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澜沧江,悠悠海河情。自1994年党中央确定天津对口支援西藏昌都以来,天津市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政治之责、分内之事,立足当地之需,竭尽天津所能,聚焦智力支援、产业支援、保障改善民生、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实施1000余个援建项目,书写优势产业“大文章”、办好改善民生“暖心事”、架起互促共融“连心桥”、凝聚团结奋斗“向心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对口援藏新格局。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昌都,不出远门看名医是当地人长久以来的心愿,也是天津援藏工作永不停歇的奋斗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秉承“真情援藏、精准援藏、科学援藏”理念,不断丰富援藏内涵,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昌都各族人民的张张笑脸中,书写着新时代赶考路的“津”彩答卷。
昌都天津广场。
回应“民之关切”
昌都市藏医院。
多渠道“造血”
改善基层医疗条件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藏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陈阳(右)查看病人影像资料。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蕾:
推进津昌两地医疗卫生领域深度交流合作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藏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杜斌正在对患者开展口腔治疗。
天津市第七、八批援藏干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腔镜科主任董伯岩:
我援西藏以技术 西藏助我以精神
今年8月4日,昌都市组织92名历批次援藏干部人才代表回访昌都,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腔镜科主任董伯岩作为代表之一,带着对昌都的深深眷恋重返故土,亲身领略并见证这片土地上医疗卫生事业的斐然发展与巨大变迁。
董伯岩是天津市第七、八批援藏干部,他在昌都连续工作了6年,其间担任了昌都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昌都市藏医院院长等职务。面对昌都山高路远、基础设施简陋的挑战,他始终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援藏精神。
在董伯岩的记忆中,有几个瞬间尤为深刻。有一次,一名年仅5岁的小女孩气管不慎误入异物,家人带其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生命垂危。“经过我们的检查,小女孩的气管内误吸了自动笔杆的金属头。然而当时医院尚未开展儿童气管镜业务,更缺乏气管异物提取的经验。”董伯岩回忆,危急关头,他毅然决定实施气管切开取异物手术。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董伯岩一边熟练地进行手术操作,一边耐心讲解并带领着台上、台下的医护人员紧密配合。很快异物被成功取出,小女孩的生命得以挽救。
2016年6月,在3年的援藏工作结束之际,董伯岩再次加入第八批援藏队伍并担任了昌都市藏医院院长。在昌都市藏医院,董伯岩和其所在的天津援藏医疗队不仅持续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而且在推进藏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方面不断寻找突破口,使藏医药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经过天津连续三届“组团式”援助,昌都市藏医院已经顺利通过了第二个周期国家三级甲等民族医院的复审,挂牌成为西藏藏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同时还被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西藏自治区内唯一的区域民族医学诊疗中心。
虽然已回到天津,但董伯岩依然挂念着昌都的医疗卫生事业,“直到现在,我手机上还有几个昌都的微信工作群,我不发言,但能了解到他们都在干什么,也看看需要我帮忙做什么。”董伯岩告诉记者。
“过去,西藏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们单人匹马下乡巡回医疗,一走便是十天半个月,而昌都山高路险,在巡回医疗途中充满危险,每每听他们讲述,我便对他们由衷敬佩。‘老西藏精神’令我深受触动,也对我影响深远,直到后来自己也在那片土地上生活和工作,不断地加深理解并与昌都结下了深厚情谊。于我而言,援藏工作实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我援西藏以技术,西藏助我以精神’,这是我最为深切的感受。”董伯岩说。
这是一场持续了30年的接力赛,从政策、资金支持到人才、技术跟进,天津市援藏工作队一茬接着一茬、一代接着一代干,天津援藏工作实现了由单一“输血”向多位“造血”、由单向支援到双向合作的转变,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支援新格局。
据悉,天津市“组团式”援藏涵盖了教育、医疗、农业、旅游、市场营销,还有产业园区等多个领域,助推昌都市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健康医疗、农产品销售、高原生物保种育种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
巍巍高山,见证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滚滚江河,诉说着津昌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责任使命,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将从全局的高度推进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全面谋划、重点部署,扎实做好经济援藏、民生援藏、文化援藏和智力援藏,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综合效益。
信息来源:西藏商报
编辑(初审):洛松成来
复审:张寓盛
终审:朱浩
欢迎广大网民举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895-4733010
举报邮箱:cdwangxin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