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连载⑮ |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创造中国防沙治沙奇迹(四)

政务   2024-11-10 16:47   内蒙古  


开栏语

深情回望磴口县七十余年治沙征程,从风沙肆虐到绿满沙丘,见证了磴口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多年来,无数治沙英模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了防沙治沙的壮丽篇章,铸就了“磴口模式”的科学样板。

微磴口特设专栏连载《中国防沙治沙“磴口模式”——乌兰布和治沙七十年实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不屈不挠的治沙精神!


DENGKOUMOSHI
中国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
乌兰布和治沙七十年实录

中共磴口县委员会宣传部 编




第三章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创造中国防沙治沙奇迹

 四、拨乱反正,百废重兴


沙漠里的音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磴口县林业遭受严重破坏。到1974年,全县有林面积仅2万亩。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磴口社队林业组织被撤销,因而放松了管理保护,加之大量毁林开荒,林木受到严重破坏,全县林木损失达4.4万亩。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全县林业建设又兴起以弥补加宽恢复林带和黏土压沙为重点的造林治沙工作。到1967年,全县人工林面积恢复到63790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磴口县植树造林中止2年,县农、牧、林、水局的林业工作站被撤销,县林场交给生产建设兵团,种地烧砖窑,社队组织瘫痪,乱砍滥伐成材林木,造成重大损失。到1974年森林普查时,全县人工林下降到21690亩,破坏面积占66%,使林带出现82处缺口,仅县林场一家移交生产建设兵团的10年间,林木损失就达1万亩。同时,将群众私有林木不恰当地折价入社或借农田规划强行砍伐,严重地挫伤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造成社员个人所有林木的大量损失。

1975年,磴口县委、县政府再度抓林业建设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每年植树约2万亩。截至1987年底,全县共有人工林20.5万亩。


从1998年开始,磴口县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在造林组织和形式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发动群众大规模植树造林的人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之造林的主战场向沙漠纵深发展,造林方式由过去单一的人工造林转变为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和封沙育林(草),造林树种由过去单一的乔木造林转变为乔、灌、草相结合,造林模式由过去单一的带状造林转变为带、网、片相结合的造林模式。

从1998年开始,磴口县将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列为重点,多种所有制林业成分并存。在全市率先组建了造林工程队,实行专业化造林、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方式;在农牧区通过采取无偿提供苗木、网围栏,给予造林成活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户每亩20元的经济补贴等措施,发展生态经济户和造林大户。

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磴口县先后引进内蒙古盘古集团、北京帕莱斯集团,同时积极争取内蒙古民政厅、内蒙古林科院、内蒙古农业厅、巴彦淖尔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联合本地王爷地公司、三利公司等35家企业开展沙漠治理,使全县林业生态建设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备。

全县平均每年以植树造林、封沙育林10万亩的速度递增,截至2009年,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49万亩,包括防护林面积428610亩,其中,乔木林132285亩,灌木林296325亩;用材林45780亩;经济林4680亩,其中,梨树3930亩;特种用途林10800亩。人工造林未成林面积1344700亩,其中,灌木林1111575亩。全县有四旁树2003250株。活立木蓄积量1294604立方米。

(未完待续)




来源 / 中共磴口县委宣传部

编辑(一审) / 陈雨佳
审核(二审) / 季   敏
终审(三审) / 李浩宇

声明 /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磴口


早安,磴口!【2024.11.1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巴彦淖尔市首届电商节走进磴口



微磴口
磴口县新闻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