料:
(1) 结题报告;
(2) 学术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成果评议、鉴定和报奖资料等成果证明材料。
五、注意事项
1、申报人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2、实验室对每项开放课题指定一位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作为该项开放课题的项目合作者。
3、申报人同一年度限申报1项,已有本实验室开放课题在研项目者不得申报,应结题后再申请。
4、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研究人员每一年向实验室提交课题进展报告。实验室对报告审查后给出评审意见,评审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只有上一轮项目评估为优或良的申请人,有资格申报下一轮项目。
5、课题结束2个月内,研究人员应认真填写《课题结题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工作总结、课题完成情况、成果目录、软件源程序和论文目录等。报告经项目合作者审查签署意见后,报实验室组织验收。逾期不按要求提交结题报告者,取消其今后申请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格。
六、申请办法
1、申请者根据实验室上述主要研究方向自由选题,认真填写申请书(点击下载)。实验室开放基金将优先资助立论清晰、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具有创新科学意义的研究课题。
2、本年度资助的开放课题基金资助金额为2万元(一般项目)或5万元(重点项目),执行期为2年,非本学院/实验室人员可申报。
3、2024年度的课题申请截止日期:2024年12月15日。申请者应在截止日期之前将课题申请书(一式两份,所在单位盖章),报送或邮寄给实验室联系人,同时发送申请书PDF电子文件(其中盖章页扫描)到实验室邮箱(spin@bnu.edu.cn)。
七、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邮 编:100875
电 话:18501387377
E-mail:spin@bnu.edu.cn
6、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2024年12月15日截止)
根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按照“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为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吸引本领域学者在交通物联网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逐步提升实验室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实验室设立2024年度开放基金项目。
1、 开放课题资助方向
2024年开放课题主要围绕交通信息处理及智能方法、交通物联网网络与通信技术、交通信息感知技术、交通物联网支撑和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四个特色方向给予资助,重点资助自主可控的安全、智能的交通物联网技术研究及相应成果转化应用。
2、 资助对象与申请条件
凡研究方向符合开放课题指南的研究人员(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获得者),均可根据课题指南提出申请,经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择优批准,获得课题基金资助。
3、 申报程序与审批程序
申请人从网址(http://cst.whut.edu.cn)上下载并填写开放课题研究基金申请书,由所在单位同意、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将申请表寄回交通物联网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需提交一份电子版,二份纸质版本),电子版发送至:iot@whut.edu.cn,纸质版邮寄至: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工大路学海楼524办公室郭老师收。
申请课题必须符合开放基金项目指南,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足、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技术路线合理。
本年度接收课题基金申请表截止期为2024年12月15日;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根据择优的原则,确定本次资助项目;评审结果将于2024年12月底前通知申请者并签订合同后开始实施。
4、 课题管理与经费管理
基金课题执行期一般为两年,本次研究工作的起始时间为2025.1.1~2026.12.31。
本次资助5~8个项目,平均资助力度为1~3万元;经费在武汉理工大学账上,课题获批者可自行到学校报账或由实验室秘书协助报账;一旦项目获批,经费将一次性划拨到账上。
5、 年度报告和结题要求
每年应在12月31日前将年度报告寄到实验室,申报课题必须按照申请内容及“年度进度报告”进度完成,对于基金使用不合理或者没有足够理由未能按进度完成计划的课题,实验室主任有权暂时中止或取消资助资金。
课题结题要求:
鼓励研究人员多投高水平国际期刊、中文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结题要求应符合以下论文发表指标的基本要求之一:
(1)JCR Q1期刊论文或CCF推荐A类国际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篇(会议论文指“Full paper”或“Regular paper”,即正式发表的长文);
(2)SCI检索期刊论文或CCF推荐国际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篇。
课题结题时需要向实验室提交如下资料:
(1)研究报告;
(2)学术论文、成果鉴定证书复印件;
6、 成果署名
获本实验室资助课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归本实验室与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共同拥有。具体成果署名格式为:
(1)论文:应属“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或Hubei Key Laboratory of Transportation Internet of Thing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为作者单位之一;
(2)著作:扉页上应明确标署“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资助项目”;
(3)鉴定成果:应明确标署“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为该项目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
(4)专利:申请单位应为武汉理工大学。
7、自然资源部高纯石英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2024年度)(2024年12月11日截止)
为加强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与合作,吸引和鼓励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利用创新中心平台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围绕高纯石英资源开发利用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根据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有关要求,现发布2024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一、重点支持方向
自然资源部高纯石英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立足高纯石英资源,围绕地质找矿、提纯评价、材料制备,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工作,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资源安全供给。
2024年度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1.国内外高纯石英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2.铝钛等元素在流体与高纯石英间的分配行为及其机制研究。
3.高纯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去除技术研究。
4.氯化焙烧对高纯石英深度提纯降低杂质含量的行为研究。
5.高纯石英中杂质对石英坩埚成型的影响研究。
二、开放课题基金申请
1.申请人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学术道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优先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每位申请人只能申请1项开放基金课题。开放课题负责人将自动作为创新中心客座人员,每项开放基金课题需有一名本创新中心固定研究人员作为合作者。
2.申请人需在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网站(http://www.imu.cgs.gov.cn)下载申请书(附件),按要求填写,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3.按照“公平公正、择优支持”的原则,创新中心将组织同行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议,由依托单位批准,确定资助课题和经费额度,并通知申请人。
4.获得资助的申请人应根据评审意见形成课题任务书并签订合同,拨付经费后实施。
5.课题经费预算按照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财务管理规定编制预算,创新中心将对结题项目成果进行评审。
三、开放课题基金管理
1.2024年度本创新中心设置开放基金根据评审情况择优录取,每项课题经费支持额度原则上5-8万元,实施周期为1年。自课题批准日期起开始执行。
2.申请人需发表相关的SCI、EI收录论文不少于1篇或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开放基金课题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和成果归创新中心和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共同所有,并共同署名。
3.研究发表的论文署名须以“自然资源部高纯石英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为第一单位,无标注“自然资源部高纯石英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名称的成果不计入课题成果数量。中文署名“自然资源部高纯石英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郑州,450006”(英文署名格式为“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igh Purity Quartz,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Zhengzhou 450006, China”)。
4.项目研究结束经过评审验收后,成果报告、资料和图表等交技术创新中心保管归档。
四、其他要求
本次申请受理的日期为2024年11月12日-12月11日,如有疑问可咨询联系人。请有意者在规定日期内提交5份申请书(格式见附件)。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0371-68628513。
E-mail:zliang_a@mail.cgs.gov.cn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西路328号,邮政编码:450006
附件:自然资源部高纯石英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申请书
8、2024年度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通知(2024年12月10日截止)
根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按照“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为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吸引、凝聚优秀学者在内河航运技术前沿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实验室知名度和影响力,引领我国内河航运科技创新,根据《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项目,2024年度拟资助项目数3-5项,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度为2.0-3.0万元。
一、开放对象
高等院校、研究所(中心)、企事业单位的非本实验室在职研究人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年龄未满60周岁者均可以直接申请资助,其他人员需由两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推荐后方可提出申请。
二、开放课题资助方向
方向1:内河通航环境与安全保障技术
方向2:内河船舶操纵与智能控制技术
方向3:内河航运信息与智能服务技术
方向4:内河绿色航运与应急救援技术
围绕上述四个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面向安全、绿色、智能与信息化的内河航运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
三、申请时间和提交方式
凡申请本实验室开放课题者,需下载并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提交工作单位审核盖章后的纸质版申请材料一式三份,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10日(以邮戳为准),同时将WORD版申请书发送至whuthgz@whut.edu.cn。
四、开放课题的管理及验收
1、正在承担本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负责人不能重复申请。
2、验收条件:以本人为第一作者且本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或所在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本实验室为第二署名单位)发表与申报书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不少于2篇,其中至少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各1篇。
3、开放课题研究期间和期满,须向实验室提交如下资料归档:
(1)课题中期检查报告;
(2)研究工作报告或终止报告;
(3)学术论文以及获得奖励、专利证书等科技成果、奖励的证明文件;
(4)课题研究工作中的原始记录、技术档案、资料及目录清单;
(5)经费使用情况报表。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174号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
邮编:430063
联系人:郝国柱
联系电话:15347069229
电子邮件:whuthgz@whut.edu.cn
附件1: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管理办法
附件2: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申请书
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2024年11月11日
9、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2024年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2024年12月10日截止)
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简称“实验室”)是中国气象局主管,由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共建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主要聚焦航空高影响天气识别预警、气象与航空深度融合应用、绿色低碳航运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旨在促进航空气象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示范、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现发布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欢迎有志于航空气象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人员申报。
一、资助领域
1. 机场终端区高影响天气临近预报预警技术研究
基于物联网及多源数据融合的航空高影响天气(重点聚焦风切变、低能见度、低云、沙尘天气等)实时感知技术;面向不同运行场景的航空高影响天气风险快速告警技术;机场终端区航空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技术。
2. 国产飞机智慧运行气象保障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国产飞机气象风险实时感知与报警技术;基于影响的国产飞机运行气象风险精准预警技术;面向国产飞行计划制定、飞行动态监控、飞行员辅助决策等应用场景的气象服务关键技术;飞行情报信息在航空影响预报(积冰、颠簸等)中的融合应用技术;面向全球航路的火山灰扩散快速预报预警技术。
3.低空经济/通用航空气象保障技术
基于多源探测的低空气象观测系统解决方案;低空空域三维气象要素实时感知与快速分析技术;影响低空飞行安全的气象风险精准识别与告警技术;低空航路气象风险精细化临近预报及智能预警技术;面向通航短途运输、无人机物流配送、低空公共服务、低空消费市场等典型低空经济场景的航空气象保障关键技术;临近空间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技术;低空气象信息交互与服务标准。
4.云微物理过程航空观测实验及飞行影响研究
云中微物理过程对云中过冷水和飞机积冰的影响;云中大气湍流活动特征及其对飞行安全的影响;云中机载探测方案及飞机观测试验。
5. 面向人工影响天气及气象探测飞机的气象保障技术研究
保障人工增雨飞机作业安全的气象保障技术;面向特殊天气探测的飞行安全保障技术;基于雷达、卫星等多源实况资料的高性能飞机作业效益评估技术;人工增雨飞机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技术。
6. 航空二氧化碳排放量时空综合评估技术研究
航空二氧化碳排放综合评估技术;网格化航空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面向具体航次的碳排放强度评价技术;我国航空二氧化碳排放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飞机凝结尾迹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
7. 大模型在航空气象服务中的融合应用技术研究
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航空气象服务中的融合应用,研究大模型在文本生成、智能客服、图像识别、态势分析中的应用技术。
8. 航空气象信息快速处理与可视化技术研究
适应航空气象特点的海量三维数据快速处理技术;面向航空气象服务需要的三维数据快速可视化技术;数字孪生与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航空典型业务场景中的集成应用技术。
9.航空气象专用探测设备研制
适用航空场景的沙尘暴监测、跑道温度监测、跑道积冰监测设备;面向低空空域的立体化、精细化、低成本气象监测设备;基于边缘计算、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的航空高影响天气识别技术。
10. 空间天气与航空遥感气象探测载荷校飞试验技术研究
面向航空运行安全的空间天气服务解决方案;面向下一代风云卫星的新型遥感载荷航空机载校飞试验飞行规划、载荷验证靶标设计方案与方法;卫星有效载荷航空试验平台演示验证方法与系统。
二、资助单位
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三、申请事项
(一)社会各航空、气象相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均可申报。申报时必须有实验室依托单位人员作为课题联合负责人参与课题研究。同年作为负责人申请开放研究课题限1项,作为参加人限2项,此前作为课题负责人获批本实验室开放课题但尚未结题的,本年度不得再申请。
(二)申请人应认真阅读《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根据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指南,拟定研究题目、确定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填写《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2024年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附件2)。申请人应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三)2024年度开放课题设重大课题、重点课题、面上课题和青年课题。重大课题经费约100万元(资助不超过1项),研究周期为2年。重点课题每项资助20-50万元(资助不超过5项),研究周期不超过2年;面上课题每项资助不超过10万元,青年课题每项资助不超过5万元,研究周期均为1年。
课题经费低于10万(含)的,绩效占比不得超过30%;10-50万(含)的,绩效占比不得超过25%;大于50万的,绩效占比不得超过20%(课题承担单位有另行要求的,按照承担单位要求执行)其余科目不做要求但设置必须合理。
(四)申报课题应符合本指南,但不要求完整覆盖本指南所列某一资助领域的全部研究内容。
(五)申报课题要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前景,实验室将优先资助能够解决航空气象服务当面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的课题。
(六)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10日(以寄出邮戳为准)。申请者需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申请书(三份,加盖所有参加单位的公章)。纸质版和电子版内容须一致,否则视为无效申请书。
收件人:吕瑞
邮寄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气象影视大楼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
邮编:100081
电话:18813111646
E-mail:lvrui@cmrcglobal.com
(六)课题资助结果将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本人。
(七)申请人如需就指南内容、与实验室依托单位联合组队或其他事宜与实验室沟通,可通过如下方式联系:
联系人1(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吕瑞
电话:18813111646
E-mail:lvrui@cmrcglobal.com
联系人2(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李琴
电话: 17623830669
E-mail: liqin_cafuc@163.com
附件1: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docx
附件2: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2024年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doc
中国气象局航空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
2024年11月7日
10、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2024年12月10日截止)
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是2001年6月建立的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进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序列,2011年10月科技部批复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通过科技部重组并组建为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围绕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作物抗逆与高产优质的遗传基础、作物逆境应答与调控机理、作物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等三个研究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提升我国作物逆境生物学与高效生产领域研究水平,为农业生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为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交流,实质性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促进重大研究成果产出,实验室特设立开放课题,面向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尤其是中青年学者申报,与实验室研究团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实验室技术平台资源,开展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一、资助方向
1.作物抗逆与高产优质的遗传基础
阐明作物抗逆与高产优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发掘性状形成关键基因、调控元件及其优异等位基因;揭示作物适应逆境的分子机制及调控网络;挖掘基因型-表型-环境型的内在关联,揭示多性状协同调控和提升的遗传机理,阐释抗逆性与优质高产性状的协同机制,支撑高产优质抗逆广适作物新品种培育。
2.作物逆境应答与调控机理
阐明作物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作物的互作机制;揭示作物感知、传递、应答和适应干旱、极端温度、养分匮缺等非生物逆境的分子网络;系统认识逆境、有益微生物与作物间的信息流传递规律;发掘利用作物自身抗性系统与环境因素协同提升抗逆性的应用潜能,为作物抗逆与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3.作物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探索作物抗逆、产量与品质形成及资源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机制;培育作物抗逆与优质新品种;研发健康土壤培育与耕地质量提升技术、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智慧农作与绿色高效种植制度;探索有害生物防控新策略,研发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二、课题申报
(一)申报条件
1.凡具有中级专业技术以上职称或已取得博士学位的国内外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均可申请,原则上不受理在读博士生和校内科教人员的申请。
2.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课题的结题报告,原则上不受理无结题报告的再次申请课题。
(二)申报要求
1.申请者在资助方向方位内自由选题,开展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申请者依托本实验室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在申请书中须有明确的依托团队和合作研究计划。
2.开放课题优先资助立论清晰、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具有鲜明创新性和科学意义的研究课题;优先资助具有较好研究基础,与依托团队合作紧密的申请者。
三、资助情况及要求
1.每项开放课题实验室支持经费额度不超过10万元/项,依托团队按1:1比例进行经费配套,执行年限为2年。
2.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截止时间为2024年12月10日。申请者应在截止日期之前将课题申请书(一式二份,A4开本,申请者签字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邮寄给实验室联系人,同时发送申请书电子文件至指定邮箱。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彭科峰
电话:029-87080062(传真)
E-mail:csbaa@nwafu.edu.cn
网址:http://csbaa.nwafu.edu.cn
通讯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邰城路3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科研楼1214
邮政编码:712100
12、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2025年度上半年开放申请指南(2024年12月8日截止)
为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以下简称武汉P4实验室),培养国家生物安全高水平人才,形成重大科技突破和成果产出,提升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科技支撑能力,现公开接受2025年度上半年自由申请类课题申请。具体信息如下。
一、申报要求
1. 申请人所在单位应签署意见,同意申报,并应对课题实施给予支持。
2. 对于涉及医学伦理的研究课题,申请人须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书面意见,并提交电子扫描件。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实验动物方案及生物安全审批将由课题实施单位完成。
3. 对于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的课题申请,应严格执行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部委关于“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
4. 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申请。
二、评审原则
武汉病毒研究所将组织专家组对课题进行评审。针对“课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申请使用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生物安全”和“伦理”等,结合实验室机时具体情况,统筹对课题申请进行评议。
三、课题实施
通过评审支持实施的课题,武汉P4实验室将根据机时安排,及时通知用户进行实验准备。利用实验室产出的成果,需致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英文名称National Biosafety Laboratory,Wuhan。
四、具体申报方式
申请人下载《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自由申请类课题申请书》、《科研项目审批表》,按说明填写完成后,于2024年12月8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提交申请书和审批表(包含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及医学伦理证明等相关附件材料纸质版和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一份,电子版发送至chendd@wh.iov.cn。
寄送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道黄金工业园金龙大街262号,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邮编:430207。
联系电话:陈逗逗,027-87998938。
附件:1.《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自由申请类课题申请书》
2.《科研项目审批表》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24年11月21日
13、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关于申报2024年度开放课题的通知(2024年12月6日截止)
各单位及有关人员:
根据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要求,“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年度继续设立开放课题,面向本实验室固定人员以外的国内外所有从事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人员征集,主要资助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具备良好工作基础和创新性的课题研究,欢迎大家踊跃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助课题数及经费:设立3-5个课题,每个课题资助经费3-5万,以最终评审结果为准;
二.征集课题指南:开放课题所进行的研究应围绕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本年度征集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生物学及特异性标志物筛查等方面的研究课题,申请者需填写申请书(见附件);
三.其它事项:
1.研究经费不划拨到承担者所在单位,只在实验室内立户,研究经费开支在实验室统一报销,须使用“福建医科大学”为单位的发票核销开支。
2.研究周期2年,本轮研究须在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一般不得延期,如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期者,需在到期前三个月提交延期申请并由实验室批准。研究工作结束时需提交结题报告。
3.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由本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发表论文时必须共同署名,署名排序须征得双方同意。单位署名: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州市大学城新区学府北路1号,350122。英文:Key Laboratory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1 Xue Fu North Road, Fuzhou 350122, China。论文注明:由“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开放课题基金”资助,英文:The project was suppoted by Open Research Fund of Key Laboratory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课题原始资料及学术论文应立卷,交实验室存档。
此轮课题征集截止期为2024年12月6日,电子版发送至邮箱:xinfan@fjmu.edu.cn。
联系人:辛老师 联系方式:13960946646
附件: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doc
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4年11月8日
14、2024年度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申报指南(2024年12月5日截止)
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本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安徽工业大学,由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批准建设。本实验室瞄准国内外智能破拆装备设计制造技术的学科前沿,致力于研发智能破拆装备设计和制造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为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贯彻开放、联合的指导思想,特设立2024年度开放基金课题,欢迎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
一、资助方向
根据实验室建设需要,本年度课题资助主要面向与智能破拆装备产品开发相关技术难题。研究方向如下:
1)破拆装备关键零部件数字化设计制造与运维
2)破拆装备液压系统设计与驱动控制
3)破拆过程作业规划与精准控制
4)智能破拆作业装备技术集成与应用
5)报废汽车智能拆解机器人相关技术与装备研发
二 、申请须知
1.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职称以上的国内外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均可在本实验室课题指南范围内申请课题;校外申请人应联合工程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合作申报;已获得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的研究人员在课题结题之前,不得再次申请开放基金;每位申请人限报1项。
2.申请人须填写《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参附件),由申请人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单位领导在申请书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3.申请人请于2024年12月05日之前寄(送)(以邮戳为准)《申请书》纸质材料一式3份至本实验室,同时将申请书电子版(PDF版本)发送到指定的电子信箱(2024年12月05日之前)。
4.申请课题经“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审查,择优批准,评审结果将通知申请者本人及所在单位。
5.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两年,执行时间以下达时为准;为规范项目管理,申报书中项目起止时间应填:2025年01月01日至2026年12月31日。项目资助金额预算为1-2万元,本年度拟计划资助项目总数为8-10项。
6.由本实验室资助的开放基金课题,项目结题时需提交结题报告,同时至少满足以下成果要求中的一项:
(1)项目执行期内授权与课题研究相关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2)以本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在SCI/EI收录的期刊或会议上发表与课题相关论文不少于1篇;
(3)同企业签订与开放课题成果转化相关产品研发的横向项目1项经费不少于10万元。
7.由本实验室资助的开放基金课题,其研究成果归本实验室所有。获授权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应为安徽工业大学。论文发表时,本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成果单位的中、英文署名分别为“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安徽马鞍山,243032”和“Anhui Provinc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Demolition Equipment, Maanshan,243032”。论文应标注“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英文:supported by the Open Project of Anhui Provinc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Demolition Equipment)和项目编号。
8.未尽事宜依照《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中相关规定执行。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童老师
联系电话:15395601682 E-mail:pantc2006@163.com
单位: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新城东区安徽工业大学秀山校区机械楼201办公室,邮政编码:243032
附件: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
本文转自”自科在线“
声 明
2024年NSFC优青(海外),已陆续通知! 关注“解说科研项目”,后台回复:海优,获2025年申请交流群!仅限优青(海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