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话援藏丨津昌同心结硕果 藏东欢唱新赞歌

政务   2024-09-09 11:52   西藏  


滚滚澜沧江,悠悠海河情。自1994年党中央确定天津对口支援西藏昌都以来,天津市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政治之责、分内之事,立足当地之需,竭尽天津所能,聚焦智力支援、产业支援、保障改善民生、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实施1000余个援建项目,书写优势产业“大文章”、办好改善民生“暖心事”、架起互促共融“连心桥”、凝聚团结奋斗“向心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对口援藏新格局。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昌都,不出远门看名医是当地人长久以来的心愿,也是天津援藏工作永不停歇的奋斗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秉承“真情援藏、精准援藏、科学援藏”理念,不断丰富援藏内涵,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昌都各族人民的张张笑脸中,书写着新时代赶考路的“津”彩答卷。


昌都天津广场。


 回应“民之关切” 

提升患者满意度
大骨节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坏死为主要病变特征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疾病,这种疾病会使患者从关节疼痛逐步发展到肌肉萎缩,最终导致失去劳动能力。昌都市是大骨节病多发区,大骨节病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无数患者的生活。让更多患有大骨节病的藏族同胞脱离病痛折磨,也成为天津医疗援藏的重点工作之一。
2022年8月至今,作为昌都市藏医院的对口支援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选派“精兵强将”从海河之畔奔赴雪域高原,诊疗200余名患有高致残率地方病大骨节病患者,成功施行110余例膝、髋关节置换手术,得到当地百姓的高度赞誉与肯定。
62岁的次仁来自昌都市丁青县,被大骨节病折磨长达10年。经过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藏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陈阳手术治疗后,如今次仁已经能够摆脱拐杖,独立行走。“我们真的非常感谢陈阳主任,是他们让我的妈妈摆脱了拐杖!”说起此次就医经历,次仁的女儿满怀感激之情,对天津医生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赞不绝口。
今年3月,陈阳作为天津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的一员,跨越2800余公里,来到了昌都。从海河之滨到雪域高原,陈阳和其他援藏专家迅速适应高原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仅亲自操刀手术,更致力于“传帮带”,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无私地传授给当地医生,为昌都市藏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大骨节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诊疗中,医患双方虽然语言不通,但每一位患者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扎西德勒’这句简单的藏语,一时成为双方最有效、最频繁的交流方式。藏族同胞眼神里充满了尊敬和信任,这种尊敬和信任激发了我们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陈阳说,“虽然援藏时间不长,但我已深深地爱上了昌都。”


昌都市藏医院。


 多渠道“造血”

填补当地技术空白
今年4月,昌都市藏医院外科门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因摔伤辗转多家医院未能确诊的民族舞教师。面对这一复杂病例,在天津援藏医疗队的带领下,昌都市藏医院成功确诊并完成了昌都市首例髌骨脱位复位+股骨外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填补了该院的技术空白。
今年8月12日,天津援建的三座新型手术室在昌都市藏医院正式启用。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天津援藏医疗团队可以直接在院内进行复杂的大骨节病关节手术,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患者的就医条件。
在昌都市藏医院的蜕变之路上,援藏医疗队不仅聚焦于日常的医疗服务优化,更将战略目光投向了两地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人才队伍的培育建设。
昌都市藏医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仁青江村介绍,为加快当地医生的成长步伐,该院与天津优势医疗和人才资源紧密对接,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对一”结对人才培养机制。截至目前,已有549名医务工作者支援昌都,共结成154对“师带徒”关系,实现了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传承。通过专题授课、实战演练和医学实训中心的建立,累计培训本地医务人员超过7100人次,为昌都医疗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此外,援藏医疗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讲座、查房教学、示范培训以及“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带教方式,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全面提升了昌都市藏医院在外科、急诊、妇产科、检验检查等领域的专业能力。据统计,已有150名医护人员在援藏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成为各科室的骨干力量,极大地推动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这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帮扶模式,正逐步改变着昌都的医疗面貌,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过去,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许多患者不得不远赴外地求医。但现在,我们几乎能够收治所有类型的病例,医疗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仁青江村说。


昌都市藏医院门诊大厅一角



改善基层医疗条件 

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载援藏情更浓。回顾过去30年,天津援藏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专注于昌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近3亿元资金,实施了115项市、县、乡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项目,覆盖了昌都市藏医院、县(区)人民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多个层面,使得昌都的医疗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特别是“十四五”时期,天津精准定位高质量发展目标,投入援藏专项资金3000万元,对昌都市藏医院进行“三甲提质改造”项目,改造总面积达2746.33平方米。此外,还投资近1900万元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帮扶项目,成功构建了以昌都市藏医院为中心,辐射卡若区、丁青县、江达县、贡觉县等多个地区的智慧医疗服务网络,并与天津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远程互联互通平台,将先进的诊疗技术和公共卫生服务带到了昌都市的偏远角落。
在医疗专项救治方面,天津援藏医疗队同样不遗余力,积极争取资金,开展了一系列重点疾病救治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记者了解到,天津医大眼科医院每年在昌都开展“眼科光明行”活动,已累计为2500余人进行筛查,并为713名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的专家定期为昌都疑似先心病患儿进行免费筛查和救治,“十四五”以来已累计筛查疑似患儿2000余名,手术救治了120余名确诊患者。
此外,“大骨节病”专项救治开展以来,通过送到天津和在昌都本地开展手术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共免费救治150余名大骨节病患者。2024年,医疗帮扶组协助昌都市藏医院再次申请了100多万元西藏发展基金,用于大骨节病和白内障病人救治工作。
展望未来,天津市将持续深化医疗援藏,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持续开展眼科“光明行”、先心病、大骨节病救治,加大筛查力度,努力提高救治效果。同时,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强化对昌都市各级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为提升昌都市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藏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陈阳(右)查看病人影像资料。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蕾:


推进津昌两地医疗卫生领域深度交流合作

自1994年开展对口援藏工作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昌都卫生健康工作所需,秉承“真情援藏、精准援藏、科学援藏”理念,通过引进区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幅提升昌都市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本地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推动了昌都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周蕾介绍,1994年以来,截至2024年7月,据不完全统计,天津累计派出医疗卫生人员565人次到昌都市及卡若区、丁青县、江达县、贡觉县的卫健委、人民医院、藏医院、妇幼保健院等13家行政和医疗单位,支持昌都卫生事业发展。通过建立“师带徒”关系,面对面、手把手带教,使本地医务人员尽快熟练掌握岗位所需专业技能。
同时,通过与天津市卫健委、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及所属医疗卫生机构搭建多角度、多渠道交流合作培训机制,从天津引进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组织昌都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领域干部人才到天津学习锻炼,不断提升本地医疗卫生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天津援藏以来,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共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开展市、县、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115项,涵盖昌都市藏医院、县(区)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等,使昌都市医疗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周蕾说。
如今,昌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已大步向前,医疗卫生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改善。未来,天津市将深化“组团式”医疗帮扶模式,持续改善本地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同时,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优势,以昌都市藏医院为龙头,覆盖一区三县,推动天津先进的诊疗服务资源下沉,为落实健康昌都计划提供技术保障。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昌都市藏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杜斌正在对患者开展口腔治疗。

天津市第七、八批援藏干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腔镜科主任董伯岩:


我援西藏以技术 西藏助我以精神

今年8月4日,昌都市组织92名历批次援藏干部人才代表回访昌都,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腔镜科主任董伯岩作为代表之一,带着对昌都的深深眷恋重返故土,亲身领略并见证这片土地上医疗卫生事业的斐然发展与巨大变迁。

董伯岩是天津市第七、八批援藏干部,他在昌都连续工作了6年,其间担任了昌都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昌都市藏医院院长等职务。面对昌都山高路远、基础设施简陋的挑战,他始终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援藏精神。

在董伯岩的记忆中,有几个瞬间尤为深刻。有一次,一名年仅5岁的小女孩气管不慎误入异物,家人带其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生命垂危。“经过我们的检查,小女孩的气管内误吸了自动笔杆的金属头。然而当时医院尚未开展儿童气管镜业务,更缺乏气管异物提取的经验。”董伯岩回忆,危急关头,他毅然决定实施气管切开取异物手术。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董伯岩一边熟练地进行手术操作,一边耐心讲解并带领着台上、台下的医护人员紧密配合。很快异物被成功取出,小女孩的生命得以挽救。

2016年6月,在3年的援藏工作结束之际,董伯岩再次加入第八批援藏队伍并担任了昌都市藏医院院长。在昌都市藏医院,董伯岩和其所在的天津援藏医疗队不仅持续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而且在推进藏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方面不断寻找突破口,使藏医药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经过天津连续三届“组团式”援助,昌都市藏医院已经顺利通过了第二个周期国家三级甲等民族医院的复审,挂牌成为西藏藏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同时还被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西藏自治区内唯一的区域民族医学诊疗中心。

虽然已回到天津,但董伯岩依然挂念着昌都的医疗卫生事业,“直到现在,我手机上还有几个昌都的微信工作群,我不发言,但能了解到他们都在干什么,也看看需要我帮忙做什么。”董伯岩告诉记者。

“过去,西藏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们单人匹马下乡巡回医疗,一走便是十天半个月,而昌都山高路险,在巡回医疗途中充满危险,每每听他们讲述,我便对他们由衷敬佩。‘老西藏精神令我深受触动,也对我影响深远,直到后来自己也在那片土地上生活和工作,不断地加深理解并与昌都结下了深厚情谊。于我而言,援藏工作实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我援西藏以技术,西藏助我以精神’,这是我最为深切的感受。”董伯岩说。


天津援建的丁青县尺牍镇瓦河村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用心绘就幸福西藏美好“画卷”



这是一场持续了30年的接力赛,从政策、资金支持到人才、技术跟进,天津市援藏工作队一茬接着一茬、一代接着一代干,天津援藏工作实现了由单一“输血”向多位“造血”、由单向支援到双向合作的转变,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支援新格局。

30年来,天津共选派10批1157人次干部人才进藏工作,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实施1000余个援建项目,精心打造了“精准订制式”就业援藏、“互联网+智慧医疗”“百行百业交流行”等特色品牌。

天津援建的昌都市阿旺绵羊现代化养殖基地。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据悉,天津市“组团式”援藏涵盖了教育、医疗、农业、旅游、市场营销,还有产业园区等多个领域,助推昌都市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健康医疗、农产品销售、高原生物保种育种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

巍巍高山,见证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滚滚江河,诉说着津昌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责任使命,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将从全局的高度推进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全面谋划、重点部署,扎实做好经济援藏、民生援藏、文化援藏和智力援藏,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综合效益。


信息来源:西藏商报

编辑(初审):洛松成来

复审:张寓盛

终审:朱浩

欢迎广大网民举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电话:0895-4733010

举报邮箱:cdwangxinban@163.com



网信昌都
网信昌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