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庄村有一名94岁高龄从军从医77载的老兵!

文摘   2024-11-09 17:27   河北  

求职招聘  清河电话清河房产点这里

从军从医77载的老兵

文|谢丙月



94岁高龄的陈振泉,出生于1930年2月,清河县陈庄村人,中共党员。他出身贫苦家庭,兄弟姐妹四个,他年龄最小。


(一)

1947年11月,陈振泉响应党的号召,与同村4名有志青年一起参军入伍,成为清河县新兵团一名战士。次月,他成为新兵团卫生队的一名学员。

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1948年2月,陈振泉正式成为冀鲁豫军区医院三分院的一名看护员。此后不久,他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年迈的双亲和兄弟姐妹,跟随部队进军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先后驻扎在北馆陶镇、南馆陶镇,主要为前线战友提供卫生救治服务。

身为医院看护员,虽然没有像战友们一样上前线冲锋陷阵,陈振泉的任务也是相当繁重,特别是在部队急行军时,他除了要背背包、五六斤重的干粮袋、两个手榴弹之外,还要背负很多卫生救治用品。后来,他又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二分院看护员,跟随前方部队从山西济源转战到河南南阳。

(二)

1948年11月,陈振泉奉调到第二野战军医院二分院担任看护员,跟随部队来到安徽亳州。当时淮海战役已经打响,亳州及附近的涡县、蒙城区域均有战斗。因此,亳州地处前线的后方,又是后方的前线。当时,前线战斗十分激烈,人民解放军在消灭大量敌军的同时,也有很大伤亡,牺牲者就地安葬,负伤者要及时转运救治。每天都有大量的伤员被担架队转运到陈振泉这里。

当时,医院的医疗设施十分简陋,条件十分艰苦,病房大多由临时搭建起的帐篷组成。有时候伤员太多,帐篷盛不下,就临时转移到附近的农户家。伤员需要做手术时,常常支上行军床就是手术台;消毒手术器械,用大锅蒸煮;麻醉药、消炎药品奇缺;即使是包扎伤口的纱布有时候也无法满足需求。

在陈振泉的记忆里,因为缺少消炎和麻醉药品,伤员在救治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难以想象。很多时候,医生只能用白粗布浸盐水擦涂伤口,自制一些药膏为伤员伤口换药。取子弹、炮弹皮和截肢的手术,麻药量不够,完全靠意志来止痛,因缺少药品及医疗器具而得不到有效救治后牺牲的事情天天发生。很多伤员由于伤口化脓感染高烧不退,眼睁睁看着失去生命。每到这时,陈振泉内心深处就感到非常难过,有时候,他就会跑到没人的地方,偷偷大哭一场。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后方医院和战地医院更是敌机轰炸和偷袭的重要目标。安全起见,医院要尽量选择在远离战场和较为隐蔽的场所,这无形中给伤员的转运和救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当时恶劣条件下,加之没有交通运输工具,全靠支前群众靠着坚强的毅力,用手抬、用肩扛,徒步数十里甚至上百里,将伤员送到后方医院进行救治。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随后,陈振泉跟随医院来到了长江北岸的安庆驻扎。

(三)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陈振泉跟随所在医院开始进驻南京。同年7月,他成为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纪律生活部医院的一名看护员。这年12月,他跟随所在医院又从南京来到了重庆。

后来陈振泉才知道,当初与自己一块参军的同村老乡,相继牺牲在了前线,只有自己还活着。得知这一消息的那天晚上,他独自一人默默地站在军营外,愣愣地望着天空的星星发呆,心里感到无比痛苦。

1950年7月,陈振泉转入西南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四旅十五团三营任纪律卫生员和军区二院二分院护士。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1951年5月,陈振泉随部队医院参加抗美援朝,驻扎在辽宁安东一带,主要任务是接收和救治从朝鲜战场受伤回国的伤病员。这年底,随部队到沈阳休整。不久,又调往山东潍坊。

1953年2月,陈振泉被分配到沈阳空军二十三医院担任护士;3月,成为沈阳空军第三供应大队纪律生活队护士;1954年6月,成为沈阳空军第五机场维护队纪律生活员。

1958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适时提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疆,进一步开发北大荒的方案。这一方案很快得到中央批准。不久,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复转官兵陆续挺进北大荒,他们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打响了一场大规模开荒生产的特殊战斗。

陈振泉便是在那一时期,从部队复员,被分配到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的八五二农场医院。八五二农场是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红兴隆管理局,位于宝清县境东南部,完达山北麓。

(四)

北大荒初期的建设工作,就是开垦荒地。建场之初,陈振泉和他的战友们都是靠着两条腿一步一步向前进发的。茫茫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没有伙房,他们就露天打灶;没有水井,他们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他们就挖野菜吃。通过不懈的艰苦奋斗,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八五二农场医院创建初期,医疗条件极其艰苦,医疗人才、器械、药品相当匮乏。陈振泉凭着多年来在战地医院积累的丰富经验,进深山采草药,配伍研制各种药剂,服务百姓;他还擅长通过中医针灸诊疗为患者解除病痛;甚至于在医护人员奇缺的情况下,还承担接生任务。

陈振泉在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还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年轻人。当时被分配到八五二农场医院的多名上海知青、天津知青、哈尔滨知青都成为他的徒弟。

陈振泉从军11年,转业后在八五二农场医院辛勤工作了33年,直到1991年1月离休。离休后,老人经常想起过去的那些老战友、老同事,曾经经历过的很多场景,有时候就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浮动;每每听到嘹亮的军歌声响起,他便感觉自己依然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有时候甚至激动地落下眼泪。

(五)

陈振泉的爱人名叫许俊荣,老家是清河县油坊人。20世纪50年代,二人结为伉俪后,始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无论是随军时期还是后来跟随丈夫在八五二农场医院工作期间,她都义无反顾地做丈夫的贤内助。战友同事的衣物被褥脏了破了,她总是第一时间帮助拆洗和缝补,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军嫂”“知心人”。

尽管陈振泉老人17岁就离开了家,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深深地思恋着自己的故乡——清河。他给自己起了个小名叫“老乡”,用以寄托自己念念不忘故乡的情怀。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思归的愿望日益强烈,常常是望着家乡清河的方向暗自流泪。

儿女们看出老人的心事,为了却老人的心愿,2022年,在陈振泉老人的老家——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陈庄村的旧宅上,给老人盖起了几间房屋。

2023年7月,陈振泉夫妻在儿子陈忠山的陪同下,回到阔别77年的老家定居。


汽车开进故乡清河的那一刻,陈振泉老人望着故乡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心中感慨万千,兴奋不已。当汽车行至陈庄村口,老人再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两行热泪滴滴答答流下来,他喃喃自语道:“真像做梦一样啊,我终于回家了……”

来源|邢台日报

感谢看到最后,点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






来源|清河县文化馆

今日清河 | 清河新印象

24小时热线电话:13363760518

我们一直都在,我们一直精彩

清河新印象

公众号

清河新印象

服务号

今日清河

视频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发布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信息

今日清河

有温度的故事

有速度的平台

有思想的评论   

欢迎拨打24小时热线:13363760518(微信)

清河新印象
今日清河,有速度!有温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