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直播】第13届 Angewandte Advances 前沿交叉论坛

学术   2024-11-09 14:29   广东  

近年来,Angewandte Chemie 及其所有者—德国化学学会(GDCh)主办的Angewandte Symposia 系列研讨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Angewandte Symposia 邀请世界顶尖的化学家作为主讲人,为 AngewandteChemie 的作者与读者们带来精彩的主题演讲。


为了给 AngewandteChemie 与化学研究者社群,尤其是年轻科研工作者们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及更好的支持不同事业阶段的化学研究者,Angewandte Chemie 在持续组织Angewandte Symposia 的同时,也举办了一系列 Angewandte Advances 研讨会。


Angewandte Advances 系列研讨会将作为大型化学学术会议的特别分会场,举行为期半天至一天的学术报告与讨论活动。每期 Angewandte Advances 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处于不同事业阶段的6-8位优秀学者做学术报告,并由Angewandte Chemie 的编辑主持以及组织讨论。


迄今为止,Angewandte Advances已经成功举办 12 届,我们期待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线下研讨会和交流平台。


第13届 Angewandte Advances 研讨会将于2024年11月9日在广州长隆酒店举办。


本期Angewandte Advances邀请到七位主讲人,分别为陆安慧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赵一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山青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刘惠玉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赵志坚教授(天津大学),潘梅教授(中山大学),姜玮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敬请期待!




会议时间及地点

2024年11月9日 ,13:30-17:30

广州长隆酒店


线上直播渠道

本届 Angewandte Advances 研讨会提供在线观看渠道,以服务更多科研人员!

https://app6SJGlUEG4184.h5.xiaoeknow.com/v3/course/alive/l_671761afe4b023c058959192?app_id=app6SJGlUEG4184&alive_mode=0&pro_id=&type=2

会议日程

主讲人及报告简介



陆安慧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陆安慧,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辽宁省低碳资源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部分成果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连续入选Elsevier年度化学领域高被引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资源催化转化、气体吸附分离与纯化、新型化学电源材料制备。在丙烷脱氢制丙烯、低碳醇制高碳醇/芳香醇、CO2捕集回收、超纯电子气制备、氧化铝制备与成型、多孔炭制备与成型方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国际率先提出非金属硼基材料催化低碳烷烃制烯烃的路线,实现了低碳资源临氧催化转化过程创新。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并于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展成果转化研究。发表论文340余篇,被引27000余次,h-index为82,获得国际国内授权专利60余件。

报告题目:

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

向上滑动阅览

丙烯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目前主要来源于石脑油、液化石油气的蒸汽裂解过程。丙烷氧化脱氢不受热力学平衡限制,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并且无积炭生成,有利于提高反应效率,降低能耗。目前研究的催化剂主要为过渡金属氧化物。这些催化剂能够有效活化烷烃C-H键,但同时也活化烯烃,容易生成深度氧化产物CO2,从而导致烯烃选择性低等问题。我们发展了富含羟基六方氮化硼、含硼分子筛、硼化物等硼基催化剂,用于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时展现出高的丙烷转化率和高的丙烯选择性,有效避免了过度氧化反应。结合理论计算我们揭示了硼基催化剂活化烷烃的本质以及抑制过度氧化反应的机制。该研究为建立高效丙烷脱氢制丙烯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指导。




赵一新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赵一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未来光伏中心主任。本科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获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3年,先后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和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职上海交通大学独立建立课题组,入选2016年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2017年上海市曙光人才,2020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2023年度青山科技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任《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副主编,在Science, Nat Sustain, Nat Sci Rev,JACS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20000余次,2018-2023年连续六年入选科睿唯安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报告题目:

大面积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化学创制

向上滑动阅览

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高效率、低成本和生产工艺简便的特点异军突起。课题组在前期提出了添加剂结晶调控和异质组分钝化的策略和方法解决了钙钛矿薄膜的可控结晶,缺陷钝化和材料稳定化的挑战。近年来,聚焦于大面积高效率高稳定钙钛矿电池的构筑,提出了基于生物质的绿色溶剂GVL,解决了钙钛矿溶液的长期稳定性问题,针对表界面稳定性研究,提出了内源性维度调控,外源性顶界面和底界面维度调控稳定化的策略。发展了A-X和A-A铰链型的维度调控,成功实现了低维稳定化并减少维度调控对电荷传输的影响。通过揭示外源性低维有机阳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实现维度调控的机制,阐明了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和无机钙钛矿的表界面低维化和表面端基化的区别,设计了功能有机阳离子实现了2D,1D和1.5D等不同低维钙钛矿以及其在外源性维度调控中的应用。基于底界面外源性引入低维有机阳离子,设计了开发了钙钛矿表界面双向离子迁移的稳定方法。这些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了高效稳定钙钛矿的效率和稳定性的提升。




张山青  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张山青教授 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轻工化工学院和先进制造学院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创新技术研究院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院长和绿色电化学交叉创新研究院 (Institute for Green electrochemistry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院长,2009年获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 (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 Future Fellowship),2016年任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终身教授。2020年澳大利亚皇家化工学会会士 (FRACI),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FRSC),2023年睿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张教授专心致力于纳米材料、传感器,原位智能监控系统、催化剂、以及各种金属离子电池和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储能器件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可回收的电池结构,低能耗的低排放的锂电池回收技术,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Chemical Review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Material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80余篇,引用23,000余次H-index 85。获多项授权国际专利,主持多项澳大利亚联邦科研基金与工业界基金,获中国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科研奖励及资助。

报告题目:

Building solid nanocomposite electrolytes for metal ion batteries

向上滑动阅览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SP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in all-solid‐state Metal‐ion batteries (ASSMIBs)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ir inherent properties of flexibility, processability, and interfacial compatibility. Howeve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PEs remains challenging for flexible and high‐energy‐density MIBs. We have developed a series of flexible solid nanocomposite electrolytes (SNEs) for ASSMIBs. Various strategies in electrolyte engineering, including nanostructure engineering and doping in crystalline structure, aimed at enhancing metal-ion mass transport in solid electrolytes are elucidated in this talk. The as-prepared ASSLIBs deliver superior rate capability, excellent long-term cycling, and high-voltage stability.



刘惠玉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刘惠玉,教授,博士生导师,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获得者。2007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并留所工作,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访问学者,2015年11月起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生物医用材料,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总引用123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3篇,H指数51,授权发明专利19项。担任Wiley旗下Exploration期刊副主编,Advanced Nanocomposites副主编,Fundamental Research、Aggregate、Materials & Design编委、《无机化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常务委员。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3),北京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2),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北京市科技新星,京博科技奖-京博优秀博士论文奖优秀奖博士导师等荣誉称号。2019-2022年起连续入选Elsevier & Stanford公布的“标准化引文指标全科作者数据库”全球10万全科科学家年度影响力名单。

报告题目:

类卟啉材料设计与应用

向上滑动阅览

卟啉结构在生物体中广泛存在,作为酶催化活性中心为细胞的能量传递提供载体。作为优异的光敏剂分子,自光疗发展伊始卟啉便广受关注,但其自身存在的溶解度差、光毒性、代谢毒性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为此,我们深入的研究了卟啉-金属中心的电子结构,系统的解析了其光、声响应及酶催化活性的机制,并在天然酶金属-氮(M-N)配位的类卟啉结构活性中心的启发下,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光敏、声敏和类酶活性的纳米诊疗平台。此外,我们还构建了具有类卟啉结构的单原子结构模型,并通过MOF衍生结构实现具有“M-N4”和“M-N5”结构的PMCS平台批量化生产,为类卟啉结构的多功能机制解析和生物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肿瘤、血栓、耐药菌感染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本课题组近期在类卟啉材料设计及其调控规律方面的进展,并讨论其在光疗、声动力治疗及类酶催化治疗过程的的机制和应用。

关键词:类卟啉结构,光敏剂,纳米诊疗平台,单原子结构模型,机制解析




赵志坚  教授

天津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赵志坚,男,1983年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通过计算模拟手段,从事反应工程相关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在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Rev. Mater.、Nature Commun.等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授权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10余件。曾获侯德榜化工青年奖,担任化工主流期刊Chem. Eng. Sci.的执行主编。

报告题目:

多相催化剂的工况模拟与理性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升级,量子力学、流体力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突破,通过计算模拟方法加速工业催化剂的研发备受关注,逐渐发展出从密度泛函理论到连续模型的多尺度成熟计算方法。报告人围绕着国家“双碳”目标,面向低碳烃类脱氢、CO2加氢等两类重要反应过程,针对化工实际生产过程中多相催化剂纳米颗粒在工况条件下结构多变的难点问题,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从电子、原子尺度拓展到分子尺度,以低计算成本实现“工况”条件下模拟工业催化过程,指导高活性、高选择性工业催化剂的开发,发展了包括Pt基、Cu基催化剂在内的丙烷脱氢制丙烯、CO2电还原等一系列新型高效催化剂。




潘梅  教授

中山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潘梅,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逸仙杰出学者。1998和2001年分别于山东大学化学院和晶体所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4年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中山大学工作,目前主要开展发光功能配位超分子的结构、机制与性能研究。在JACS、Angew Chem、Nat Commun、Chem、Chem Rev等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担任中国晶体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norg Chem Commun主编,Chem Res Chinese Univ、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发光学报编委。

报告题目:

具有多路径光子转换与能量传递的新型发光超分子设计

向上滑动阅览

发光超分子材料作为具有空间集成、匹配协同与动态转换特性的结构组装和性能应用平台,具有多路径光子吸收、转换和能量传递机制,从而有望获得优于简单功能基元的可控复合、叠加与可调发光性能。近年来,我们系统研究了新颖发光超分子的多路径光子转换和能量传递机制,分别获得了具有单/双/多光子激发的长余辉、白光、压变发光材料,揭示了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的超快速、特异性醇-酮互变水分子传感发光、及ESIPT多能级转换诱导的热激活荧光(TAF)与长持续发光(LPL)的动态平衡与转换机制,实现了间隔色域发光配位超晶格、单向压致荧光变色单晶器件等新颖、高效、多元化光学功能的金属-有机配位超分子新材料体系,为显示、防伪、传感、生物成像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姜玮  副研究员

清华大学

向上滑动阅览

姜玮,清华大学化学系副研究员。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围绕新型共轭分子的设计、合成和可控组装以及分子器件开展研究工作,发展了有机光电子学相关领域亟须的高传输性能/高光电转换效率/高效圆偏振发光的有机光电子材料,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CS Chem., Sci. China Chem.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子课题以及科技部973项目等。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编委,荣获2024年度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报告题目:

手性共轭螺旋的圆偏振发光

向上滑动阅览

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作为一种无需滤光器的偏光光源,在三维显示、量子通信、信息存储和加密、生物成像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高效圆偏振发光材料需同时满足高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和发光量子效率(ФPL)。然而,由于Laporte定则,这两个性能参数往往此消彼长。在过去的五年中,基于手性有机小分子的圆偏振发光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大多数体系的glum仍低于10-2,只有极少数体系达到10-2~10-1,但往往发光量子效率低或制备纯化困难。因此,如何合理设计兼具高发光不对称因子和发光量子效率的理想CPL材料,仍是手性光电子学领域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挑战。本报告将聚焦特色芳酰亚胺,精准构筑具有共轭螺旋结构的手性分子碳体系,基于其大π-共轭结构和优异的光电特性,实现了高效圆偏振发光性能,并揭示了其手性产生、传递及放大的机制与规律。





END




威立(Wiley)支持探索、转型和创新,倡导知识向善。作为科研和学习领域值得信赖的领导者,我们提供前瞻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助力求知者应对重大全球挑战。我们倡导进步,为求知者赋能,拥抱挑战,创造机遇。凭借200多年的出版经验,始终引领求知者向前迈进,照亮他们在个人、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每一段前行之路。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助力创新者突破障碍,赋能科学发现,助力职业发展,塑造前沿思想。我们的网站Wiley.com。



点赞,在看,分享,来个一键三连吧!


化学加
业界明星号,投稿 gongjian@huaxuejia.cn;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SixMol 仪器设备供应商;央视两次报道,化学加APP已编入大学教科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