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录音、录影等方式采集、整理、保存、研究历史当事人或见证者的历史记忆与相关史实。历史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要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有效发挥其独特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史料支撑。
加强宣传引导。一是依托口述历史的鲜活素材,从群众视角彰显家国情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寻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爱国奉献奋斗的典型人物,通过个人访谈,捕捉口述者的生活与大环境、大事件的结合点,彰显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练的民族气质和高尚情怀,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对中华文化的真切认知、对中华民族的真挚认同。二是坚持“润物细无声”,在口述历史中采集故事样本,寻找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共同见证的发展变化、同心逐梦的历史事实,讲好民族团结、传承红色基因、爱国戍边的故事,以故事之“小”反映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之“大”,增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三是建设口述历史文化阵地,创新叙事策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借助社区课堂、实践课堂、云端课堂,联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设口述历史展示园,规划博物馆、纪念馆、城市展览馆专题展陈活动,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的场景、生动的形象,把口述历史讲精彩,把中国精神讲鲜活。
融入教育体系。一是抓好学校教育。牢牢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分别设计相关课程,推动口述历史讲授与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深度融合,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行育人,真正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生血脉、植入学生心灵深处。二是抓好干部教育。将口述历史融入干部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历史自觉。贯彻落实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学院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动口述历史与案例教学、互动教学、访谈教学、现场教学结合,让党员干部获得启迪、增长才干,在学理论中培养历史思维,在强党性中锤炼历史眼光,在重实践中强化历史担当。三是抓好社会教育。将口述历史融入社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厚植家国情怀。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宣传教育体系,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宣传教育渠道,用好公共场所宣传栏、互联网等载体,挖掘口述历史中蕴含的思想力量、文化基因和精神动能,推动口述历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现代文明教育结合,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一是加大对口述历史的采集、整理和保护力度,还原历史真相、正本清源,引导各族群众从思想上杜绝“虚无主义”“利益至上”“泛娱乐化”等瓦解信仰根基、消解意义价值的倾向。二是加大口述历史的利用和传播力度,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三是拓展以口述历史方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路径。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通过口述历史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构建具有广泛影响力、传播力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四是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以口述历史连接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提供史料,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五是通过口述历史展现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使命担当,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唐先滨,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路童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1VXJ027)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