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嘉”人 | 徐晓兵:以弹弓为弦,奏响古技新艺乐章

政务   2024-11-21 15:53   浙江  


编者按:一方“嘉”人,勤劳务实、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在市县两级吹响“强城行动”号角之际,永嘉县融媒体中心在永嘉电视台、《今日永嘉》报、今日永嘉客户端、永嘉发布同步推出人物专栏《一方“嘉”人》,宣传报道各行各业先进典型人物,从一个个故事中,感受他们的“初心”,从一张张面孔里,体会他们的奋进,营造全县上下大力实施“强城行动”的良好氛围,汲取“强城有我”的奋发力量!








人物简介


徐晓兵:浙江乡村工匠名师,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美温州人,温州好人。



“咚咚铮,咚咚铮.....”在县城沿江路小巷深处,徐晓兵的棉花店铺里,传来阵阵击弦声。闻声走上店铺二楼,只见徐晓兵系着腰带,背着弹弓,手持弹花槌,均匀振动着弓弦,棉絮随着节拍在空中漫舞,从“永嘉弹棉郎”到浙江乡村工匠,徐晓兵用这些“乐器”,弹奏出传统手艺人“棉花郎”39年的坚守岁月。


“弹棉郎”的梦想萌芽
  
永嘉是弹棉花工艺的发源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嘉上万人在全国各地弹棉花、谋生活,挑担走四方是过去永嘉“弹棉郎”的真实写照。
  
徐晓兵是枫林人,一家四代均以弹棉为生,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哪里赚钱就去哪里。

  
徐晓兵从11岁开始跟随父亲去新疆伊犁学习弹棉手艺,至今已有39年。“新疆的冬天太冷了,拉线的时候,棉线比刀还锋利,生生剌开好几道血口子。”徐晓兵边回忆,边向记者展示他的双手——一双带有坚硬盔甲的手,手指尖和手掌的指纹纹路已难以辨识,手指关节深烙着一道道疤痕,这是手艺人专属的灵魂印记。
   
“当时做工条件并不是很好,每次干完活,我们全身都是棉絮,而且做的棉被、棉胎经久耐用,所以父亲觉得这行没前途。”徐晓兵告诉记者,自己跟着父亲学了3年弹棉花后,当时做裁缝师傅很吃香,也尝试过转行做裁缝,跟着师傅在新疆做了一年学徒后,师傅还是没把真手艺传授于他,另外他始终对弹棉花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情感,便重新做回了“弹棉郎”。凭借高超的弹棉手艺,被同行高薪聘请,“当时当教师一个月才17元,我的工资是150元一个月。”
  


改革开放后,徐晓兵的事业遭受危机——市场上开始流行太空被、丝绵被等新型棉被,机器盛行,徐晓兵的传统手艺受到大冲击。原先一起入行搭伙的朋友,早已纷纷改行。“虽然当时生意不好,但还是有很多认准我手艺的忠实顾客来买棉被。”现在,徐晓兵弹的棉花不仅家喻户晓,更是漂洋过海,远销海外。正是顾客的认同感,让手艺人徐晓兵充满力量坚持至今。


弹棉花也能出“状元郎”

  
徐晓兵25岁遇到了妻子,那年也是他人生转折点——听从妻子意见,决定固定门面。“以前他们都是隔半个月换个地方,怕棉花弹得不好回头被客户算账,但是妻子想着我有一副好手艺,要用好口碑打响招牌。”就这样,徐晓兵在宁波奉化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面。
  


“做的每一条被子,别人拉3、4道线,我就拉5、6道,别人花一小时做被子,我就花一个半小时,每一道工序都多做一点。”在徐晓兵看来,多做一点就意味着质量好一点,他将诚信经营发挥到极致,靠着口碑,吸引了大批回头客,在宁波也站住了脚跟。“当时最多一天能赚100多元,那时候别人工资一个月才200元。”徐晓兵说。
  
2006年,徐晓兵32岁,决定返乡开弹棉花店。那时,在永嘉一条街上,就开有四、五家弹棉花店,面临着竞争大、地段小、生意少等问题,大批永嘉弹棉郎不是歇业就是转行。徐晓兵的朋友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纷纷对其进行劝阻。“我就不信邪,在外地开店都能抢光本地人生意,回家也一定能行!”徐晓兵已在心中打定主意,定下经营标准——技术过硬、良心经营、脚踏实地。

  
回乡开店的第一年,生意惨淡,和熙熙攘攘的沿江路,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棉被了呢?”徐晓兵开始思考。传统棉被比市面火爆的蚕丝被、丝绒被厚重、触感硬,多年来,他就积极探寻方法,从新疆采购一级棉花,尝试去除棉被上的棉纱网,改变重量,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利用磨盘对棉被表面进行摩擦,让棉胎表面生成“起球保护罩”,从而达到“锁边”功效。徐晓兵将这个“独门秘诀”取名“无纱棉胎”。
   
“弹棉郎”成为了行业领头羊,2013年,徐晓兵独创的“无纱棉胎”获得国家专利。徐晓兵用实际行动深刻演绎出了草根“弹棉郎”也能变成行业“状元郎”。

古技新传是最要紧的事


传统手艺人只有重视弘扬传承,才能称之为“工匠”。
  
2013年,徐晓兵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始搜集各种年代的弹棉工具,并搜罗关于“永嘉弹棉郎”的文化故事,走过多少地方他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最远是在新疆伊犁,还有一次为了一个老物件,“三顾茅庐”,最终打动藏主。
  
徐晓兵将收集来的老物件陈列在店铺二楼,开设“永嘉传统弹棉文化展示馆”,10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陈列着近些年收集的各类老物件,年龄最大有上百年。“2013年就开始意识到,光靠手艺赚钱还不行,要把这个手艺展现给更多人。”徐晓兵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近年来自己开展的各类弹棉非遗课堂。
  
徐晓兵的发扬之路不止于此。在文化展示馆里,除了堆放了大小老物件外,各种样式的吉祥图案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徐晓兵摒弃传统的棉线勾画,采用染色棉花,经过手工搓、揉、撵、拼,远看似画,近看活灵活现,形态生动逼真。“小时候父亲也做这些喜庆图案,但是不逼真,流行的东西都是靠自己去尝试。”徐晓兵拿出几本开始卷边的国画书籍,“我会买好多绘画书籍,一天最多试几十次,不像再重头来。徐晓兵透露,做“新昌喜鱼”图案,为了做出“真鱼”,不断尝试,最终找到利用鞋底印出鱼身形状的办法。

  
徐晓兵在发扬传统手艺之路上,下了不少功夫。他还延伸棉花手艺,结合当下时兴的小物件,创新推出“棉花裱框”,将传统图案从棉胎“搬”进非遗课堂。“在家一天能赚千把块,但是现在最重要的是开发传承价值。”
  
徐晓兵对棉花的每一次弹击,不仅是对棉花工艺的坚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和敬意。他用39年的坚守,深刻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坚实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焕发新生。



来源:永嘉发布

作者:永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秀燕

编辑:小圆

责编:蕾蕾

觉得内容不错,

点个赞和“”分享给更多人

永嘉发布
三百里楠溪江,自古山水怡人;九十八万永嘉人,从来耕读传家。我们有幸在这里相遇,感知民生冷暖、关注社会热点、明辨事实真相……永嘉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公众号欢迎您!新闻热线:82972222 | 信息举报:82912222
 最新文章