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驾到》11月10日播出:江河路远——于道平

民生   2024-11-08 11:48   安徽  

长江,这条浩瀚的河流,千百年来,滋润着两岸广袤的沃土,承载着多元经济的繁荣。江豚,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我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它们的兴衰也预示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

于道平,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作为我国长江豚类迁地保护开拓者之一,农业农村部表彰的长江江豚保护杰出贡献者,于道平的足迹踏遍大半个长江流域。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首座利用长江废弃的故道,对淡水豚进行迁地养护的场所,这里生活着12只长江江豚,时间最长的一只已经在这里生息繁衍了近20年。1985年的夏天,刚从安徽农学院牧医系毕业的于道平,被分配到自己的故乡铜陵工作。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片为江豚提供了重要栖息地的前身,是铜陵白鱀豚养护场。刚踏入这里的于道平,首个任务就是活体捕捞“长江女神”——白鱀豚。那时,我国白鱀豚研究刚刚起步,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个在地球上存活了2500万年的珍稀物种,对于长江和人类的重要性。随着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濒危的白鱀豚,于道平和同事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捕捞到保护区进行人工饲养,然而,当时我国淡水豚捕捞技术还是一片空白。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一切信息都要靠自己去搜集、记录。眼前的这份长江铜陵段白鱀豚捕捞放网水域示意图,就出自道平之手,纸张虽然已经泛黄,但上面却清晰记录着当时白鳍豚的游动轨迹和捕捞经过。

2007年,我国正式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这是于道平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蔓延,让自然物种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侵蚀所酿成的悲剧。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保存着一件他亲手制作的白鱀豚骨骼标本,每次故地重游都会勾起他心底的悲痛。

俗话说“行船跑马三分险”,在江上做活的人,最害怕的就是突变的天气。但对于道平搜索白鱀豚来说,越是这样的天气白鱀豚反而越活跃,也意味着他们发现的可能性越大,在狂风中追寻白鱀豚的事,他们干过很多次,有时还与死神擦肩。

 

依靠在风浪中的长期实践,对江豚越来越熟悉的于道平,1992年带着团队,在安徽铜陵江段首次成功捕捞到7头江豚,这也是安徽省首次成功捕捞淡水豚。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和白鱀豚一样,长江江豚的数量也开始出现急剧下降,这一切让包括于道平在内的很多科研人员都担心起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江豚,也很有可能重蹈白鱀豚的覆辙。

2006 年于道平调入安庆师范学院后,在教学之余,他迅速开展长江安庆江段江豚的保护工作。河道弯曲、渔业资源丰富的长江安庆段,一直是江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但在当时,安庆江段江豚保护工作与高密度的江豚分布现状极不相称。

 

在经历了白鱀豚来不及保护的遗憾之后,大家几乎把所有的经验和爱都给了江豚。从2007年在安庆西江建立十亩水面的救护中心,到如今形成中国最大的江豚自然保护区,于道平等到了和他一样热爱江豚的一群人。十一名年轻博士的先后加入,让于道平从此告别了单枪匹马的战斗。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江豚,这支年轻且极具战斗力的团队,不知在八百里皖江上往返了多少个来回。2014年,他们成功救护了5只江豚, 2015年经过人工驯养繁殖,在这里还诞生了第一例围网内自然诞生的江豚。

如今“博士班”的日常工作需要对长江安庆段江豚种群的数量变化、活动空间分布及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并根据科研成果制定长江水域生态保护和江豚栖息地修复方案,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高科技手段的融入让于道平团队的科研工作更加高效精准,多年来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安徽省自然基金3项、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两项,国家部委专项资金10项。随着国家政策不断落地,地方政府积极行动,他们的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泛水行舟,沿着长江奔流的曲径;水波涟漪,串联万物的渺小与恢弘。生命在此延续,江河路远,亦不再遥远。


迎驾贡酒·大师版

独家冠名播出的《大师驾到》

期待与您准时相约!


11月10日21点30分

安徽公共频道

大师驾到第三集:《江河路远》

敬请关注!


安徽公共频道
“安徽人的新闻频道”——公共频道,是安徽广播电视台着力打造的新闻专业频道。以新闻频道类型化节目实现新闻资讯与新闻故事的交替编排。全天播出节目19小时,内容涵盖省内、省外、国内、国际发生的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和具有新闻特质的非虚构节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