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整体探底回升,科创50指数全周涨近4%;创业板指也涨逾2%,站稳2200点;深证成指、沪深300等重要股指也均涨超1%。成交在周初随大盘探底创出近2个月新低后,又跟随大盘回暖而稳步放量。
每逢周末,市场总会涌现出诸多重要消息。今天的文章,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把握政策及市场的变化。
01. 8000亿元!央行出手
11月2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业务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4年11月人民银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3个月(91天)期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据了解,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开展买断式逆回购业务。此前的10月28日,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央行决定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
所谓买断式逆回购,是指债券持有人(正回购方)将债券卖给债券购买方(逆回购方),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从逆回购方购回相等数量同种债券的交易行为。
这种交易方式的特点是债券的所有权在逆回购期间完全转移给逆回购方,正回购方在到期时必须以约定的价格赎回债券。
有业内人士此前表示,“中国货币市场的主流模式是质押式回购,交易中债券押品被冻结在资金融入方账户,无法继续在二级市场流通,出现违约等极端情形不利于保障资金融出方权益。更多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后,他们更习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买断式回购。
央行推出买断式逆回购,既是自身操作工具的丰富,也可对市场发展买断式回购业务形成示范作用,缓解质押品冻结对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监管指标压力,持续提升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国际化水平。”
华西宏观固收团队表示,买断式逆回购对股债均偏利好。
“对股市而言,买断式逆回购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债券规模,使得其未来有更多国债通过互换便利工具换给非银金融机构,使得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规模扩容在操作上的可行性提升,有利于股市增量资金的流入。
对债市而言,央行的工具箱越丰富,单一工具弹性越足,央行在给投放的时候顾虑可能就会越小。未来面对极端政府债供给,央行投放流动性的灵活度会更高、调控也会更加精准,有利于熨平资金面波动。”
02. 上交所发布!重要调整
上交所11月29日公告,根据指数规则,经指数专家委员会审议,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决定调整上证50、上证180、上证380等指数样本,于12月13日收市后生效。
其中,上证50指数更换5只样本,上证180指数更换18只样本,上证380指数更换38只样本,科创50指数样本无变动。
具体来看,上证50指数更换5只样本,赛力斯、中国中车、京沪高铁、洛阳钼业、寒武纪调入;而特变电工、上汽集团、片仔癀、中国电建、兆易创新调出。
据悉,上证50指数调样后,业绩增速改善,表征性明显提升,指数质量和行业分布得到进一步优化。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从6.8%提升至8.2%,显示出沪市龙头公司较强的经营韧性。
指数总市值20.1万亿元,市值覆盖率达到38.8%,小幅提升0.8个百分点。工业、信息技术行业权重分别上升1.3%、0.3%,金融行业权重下降0.6%。
上证180指数,则调入华夏银行、上港集团、华能水电、四川路桥、川投能源、新奥股份、宝信软件等共计18家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整的上证180指数编制方案,实施后,“新经济”权重大幅提升,收益表现优化,将更好地反映资本市场结构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趋势。
其余指数样本调整名单如下:
(信息来源:中证指数官网)
上交所表示,未来还将持续进行研究评估,倾听市场意见,推动指数编制方法与时俱进,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03. A股11月红盘收官,下月行情如何期待?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机构对于市场的观点。
虽然11月份A股整体表现震荡,但最终还是多以红盘报收。临近年末,12月的行情又该如何期待呢?
展望后市,不少市场分析都提及了“政策”预期对于市场的作用。
富荣基金认为,在短期政策“空窗期”下,市场从交易政策积极性转向交易海外利空,但后续市场调整后,投资者对国内政策加力对冲海外利空的预期也容易发酵,A股市场中期震荡中枢逐步上移的趋势暂时不变,后续应关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增长以及政策发力方向的指引。
星石投资则指出,12月重要会议大概率将为市场政策预期提供更为明晰的指引,市场围绕政策预期博弈的行为可能加强。结合当前国内宏观环境来看,国内需求不足和价格端表现偏弱的现状还未得到扭转,预计12月重要会议的政策定调会更为积极。
投资方向上,中信建投表示,一系列增量财政、货币政策出台,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食品饮料行业有望迎来景气拐点,2024年需求触底,2025年向阳而生。乳制品周期有望反转,零食饮料高景气,细分赛道和差异化个股亦值得重视。
国投证券则认为,在政策平稳且没有突发外围风险的情况下,A股岁末年初爆发“跨年”行情(岁末+年初+岁末年初三种情况)可能性较大,近十年仅2016年和2023年缺席。围绕内需消费+地产的内需刺激定价需要留待国内后续增量政策做进一步确认,高股息底仓配置作用并未消失,大盘领域中市值管理将成为定价阶段性重要抓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