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韩再芬阎青妤谈创作感悟:扎根生活,绽放艺术之花

文化   2024-10-16 15:02   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中,文艺创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绽放出璀璨的精神之花与坚定的信仰之光。

值此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与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文艺活动如火如荼,以“文化润疆”“电影人公益示范行”“共和国从这里走出去”等为主题的活动,生动诠释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的崇高理念。濮存昕、韩再芬、阎青妤三位艺术家,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真挚的人民情怀,为我们展现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无限魅力与深远意义。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革命精神的传递,更彰显了服务人民的崇高理念。它们如同桥梁,连接着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心灵,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求,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创新。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感受那份源于生活、归于时代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尽可能让戏曲振兴,让年轻人看到、听到

中国传统文化千年不衰,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传承和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强调,只有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谈到阅读《离骚》时,深刻地感受到屈原文字的震撼力量。屈原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这正是从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创作灵魂。他指出:“我们的语言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丰富的哲学与思想内涵。”这种思想不仅在古典文学中得以体现,也在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形式中焕发光彩,它们源于人民生活,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信念。

9月12日,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在新疆举办了专场演出,濮存昕声情并茂朗诵《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的力量凝聚于文艺作品中,激发了观众的共鸣。他强调,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于人民,反映现实生活,只有这样,传统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文艺工作者肩负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责任,通过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只有发自内心地真爱,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通过革命题材,将革命精神深刻融入她的戏曲创作。9月27日,在“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戏剧晚会”演出中,韩再芬倾情献唱黄梅戏《不朽的骄阳》,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生动演绎了革命烈士杨开慧的坚韧与无畏,展现了革命者面对困境时的信念和力量。她认为,只有深入理解杨开慧的精神信仰与内心力量,才能让角色更加饱满真实。她提到:“杨开慧的信仰与爱情是我创作的核心,通过黄梅戏这种形式,不仅是在还原历史,更是在传承革命精神,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韩再芬在采访中还强调,演员的创作应发自内心,不能追逐一时的流行而忽视艺术的本质。她告诫道:“无论互联网多么发达,观众最终关注的还是作品的内容。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塑造角色要“接地气”,体验生活非常重要

《倚天屠龙记》里的金花婆婆、《红楼梦》里的宝蟾、《玫瑰的故事》里的苏苏母亲……从艺多年,阎青妤塑造了多个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角色想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必须体验生活,扎根生活。我们老一辈演员都有体验生活的习惯,但如今这一环节逐渐被淡化。”阎青妤认为,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亲身经历,不仅赋予角色真实与鲜活的生命力,也为她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源泉。

9月21日至23日,阎青妤参加了“电影人公益示范行——中国影协文艺志愿服务走进辽宁阜新”活动,与田英男共同演绎了经典歌曲《九九艳阳天》。她用真挚的情感传递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演员通过艺术与观众共鸣的力量。阎青妤坚信:“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只有真正融入生活,才能触动人心。”正是通过深入生活,她将角色的情感表现得真实、动人,赋予了角色灵魂。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依然离不开人民的情感与生活。以濮存昕、韩再芬和阎青妤三位艺术家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通过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理念,将对人民的深情与对时代精神的理解融入作品,赋予艺术新的生命力,展现了文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

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不竭动力,更是艺术创新的根本所在。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是文艺作品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能够继承这一优良传统。通过深入人民的生活,感受人民的冷暖、喜怒、哀乐,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艺新篇章贡献力量!

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记者 | 陈佳丽

编辑 | 陈佳丽

投稿邮箱 | zgwywxw@126.com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

中国文艺网
中国文艺网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是中国文艺第一门户网站,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主流文艺传媒,改版升级后由新闻资讯型网站转型为综合应用大型网络平台,成为“互联网+文艺”“互联网+文联”的综合应用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