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先驱闻一多先生在青岛

文摘   2024-11-15 14:31   山东  

                

今年,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先驱者闻一多先生诞辰125周年和为民主自由而英勇献身78周年。  

闻一多先生(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人,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闻一多。

深秋,在飒飒的西风中,我们走进青岛市中国海洋大学校园,走近“一多楼”。红叶飘飞,秋色斑斓。 “一多楼”,是一幢红瓦黄墙古朴典雅的二层小楼,是闻一多先生故居,位于青岛红岛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校园的东北角。

该楼建于1903至1909年间,为砖石混合结构,原是德国侵占青岛期间所修建的俾斯麦兵营的辅助用房。

1930年夏天,闻一多先生应刚刚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之邀,来到青岛,就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1年他迁居该楼,一直住到1932年。这年暑假,他离开青岛大学,到清华大学任教。  

在“一多楼”前,矗立着闻一多先生的花岗岩石雕像。我们,伫立在雕像前面,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闻一多先生的风姿。闻一多先生低眉沉思,栩栩如生,非常传神。他饱经风霜的脸庞,神色坚定又泛着忧虑,是在构思笔锋犀利的战斗诗章,还是在牵挂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和人民?纪念碑背面,镌刻着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碑文。  

闻一多是激情的诗人。“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他在20世纪20年代,先后出版了《红烛》和《死水》两部诗集,成就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梁实秋曾称赞闻一多是“清华现在唯一的诗人”,说他“满脑子都是诗”。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思念内忧外患的祖国,激情难抑,写下《七子之歌》《醒呀》等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诗歌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慨之情。

他来青岛以前,已经停止了新诗的写作。在青期间,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一再约稿,他写了《奇迹》一诗。徐志摩评价他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首诗。也是他写的最后一首新诗。  

闻一多是著名的学者。他在青岛大学讲授“名著选读”“文学史”“英国诗选”等课程。他的课考证翔实,富有创见,既富有学术家风度,又充满浓郁诗情,很受学生欢迎,得到崇敬与热爱。

讲课之余,他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取得重大成就。除非上课,他有时一两天不下楼。他的书斋里,图书琳琅满目,到处放置,除了一把老树根雕成的太师椅外,无处容人。客人来访,要先挪开一些书,才能有地方容身。他在青岛时的文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了著名的《匡斋尺牍》。

闻一多是热心的“伯乐”。他平易可亲,乐于助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来指导青年学子写诗作文。

1930年,青岛大学发布入学考试成绩,一位二十多岁的考生数学为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名考生铁定落榜。不过,他碰上了“识货”的主考人——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就破格录取了他。

果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名青年,就是后来誉满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

闻一多更是勇敢的战士。他有句名言,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先生的生活,伴随着祖国的命运而动荡不安。他爱憎分明,很有骨气,苦苦追求真理,为正义而奋斗不已。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清华大学迁至云南,在西南联大任教,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民盟云南支部的负责人,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中。

1945年,他因为踊跃参加民盟工作、积极组织社会活动,表现突出,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还担任民盟云南省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毫不畏惧,走出书斋,英勇参加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斗争,从一位沉静的学者变成了一位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公开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民主革命运动的前列,在许多公开场合上作“狮子吼”。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在发动全面内战的同时,又加强对国统区的法西斯统治,血腥镇压民主运动。7月,优秀的民主运动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先生不怕国民党特务的威胁恫吓,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李公朴治丧委员会,并毅然决然参加了追悼大会。

当一些特务在会上破坏捣乱时,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激昂慷慨地做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他愤怒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严重申明:“争取民主和平是要代价的,我们决不怕牺牲”。

回家途中,他遭到特务的暗杀,壮烈牺牲。他为推翻旧社会、创建新世界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为中国民主运动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李、闻被杀害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应,声援民主战士的唁电如雪片飞来。

为此,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者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来,不愿屈服”。

“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朱德从延安给闻一多家属发了唁电,对闻遇害表示深切哀悼,表彰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的精神,并希望全国人民继承先烈的遗志,再接再厉,务使民主事业克低于成。

周恩来从南京向闻夫人吊唁,高度评价闻一多是人民最忠实、最努力的牛,号召人民向他学习。  

解放后,青岛大学(后改称山东大学)师生缅怀闻一多烈士的高风亮节,于1951年将闻一多先生故居命名为“一多楼”。

1984年,“一多楼”被青岛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将“一多楼”修葺一新,将原闻一多先生旧居辟为“闻一多旧居展室”,正式对外开放。

展室中陈列着闻一多先生的著作照片等,和纪念研究闻一多先生的文章资料,全面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著名书法家舒同为展室题写了匾额。“一多楼”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成为青岛市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闻一多先生,好像一支燃烧的红烛,在我们的心中闪闪发光,照耀着我们振兴中华的梦想。                                                   

青岛故事
讲述青岛人身边的故事,面向文学爱好者,散文、小说,故事,诗歌、及各种文艺作品的创作等。投稿邮箱:dai_xinge2011@126.com 投稿需留实名,联系地址,单位、职业、电话。稿件要求原创,作者作品如有纠纷,与本栏无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