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温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又有些新的感悟。
今天来谈谈叔本华说过的两句超经典的话: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中徘徊。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看了第一句话,就感觉,人生怎么会这么惨,真是太悲观了,但这是有很好的解决方法的,叔本华自己也在书里给出了解答。
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没钱,所以要去做不想做的工作。
这是现代年轻人常见的状态。
之所以会无聊,是因为有钱,所以不知道有啥事干,只能到处找乐子。
这是退休老人常见的状态。
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那就是痛苦,也就是没钱的问题。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过去所有理财和金钱相关的文章,都在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就四个字「开源节流」。
今天就不详细说这个了,之前也说了很多,可以看看我总结的一系列文章:理财投资类文章合辑
说真的,出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解决穷的问题真的不难。
这个「穷」是指你真的吃不起、住不起,多数人都可以摆脱「穷」。
那为什么很多人已经摆脱了「穷」,但依旧觉得自己还是很穷呢?
主要原因还是欲望太大了。
欲望为什么会大呢?
心智不成熟,喜欢和别人攀比;
没有独立思考,被商家洗脑;
新媒体炫富,觉得人均过亿资产;
天生基因设定,永不满足;
....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你不是客观的穷,你是主观的穷。
要想真正变富,你当然可以去改变客观,你去不断地「开源节流」,但会很辛苦,你可能要付出很大的潜在代价,例如叔本华说的「痛苦」。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去改变主观的穷,去拥有心智成熟和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你才会不会觉得自己穷,以至于驱使你去做让自己觉得痛苦的事情。
我过去一直说的被动收入大于被动支出带来的财务自由,所谓的fire人群,也是以这个为出发点,先去摆脱痛苦,不要为了钱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真正意识到金钱、地位、荣誉都是很虚的东西,不要反过来被这些东西给捆绑住了。
好了,如果你现在能够达到这个地步,你慢慢会发现自己会进入无聊的阶段,好像没什么欲望了。
类似于我前几天这篇所说的:给大家看张知乎截图,我惊了!
能力 > 欲望 = 无聊
欲望 > 能力 = 痛苦。
你现在开始进入无聊的阶段,那该怎么解决呢?
那就是丰富你的精神世界。
这一点我还没有做得很好,所以就不详细说了,以后有机会再谈。
简单来说可以做这些事情:读无用的书籍、冥想、学哲学等等。
上面的感悟来自《人生的智慧》原文的这一段: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会首先努力摆脱痛苦和烦恼,从而达到一个宁静、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获得一种简单、安宁,不受骚扰的生活。
所以,只要对所谓的人有一定了解,他就会过起隐居的生活;如果他拥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他甚至有可能会独居。
这是因为,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对于他的意义也就越小。
因此,一个拥有杰出的精神思想的人往往不喜欢与他人交往。
确实,如果社交的质量能由社交的数量来代替的话,过一种你来我往的热闹生活也还算值得。
但很遗憾,哪怕一百个愚笨的人在一起聚会,也无法产生一个智慧的人。
叔本华说过「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就是来自上面这段话。
这句话同样是很好解决的,在互联网时代不一定要忍受孤独才能不庸俗,因为你能够轻易找到高质量的社交。
你只要想象一下,叔本华开通了一个公众号,自己经常在上面分享想法。
那一定会有无数个“叔本华”也开通了公众号,也在分享自己的感悟。
他们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只能写在自己的小本本里。
但现在有了互联网,这一群“叔本华”就可以互相认识,形成高质量的社交,那自然就不会“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了。
对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无聊没什么的,或者是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也不要紧。
但无聊可以让人变得很可怕,像是刷刷抖音打打游戏,这些都已经算好了,当然,这种也没办法,因为又不是特别有钱。
更可怕的是,又有钱又无聊,他就会去选择做一些极端的事情,例如
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参考一下《华尔街之狼》;
尝试非常危险的极限运动,也就是去做「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事情;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去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能看到明明很多人很有钱,但却会想要更多,特别想不开,甚至去犯法、赌博、吸毒...
当然,他们会以为自己很有勇气,敢于尝试,要活得精彩什么的,实际上很有可能只是为了摆脱无聊而已...
不过,你也别嘲笑他们,等哪天你也有钱了,你可能也和他们一样而已。
总之为了摆脱无聊,他们会不断地寻求感官肉体的刺激,却完全不考虑背后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