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一,开了一天会:
上午一个公司周例会,一个部门会,
下午一个汇报会,临近下班时有领导组织了一个项目推进会,
今天上午又是一个主题教育会,一个总部召集的视频会。
这是多少国央企人的工作日常?
动员会协调会沟通会,会会重要;
务虚会思想会汇报会,个个关键;
word excel ppt,无边无际,
材料 方案 汇报稿,无穷无尽。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央企的主要工作内容变成了开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有的会,是无厘头的“车轱辘会”:
有的问题明知道解决不了,也要一遍遍开会,
最后问题找了一箩筐,在“离题万里”和“说回正题”之间反复横跳,才发现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突破不了的公司制度问题、领导思路/观念问题,
只好绕回原点,留下一句“写个报告深化一下,下周开会讨论”收场,
然后下次开会的时候,继续分析问题-离题万里-说回正题-找出问题-下回讨论循环往复。
有的会,是一头雾水的“陪同会”:
会议扩大化,无论和这个会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都被拉过来开会,以人数多寡来体现开会的必要性,以参会人职务高低来显示会议的重要程度。
最后常常出现“陪会”的人一脸懵“这是什么会”,少数两个人慷慨激昂,多数人对着电脑一脸漠然敲键盘的奇异景象。
有的会,是推诿扯皮的“甩锅会”:
会议的初衷,是协调、沟通、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相互指责、推脱责任的扯皮的大会、甩锅的大会,
A说B把关不力,B说A审核不严,C说A、B未及时指出问题,会议室里唇枪舌剑、唾沫横飞,最后矛头总是指向最不善言辞、不懂推责的那个。
有的会,是领导个人的“表演会”:
有的领导,把开会当路演,战略、愿景满天飞,空话、套话满街飘,台上天花乱坠,台下昏昏欲睡;
有的领导,把会场当“秀场”,逢会议必大谈自己的“光辉历史”、“丰功伟绩”,台上眉飞色舞,台下呆若木鸡。
“白天开会走流程,晚上加班写材料”
即便是“车轱辘会”,也需要准备几十上百页的精美PPT做汇报。数据详实、逻辑严密、措辞严谨,从盘古开天地说起,掰开了揉碎了,条分缕析,堪比写篇论文;
即便是“扯皮甩锅会”,数据、文件、佐证材料也得充分准备,以便力战群雄,把甩过来的锅扔回去,把踢过来的皮球踢回去;
即便是“表演会”,也需要准备修改了七八九十稿的发言材料,帮助领导“演”出风格,“演”出高度,“演”出水平。
“会议室里当英雄,文件堆里做将军”
当然,很多会议、文件是有必要的,
正常的会议,可以推进工作、促成决策、集思广益、确保合规,
适度的文件,也可以对下传达指示、贯彻思想,对上汇报工作、沟通情况。
然而会议过繁、过频,文件过多、过滥,导致基层每天不是在“爬”文山,就是在“游”会海,不仅占用大量时间精力,让人再无心力去做实事、谋发展,
也会让基层也习惯于“会议室里当英雄”、“文件堆里做将军”,满足于纸上谈兵,消磨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有一副对联,上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谁来落实”,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莫大讽刺。
国央企的文山会海,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一部分领导和上级部门,已经脱离基层太远了。
他们习惯了“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上级的指示精神,只要是开会了,层层加码传达下去了,就是部署了;只要是发文了,责任层层压实下去了,就是落实了,
假如工作出了问题,那就是基层没做好,问责的板子打不到自己身上了;
他们习惯了“一刀切”的痕迹管理。
检查工作靠台账,调研一线靠材料、靠开会、靠走马观花的照片,
基层为了将“留痕工作”做得尽量完美,不得不疲于奔命,忙于做记录、填表格、留台账、写材料,以求过关。
他们习惯了凡事开会“集体决策”的避责思维。
拍板是有风险的,而大家“充分商讨后”集体决策则可以尽量降低风险,
虽然意见可能是集中的,但决策程序是民主的,出了事责任是大家的,有会议纪要为证,而咱素来有“法不责众”的传统。
他们热衷于通过文山会海来进行“服从性测试”。
通过开会、安排各种各样的材料/文件来摆官威,测试谁听话、谁不听话,
在下属的加班加点中感受“一言九鼎”的快感,在员工的忙忙碌碌中体会“一呼百应”的尊崇。
...
当文山会海占据了基层的主要精力,文件、会议已经从解决问题的初衷,异化成了问题本身。
九月份,ZY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中,再一次强调了对“精文简会”的要求,
这两个月以来,不少单位也响应号召,举办了“整治形式主义专题教育活动”、”整治形式主义工作研讨会”,
然而在一些单位,又出现了“运动式治理,加码式减负”。
面对这种情况,博主只能说:
移“山”搬“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