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铃铛舞
经典非遗
赫章彝族铃铛舞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由战斗舞演变而成的祭祀歌舞——“彝族铃铛舞”流传于乌蒙山区,它犹如一颗闪耀的高原明珠,散发着独特文化的魅力。彝族铃铛舞不仅是彝族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更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智慧、情感与精神。
彝族铃铛舞,亦被称作“跳脚舞”,是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彝族群众极富特色的传统舞蹈,尤其以赫章县珠市乡最为典型。2008年,彝族铃铛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彝语中,彝族铃铛舞被称为“恳合呗”,其中“恳合”意指祭祀礼仪里唱经的歌,“呗”则表示跳,“恳合呗”即向灵体告别时的唱跳舞蹈,是彝族同胞用以祭奠亡灵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
彝族铃铛舞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当时,居住在乌蒙山区的彝族先民喜欢饲养马,马辔会缀有铜铃。各氏族部落为了获得资源,组建了战马队伍展开激烈的拼争。在举行祭祀活动的时候,为了追悼那些先王以及战死的首领,彝族人便组织战马队伍与歌舞队在祭祀场进行表演,在充分展示战场骑兵飒爽风采的同时,抒发内心悲痛的情绪。舞者模仿战斗状态,在跳舞过程中大力摇动手中的铃铛,使其发出犹如战马奔跑时的声音,“铃铛舞”由此而得名。
其后,这种祭祀舞蹈逐渐走入百姓的生活中。彝族人民不但在祭祖、丧葬场合会跳铃铛舞,在节庆时同样会跳起它,这一习俗至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
在官场祭祀中,舞者身着特定的服饰,以红、黄、黑、白色来象征着威风凛凛的四方将领。他们手中紧紧握着一串串铃铛,这铃铛是战马的象征,当铃声清脆且有节奏地响起,犹如战鼓擂动一般,他们的舞步立刻充满张力,展现激烈的战斗场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感受到那紧张而又热血的氛围。
彝族铃铛舞
在丧葬场合中,由丧主家和各亲属家带来的祭奠舞队按序表演,其间有吹唢呐、哭丧祭拜等内容。活动开始后,先由普吐左手提粑粑灯、右手执神棒在前引路开道,丧者亲人、举十字灯者、唢呐手、锣鼓手、两位歌师、主家四个铃铛舞者以及举彩旗、纸马、托贡品者随后绕灵堂一圈,再在斋场空地走“鸡翅拐”“太极图”“半圆拐”三种图形。最后,主家舞队在灵房前的孔雀柱下跳起铃铛舞,再由歌师唱“恳恒毕”,各家舞队按顺时针方向开始跳舞。舞者左手稳稳地握着彩带;右手坚定地执握着铃铛,翩翩起舞,铃铛随着他们的舞动发出悦耳的声响,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先人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庄重而充满温情。祭场燃着火把,歌舞达旦。
在节庆活动中,舞者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面带笑容,随着欢快的节奏,手握铃铛舞动,轻盈而活泼,那铃铛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尽情展现着彝族人民内心的热情和活力,整个节庆活动充满了欢乐与和睦的气息。
彝族铃铛舞的伴奏就是表演者摇动的铜铃以及敲击的鼓点。表演者以腰部为轴,灵活地在腰部上下、左右摇动铜铃并挥舞彩带,规律的抖动使铃铛发出强烈而有节奏的声响,身体随之灵活地前屈后伸,下蹲转体,移动跳跃,呈现出一动一停的状态,缓急有序、张弛有度。队形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可以是圆形、一字形或是矩形,具体根据动作组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年轻人身强体壮,技术熟练,还能做出倒地翻滚、抱腰翻转等带有表演性的高难度动作。铃铛舞通常由多人一起舞蹈,众人之间协调配合,踏着节奏,完美地完成各类动作。彝族铃铛舞模仿的动作,主要有箐鸡钻箐林(交老热堵斗)、青蛙蹲石(毕甲倮打)、举火把(到节)等,双人动作主要有寻靠山(邹斗说)、叉花抱腰翻(纳谷纳啥簸)等。传统的彝族铃铛舞原本仅限男性进行演跳,随着观念的不断改变,女子也踊跃地加入到其中。
彝族铃铛舞在长期的积淀演进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奏铃响和动作,技术难度不高,场地和道具要求较为简单,男女老少都适宜参与,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现今,它主要生动地呈现彝族先民艰难地跋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英勇地与豺狼虎豹等进行搏斗的场景,以及男耕女织、生息繁衍等波澜壮阔的大迁徙历史画面,内容积极、健康、向上,风格质朴平实且极具韵味。精心改编后的舞台表演,音乐更为活泼灵动,服饰更加绚丽多彩,舞台布局和队形穿插作了较大的调整,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生于1921年的彝族老人陈贵荣是公认的近代彝族铃铛舞的传人,方圆数十里的六七十岁的表演者都是其再传弟子。目前,彝族铃铛舞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有周光文、何光元、龙正清、苏万朝等。
苏万朝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铃铛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他先后带动了当地青年数十人参与彝族铃铛舞的学习和表演。
彝族铃铛舞是彝族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文化标志之一,它保留着原始的风貌,是彝族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生动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极具彝族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对了解彝族人民的风情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 辑:曹 欢
责 编:甘 勇
编 审:汪 华
终 审:闵 罡
监 制:舒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